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15阅读
  • 137回复

只言片影天津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2-08-20
白天的海河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2-08-20
天津文化广场位于城南平江道,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ejun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2-08-20
文化广场是新修的,听说很不错,准备这周末带孩子去看看
void is powerful
离线eshao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2-08-20
syncor兄拍得真不错。下次再去天津,要请兄给我当导游了。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2-08-20
引用第52楼ejun2012-08-20 14:48发表的“”:
文化广场是新修的,听说很不错,准备这周末带孩子去看看 [表情]


博物馆和美术馆很不错,下文会说到。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2-08-20
引用第53楼eshao2012-08-20 15:39发表的“”:
syncor兄拍得真不错。下次再去天津,要请兄给我当导游了。 [表情]


多谢夸奖,天津值得细细品味——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好茶友,堪称三好。
[ 此贴被syncor在2012-08-20 16:13重新编辑 ]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2-08-20
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造型新颖别致,是隋代创新的器型。胎土白中泛黄,胎土施化妆土,器施白釉,釉未挂满,开细碎纹片。白瓷自北齐开始出现历经隋代走向成熟,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的出现日趋完善,为日后出现精美的彩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隋代白瓷功不可没。这件传瓶代表了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

唐白釉辟雍砚
瓷砚创烧于西晋时期,盛行于南朝和唐代。早期瓷砚多是青釉圆形,仅以六或七足支撑,唐代中期以后演变为由多足组成的圈底圆形砚。有的二十多足,有的兽形足并排而立,或呈镂空状、或紧密相连。此种形制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源于早期的太学建筑,是天子讲学的地方。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圆如壁。后世遂名壁雍。”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辟者,璧也。像璧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此种砚在形制上,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南北朝、隋、唐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的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实用文具。流传下来的唐代砚台以陶砚和石砚居多,瓷砚较少,白釉辟雍砚更为珍贵。

宋代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
钧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禹县,以青中带红,灿若红霞的窑变釉色称誉一时。北宋时为宫廷
烧制御用器,凡进宫的器物,底部均刻有一到十的数字编号。此洗刻“六”字铭,为北宋典型钧窑御用器。

宋代汝窑盘
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用瓷,居宋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始烧于北宋,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传世品极少,尤以成对者更为珍贵。此盘为馆藏二盘之一,且造型规整。香灰色胎体上施天青色釉,釉汁莹厚若堆脂,并有细小开片纹,风格高雅,极难得。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2-08-20
宋代哥窑盘
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制器,胎骨呈土黄色,灰色釉,釉润而失透,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俗称“金丝铁线”。此盘造型规整,为传世哥窑典型器。

明 万历 漳州窑红绿彩罗经纹盘

清 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诗文杯

明 德化窑观音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12-08-20
明沈周虎丘送客图轴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能书善画,师承宋元及同期名家,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是吴门画派的优秀代表,“明四家”之一。其墨笔山水为艺林绝品,笔墨坚实豪放;细笔山水亦意境深邃;人物花鸟善用重墨浅色,饶有韵致。
此画用笔细腻秀逸,柔婉洒脱,是沈周中年时的作品,其后期苍劲朴茂的风格尚不明显。画上作者自题五言长诗,后识:“水部徐仲山治泉鲁中者几三年,顷回寻行,因携酒饯别虎丘,水部即席有作,漫倚韵答之。庚子烚灯夕前三日沈周识”。徐仲山即沈周同乡徐源,成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画上并有吴宽的题跋。笔墨精良,皴擦点染功力卓绝,是沈周的经典画作,曾入藏清乾隆内府。

唐 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  
该作品是唐代钩填本,较完整地保存了东晋时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风从容丰腴,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及其各种刻本的宝贵资料。卷尾有明代董其昌、娄坚题记。曾经南宋绍兴内府、明代韩世能、王锡爵、清代王时敏等人鉴藏,是流传有序的书法艺术珍品,国内稀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真迹亡佚,今天所见只有法帖摹刻拓本和钩摹的墨本。拓本经过刊刻、传拓、装裱等多种工序,难免失真。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因此更能反映原书法面貌。人们以后者为贵。据启功先生统计,“可信为唐摹本的,至多不过九件”。其中有些还在海外,有些没有署“羲之”款式,因而这件藏品尤显珍贵。1958年入藏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书法艺术珍品。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离线syncor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12-08-20
赵孟頫书高上大洞玉经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八月,三十八岁的赵孟俯在北京为友人民瞻书写小楷『过秦论』一卷。同年十二月,著名书家鲜于枢见到民瞻带回杭州的这件小楷墨迹,在卷后题跋中写道:『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此卷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赵孟俯小楷书博采众长,规模锺元常、萧子云,出入二王,取法于杨羲,以及唐代一些写经高手。随着时光推移与不懈追求,其小楷艺术也不断升华。
  这件『高上大洞玉经』书于大德九年。全卷近四千七百字,无一笔懈怠,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神彩飘逸。书写此卷时,书家年已五十有二,正值壮年,加之其虔心向佛,此书诚是一件传世精品之作。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长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代表作:《鹊华秋色图》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