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9阅读
  • 4回复

《去故乡品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轻风无籍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来到了这个与茶有着悠远关系的古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本该属于记忆中的老屋……斑驳的砖石,暗绿的青苔,刻录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足音——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句话更应该是来自受众的一句定义。好比,我们说生活必须品之一的胡椒原本来自印度。因为茶的发源和生长种植环境,有着极其特殊的要求,其制作工艺的独到和机巧,又强化了这种故乡的专属性,从而让茶与其它相关的生活必须品相比较,显得更加的奇妙不同。

生存在这“故乡”里,茶我们可能会天天品饮。闲逸的茶肆,那古筝弦丝的拨弄中,线香袅袅的清氛里,盖碗砂壶琥珀汤的浸润,构成的是诗画般的闲情雅致;劳作的场地,那工具或机械的叮当声中,汗水滴淌的劳作身影上,皴染的是粗拙线条的贴心甘甜。茶似乎最无世俗好恶,冲泡在细瓷里、注满在粗陶中,长久的滋润着一个民族的雅事俗情,如同故乡的泉水,恣意而纯粹的渗透、流淌,从高山上,从险坡上,从石隙里,从峰林间,走向田野,走向江湖,走向远方那无垠的世界……

生存在这“故乡”里,我们天天都在品饮着一杯茶。从武夷岩茶焙火的岩骨花香,到普洱大叶的酽浓甘苦,从正山小种的清甜细腻,到西湖龙井的清幽栗香,好茶之人,从未停止对一口好茶的渴望与追逐。紫砂壶,若深杯,沸水冲出的氤氲茶香给我们带来的山林气息,总在无数次的幻化出云绕峰岚的自然图景,让人心驰神往。然而此时,又有些许的一丝遗憾萦绕在心头——这些图景,实则离我们远隔千山,我们再怎么巧妙的构思布置自己的茶室,也复制不了自然风物之万一。于是,茶更象是来自故乡的信使,不辞劳苦的带来耐人欣喜的信息,而我们则是永远的游子,低头拾杯茶述间,抬头侧望的,永远是伸向故乡的路。

去看看茶山以及古老的制茶的源地,好似走上一条回家的路。身处鄂东南,向南而望,距离并不遥远的湘鄂交界处的赵李桥羊楼洞,不应该是一个长久被忽视的地方。听说那里尚有一座明清遗留下来的古老茶村,而且一直有着“砖茶之乡”的美誉。这是在中国茶的地位上,不可忘却的一个渊源——好比,宗教之于耶路撒冷,古商贸之于大马氏革。

在我粗略的认知中,赵李桥羊楼洞是一个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的古镇,其出产的青砖茶属于黑茶类,以边销为主,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将茶进行紧压成块,本是运输方式上的一种革命,方便搬运也经得起存放。这里的茶品为边区游牧生态习俗的人们,输入的不仅仅是茶叶的芬芳,更是蔬果短缺的营养补充,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必须品。所以,在车轮噜噜,铜铃咚咚,千难万险的茶马古道上,骡马与茶商贩运的,不仅仅只有普洱茶,这其中还有来自湖北的茶砖的清香充斥在其间,让满途风尘的茶路,在千百年来,敲刻上了深厚的与老青茶有关的烙印。

赵李桥羊楼洞,我决定去寻访——在丘陵中穿越,沿着那曾经的古驿道,一路向西南,两个多小时即可抵达赵李桥境内的羊楼洞古村。

冬天,村口的树,枯叶已经掉尽,枝杈横斜支棱的线条后,黑瓦、灰砖、白墙、小河、石桥。踱步进入,青石板的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排列着一户连一户的人家。那古重的木板门内,仍居住着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而在旧时,却一定是繁忙的茶业商号。随便挑一家门口挂着的简介细看,其来头和曾经的茶叶产量以及销售路线之遥远,都让我在惊叹不已的同时,更是填充了原本认知上的空白。挑几个来看看——

“阜昌——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俄商巴诺夫兄弟来羊楼洞经营茶庄,兴办阜昌、顺丰、新泰等商号,不仅压制砖茶,并委托广东商人经营收购原茶,运往汉口加工,1874年迁往汉口英租界阜昌路。1891年沙皇太子来中国游历,闻讯有俄商在羊楼洞开办茶厂,遂亲临视察,使羊楼洞名声大增,该茶庄鼎盛时期有茶工589人,年生产茶叶3000箱,值洋120000元。”

“巨盛川——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西茶商创建,主要收茶压砖,每年生产加工茶叶近4000担,销往边疆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进行茶马交易。主产青砖茶、米砖茶、红茶。”

“春生利——春生利茶庄建于1916年,老板邱春芳,与崇阳巨富巴祖赐共同收购茶叶,制成原茶供给汉口兰陵路俄商压制茶砖,外销出口。该茶庄主要经营散茶。”

