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8阅读
  • 2回复

武夷止止庵-茶眼观道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南强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03-19

止止庵


止止庵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小道观,因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晚年在此修行而出名。庵址位于武夷山一个十分隐密的峡谷中,如果不是当地人带领,寻常游客极难找到那里。现在去止止庵,一般是从武夷宫宋街朝南,沿着一条依山傍溪的小路,转好几道弯,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突然眼前一亮,右边一个雕花青砖门坊扑入眼帘,便是止止庵的大门了。
进得大门,一片台阶式平坦的开阔地,有许多绿树杂花,中间一座醒目的黄色仿古建筑,三面皆是陡峭高峰,背靠气势磅薄的大王峰,面对清彻如碧的九曲溪。据当地人说,当年白祖选择此处建庵,看中的不仅是桃花源般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磁场,大有助于内丹修炼。究竟是否如是,白祖著述并无记载。然而只要走进止止庵大门,顿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包围着你的不再是喧嚣浮华,而是宁静和清净。
据有关史籍,止止庵最早建于晋代,之后的岁月中,几度兴废。南宋末时白玉蟾重建之庵,也早已湮灭。如今的止止庵,是近年来好事者重新集资兴建的,形制与规模都与当年旧庵不同,来来往往的人也多是观光游客,不复再有当年在此求道修仙人的心境。只有此山此水依旧,令人浮思连翩,不胜感概。

白玉蟾不是武夷山当地人,据其自述祖为闽清人,因父早逝,母改嫁到海南,他也随继父姓白。继父的家庭如何,因无文字留存,不得而知。但从白玉蟾很早就离家四处流浪的情况来看,估计不会太好。在流浪过程中,白祖吃了许多苦,经常挨饿受冻,蓬头垢面,形同花仔。因此也常遭遇世人的白眼和冷遇。而最令他难以释怀的是,当他听说建州人好佛道时,抱着满腔希望赶到武夷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投奔一个寺观时,竟被主持赶了出去!此后又试了几家,所受待遇无不类似。既无人收留他,更不用说赏识他的志向与才华了。无奈之下,白玉蟾只得继续流浪。直到遇见陈泥丸将他收为弟子。

白玉蟾无疑是南宋末最有才华的文化精英之一。史载他少年颖悟,很早就能读诵诗书经典。而他遗留下来的诗文论著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仅凭他的诗,就可在中国诗坛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而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最优秀的诗人了。他的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读起来很容易让从联想到唐代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篇。而他对于道家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思考与理念,则为他的诗注入许多独特的内容。以其武夷茶诗为例,整个宋代,以武夷茶为题的诗超过千首,其中不乏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陆路游,朱熹,辛弃疾这些一流大家,白玉蟾的茶诗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
不过,白玉蟾的最杰出成就在于将唐代以来的道家内丹文化,整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开创了以内丹修炼为主流的道教南宗,他也因此被奉为南宗五祖。而在此之前,无论“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指玄篇”作者吕洞宾;“悟真篇”作者张伯端这些内丹宗师,都只是停留在研究著述阶段,而没有像白玉蟾一样既研究著述,又设坛讲学授徒,从而使内丹正法成为南宋道教的主流核心。

白玉蟾的内丹修炼理论,与周易参同契、指玄篇、悟真篇一脉相承,而又有自身的创造性。
道教以修道成仙为最高人生目的,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人“长生久视”甚至于与天地日月齐寿。但在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方面,则有外丹与内丹两大派。所谓的外丹派,实际上就是认为服用某些丹药,可以使人身强体壮并且成仙。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方士徐福为秦始皇寻不死药的故事。这一派因为迎合了世人犹其是皇帝们既要享受俗世荣华又要速成神仙的心理,而大行于一时。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不管付出多大代价,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而且,因为这一类丹药主要成份是铅汞类有毒矿物,服食者稍不小心就会送命。事实上也有多位皇帝因服食方士所炼丹药而送命。时间一久,外丹派便逐渐失去信众。
内丹派的修仙方法则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世上是成仙的丹药,但是这种丹药不能外求,而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原始药材就是先天的“元精”。但先天元精不能自动成丹,要通过提取修炼的功夫,才能成丹。方法就是将自已身体当作炉鼎,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过程,使药成丹,然后还要温养,保守,防危,最后才能成功。
参同契在阐述其炼丹方法时,套用的是《易经》理论,所以一般的人读起来,十分艰难。白玉蟾的功绩在于,以较为浅显易懂的表述,简化了内丹修炼方法。他多处批评外丹派的荒谬,一再强调真丹药就在自身。但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指出炼内丹的根本,在于炼心。所谓“丹即心,心即丹”;“心即道,道即心”,而道,则是至高无上无处不在永远不变的宇宙天地之规律法则。求仙的过程,就是求道的过程。只要明道,就能掌握炼内丹的根本。至于其它的调息,运气,内视等等具体方法,都是一种辅助性手段。

白玉蟾的修道炼丹,经历过许多磨难曲折,不仅在于其早年云游时风餐露宿,遭人冷遇;对真正丹药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早年他因未遇明师,也曾热衷于炼外丹,但是耗费了许多时间精力,最终还是“不成”。即使在遇到明师陈泥丸时,也还不死心,缠着陈师要他传以长生仙丹;陈师考察了他之后,最后传之以秘诀。陈师的具体秘诀是什么,后人不得而知,事实在道教内丹关键秘密,一般不著文字,都由师徒口口相传。之所以如此,表面的理由是“天机不可泄,泄则有报应”;实际上最重要的考虑或许是其实本无所谓秘诀,只有长期修道中的一些感悟。正如内丹家们所说的“易遇者难成,难遇者易成”。但如都说白了,不仅没有人相信,更遑论延续教义香火了。
不管怎么说,陈师把秘诀传了之后,白玉蟾顿时大悟,从此也不再热衷于外丹,相反的还多次批评练外丹的荒谬。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内丹修炼,认为唯有向内求已,才能达到脱离生死,长生久视的目的。除此外,他的个人生活方式也有了极大改变,不再象个苦行僧。而是成了诗酒清狂的风流才子。白玉蟾好酒,写过许多关于酒的诗,也时常喝醉。有一次在船上喝醉了,竟然跳到河里,随波飘没。同行人还以为他淹死了,不料他几天后他又出现了。至于男女之情,他的诗中没有留下直接痕迹,一生也未曾婚娶,但从其频烦的交友应酬诗中推测,白玉蟾并非是个无情之人,或许是没有满意的缘份罢,也或许炼内丹有所禁忌罢。
白玉蟾的内丹最后究竟炼的怎样,同样是一个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诗酒中无牵无挂地活到了将近八十岁,仙逝在止止庵。

白玉蟾从小饱读诗书,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士”一样走科举仕途之路,甚至都没有去尝试过。而是选择了直接修道求仙的人生之路。并将之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终身实践。其中的契机是什么?
白玉蟾生活的时代,正当南宋朝廷行将灭亡的前夜。
离线tj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3-20
当止则止  好个止止庵  好个白玉蟾
茶是血 茶是肉 茶是命
离线ejun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3-20
还是不明白,或者不能明白
void is powerfu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