• 6330阅读
  • 27回复

且行且饮记——泾阳茯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07-29
26日到了西安,28日,到西安当地有名的永兴坊吃饭,顺便进了一家“泾阳茶砖茶馆”,喝了两杯泾阳茯砖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7-29
泾阳,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其位置正好在西安和咸阳之间的北垂直线上,离今天的咸阳国际机场不远。据说,当代文化名人于右任的祖籍,便是泾阳。
汉唐时代,这里属于“京畿要道”,也可以说,是“丝绸之路要道”。
当然,这里出名的,并不是丝绸,而是茶,并且,这里并不产茶。
古诗云:“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那么,泾阳砖茶的原料究竟来自何处?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7-29
走进店里,只有一桌人在聊天,柜台里几位,仅仅抬头看了我一眼。我看了一下介绍,走到了柜台前,有一位小哥过来招呼了。我问了几个问题,他说,可以看看已经打开的实物,喝一杯砖茶。于是,我便坐下,一边喝茶,一边聊了几句。
“你们的原料是哪儿的?
安化的。
你们的茯砖都会出金花吗?
是的,这是我们独有的技术,二次发酵。”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6-07-29
历史上,尤其是宋代,实行茶马互市,分别在四川和陕西设立了几十个卖茶场,由茶马司直接领导。把从四川运去的茶叶按照官价出卖或者易马。所以,虽然泾阳及周边都不产茶,却有茶卖,是个交易集散地。
今天,泾阳茯砖把自己的历史源头定格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也算是有根据的了。
只是,那个新建的小店门口,挂了个“始于1068年”,还是让我这个“门外客”着实吃了一惊。
不过,北宋的泾阳茶,估计是散茶,不是砖茶。真正的泾阳茯砖茶的形成,应该在明洪武年间。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7-29
历史上,泾阳曾经是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你说奇怪不?:一个不产茶的地方,却成为了中国茯砖茶唯一加工基地,历时600-700年,在我们看来,这其中肯定有其特定的因素。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据说,数百年间,一直有人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
当地人的解释是“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
说实话,我并不同意。
不是吗?今天的茯砖,大多数已经在原料产地生产了。解放前后,安化引进了泾阳技术,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安化的黑茶,也能出金花了。
当然,泾阳人认为不一样,安化黑茶的金花,还是不如泾阳的好。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7-29
百度上的一些文字,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泾阳茯砖茶的历史:
《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7-29
顺手上几张我在店里拍的图。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7-29
喝了人家的茶,当然也不能不反馈一下:
给我的感觉,就是普通的黑茶。它的金花,我个人较难接受。金花产生的原因,也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玄乎。我自己做了一些茶,比如云南白茶,也产生了金花,原因不难总结。
至于小哥说的“原料来自安化”,我更是“姑妄听之”。去年在安化,已经听到当地人最多的抱怨,就是市场上的“安化茶”用的是外地料来冒充。安化本地料,供本地制作尚且不够,何必千里迢迢运到陕西?
泾阳茯砖茶如果要恢复,发展,最好的办法,还是采用附近(比如汉中)的原料。毕竟,秦岭,大巴山,有的是好生态,好原料。何苦要舍近求远呢?
离线水炸弹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7-29
秦岭,大巴山 也产茶?
在线梨园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07-29
我也喝过一些泾阳的黑茶,偏粗老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实在觉得有些难以下嘴,太像一堆枯草沫子啦!安化的茶,倒是有喝过很不错的,即使是黑毛茶,都有可喝之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