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6阅读
  • 6回复

李庄记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南瓦青客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2006年10月18日——19日,我得益于这次到四川和贵州学习考察的机会,到了万里长江第一城的酒都——宜宾。18日的蜀南竹海之行,除了那餐“竹”全宴以外,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倒是19日上午的李庄之行,让我为止感叹养心。一衣带水,大江东去,涛声依旧。奔流不息的长江水,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民居。诗情画意,山水悠情。到了李庄,才发现周庄的肤浅、大研古镇的虚华。
庄边的旋螺殿精妙绝伦,独具匠心。整个建筑没有一根钉子,全部是木头相互镶嵌而成,被梁思成称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为梁构筑联合国大楼屋顶,提供了蓝本。旋螺殿下那一垄垄的冬水田,在秋日的照耀下,水光潋滟,水田边的荷叶微睡,小鱼苗在其间欢快游荡。这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入诗入画,让我流连忘返。
不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长江边上演绎了多少浪漫,多少情话。林徽因在同病魔的抗争的同时,协助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那里程碑的《中国建筑史》。
九宫十八庙勾勒川南民居的缩影,保留了明清建筑。庄前的东狱庙、庄尾的禹王宫已经一派荒凉和尘灰,岁月似乎还是尘封在抗日战争年代。祖师殿后堂依然住着几乎人家,一位精神矍铄的左姓老者坐在家门口,给稀落的游人讲述当初同济大学医学院在祖师殿的“吃人”事情,把我们带回那个科学战胜愚昧、医学拯救生命的40年代李庄。在那战火纷飞、国难人灾的年代,李庄乡绅牵头给同大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报,让四处迁移避难的同大人感激涕零。当时,这里居住了很多名人骚客,培养出了很多国家栋梁。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越的抗战精魂,成为中国抗日人文中心之一。
漫步在古镇巷道,那青瓦粉墙、青砖灰顶的四合院,清静宜人,典雅毓秀。陈旧的沉重木门,剥落斑离,陈封多少故事。石门和石坊上镌刻的家训,让人细细品味。那灰色的大石板,悠悠的巷陌,尘埃落定多少往事。
对于我们的闯入,居民没有惊讶,也没有关注。他们生活清闲,没有外面世界的喧哗和浮华。那洗衣的,摆农门阵,修剪花草的,都那么不急不缓,悠然自得。货物摆在简易木架上放在屋檐下,店主并没有叫卖,也没有生意人那种迎来盼顾的神情和关注,而是在屋里喝茶抽烟。中年妇女半开着门,仔细纳着鞋底。那份宁静闲适和平和,是丽江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所无法比拟的。倘佯在李庄的巷陌,你必定会洗尽繁华都市的喧嚣浮躁,静下心来品味文化底蕴和历史风华,必然觉得脑清目醒、气爽舒心。
日过半天,我们在魁星阁吃过口感极佳、回味悠长的李庄白肉。我站在阁前举目轻望,长江环游,丘陵低语,丛林茂密,宛如回到梦中故里。
我们离开魁星阁,宜宾办事处的车停在路边。三只母鸡在车旁不紧不慢地寻寻觅觅,对于我们上车也不惊不诧,犹如在自家院子里。我蹑手蹑脚地上车,害怕打扰了它们的闲情雅致。
当我回首再看李庄时,李庄已经掩映在碧水青山之间。李庄那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凄美,让我不禁泪洒秋衣。李庄那不事张扬却深动心灵的含蓄典雅,让我顿然心静,恍若隔世。
别了李庄,留下来不及看的夕阳江中晚照,带着遗憾带着欣喜走进川南腹地。

06年10月19日23:16分于宜宾枫叶网吧
离线sssol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10-20
顶一下!
聚焦核心产区的明前茶
微信a19055798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10-20
李庄,这个名字承载了许多的历史积淀。
离线风之谷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0-20
顶一下
感觉是三界以外的世界
茶者,树叶也,泡而饮之,嚼而食之!
离线晚风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0-24
南瓦有没有图片?如果能配上一些图片就很完美了
http://blog.sina.com.cn/cinkin
离线南瓦青客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0-26
图片要等到下个月了
离线青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0-26
看了都让人向往。
请让我在温柔的茶香里沉静
沉静成一株幽雅的茶树
修长而又葱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