“长裕川——民国十二年(1923年),山西祁帮商人渠氏在此投资兴建长裕川茶厂,该茶厂当时生产、压制砖茶设备较为先进,以机械制茶为主。年生产砖茶4000担。长裕川为百年老店。主要生产青砖茶、红茶。”

“三玉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山西茶商来羊楼洞设庄收茶压砖,创建此茶庄。该茶庄每年压制帽盒茶4000担,销往边疆及边境各族进行茶马交易。后以`川'字为记,统一印制标记。”

这些形似门牌的商铺简介,几乎家家都有。每一个简介,都仿佛一部史诗的扉页,缜密地记录着每一个商号的非凡往事。可以想见,当年这里作为茶业重镇,是何等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繁华不已——布衣茶工的辛劳憨笑,锦袍客商的斯文严谨,异服洋人的额首风度,演绎着众生相的利益置换、欲望追求。不同省份,甚至不同肤色的人们,克服险阻,纷至沓来,皆以茶的名义,去涂染各自的梦想人生。这条老街弥漫着杀青蒸汽的锐利的清香,这条老街吞吐着天下的财富。

这里的茶,何止仅仅只出产青砖茶这么单一,这里的茶,何止仅仅只去往草原牧民的毡房。这里的茶,曾挑上蒸汽的轮船,曾搬上宽厚的驼背,穿越江河戈壁,向北运往沙俄的克里姆林宫,向西运至英伦,去倾注银质的或同样来自中国的青花的精美杯盏。

进到古村之前,我们在来的路上,于一处种满茶树的山坡边歇脚。那满山遍野的茶园,如云染锦织,绿在冬天里,显得分外的明丽。口渴了,取来小炉烧了水,冲了一壶茶,端着茶杯环望着这丘陵山地,和公路对面的“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的巨大门楼,赞叹着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茶树是一种对自然环境非常挑剔的一种作物,对气候、温湿度、水源、土壤酸碱度、空气质量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咸宁地区多峰壑,山地多,耕田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这里可供水稻种植的土壤面积,占总面积不足12%,上佳的自然环境,和粮食作物种植土地的限制,使当地民众种茶制茶成为了一种智慧的选择。这里的茶能名扬四海,其实并非偶然,茶青的丰产,是生存需求,天赐的硬件条件正好俱足,于是,茶不仅让当地茶人赖以生存,也随着更广阔区域的贸易交流局面的拓展,而与中国丝绸一样,进入了越来越遥远的运销路途。

是谁,最先看上了这处钟灵毓秀的山水,并往茶农满是老茧的手里递上银钱,然后转身长声的吆喝,催着一队独轮车,满载着茶砖,碾压过街巷中的青石板,渐渐消失在远方的丘岗?

是谁,辞别花袄净面的婆娘,怀着艰苦创业、逐利四海的勇气,冒风雪,犯险阻,来到鄂东南,带着这里出产的茶叶,北越古关,贯穿戈壁沙漠,到库伦,至恰克图,深入俄境?

是讲义气、重帮靠的一个商帮群体——晋商。

清人衷斡说:“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这里说的西客,正是指山西地域的商人。乾隆时期,就有晋商在羊洞楼设茶业商号。道光十六年期间,俄国的茶叶几乎全是晋商经销,平均为800多万俄磅,约合700多万斤,价值800多万卢布。这一时期,晋商对俄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具有很大的优势,掌握着通商的主动权。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兵荒马乱阻断了晋商向东南武夷取茶之路,于是羊洞楼成了晋商更加重要的茶源。清中后期,经营项目繁多的晋商中,涌现出一个新型的 “票商”群体——祁县商帮,被别具一格的称为“茶票商”。他们凭借一张小小的汇票纸,解决了中国南北大流通的难题,同时以茶利还承汇了清延的京饷、协饷、海防经费及庚子赔款等,毫无疑问的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支柱。

晋商和茶农携手,培植与加工制造了最适合中国边区民众、俄国人、西亚人、欧洲人饮用的茶品,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以茶兴起了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晋商让赵李桥羊洞楼的茶叶受众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在中国的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伫立在茶园间,蹲坐在古街的瓦檐下,感受着这鄂东南小镇的不同凡响。这里的一切都第一次见到,却并不生分。我似乎是能听懂这里的乡音的,但没有人来细述这里曾经的辉煌和解释曾经的衰败。孑然四顾,入眼的是古村颓圮的老墙,和冬季暮色的天空,那地面上,一百年前的独轮车留下的槽印迤逦向远,让人联想到一幕幕更加广阔的图景。

除了本有的古旧,檐廊下也挂着崭新的成串的红灯笼,喜庆的点缀着这条老街。除了紧闭的关闭着历史的木门,有些门也开了,那些是新租住的商户,他们各自代理着本地茶厂的品牌,修葺粉刷了老屋,摆起了茶具,撬起一块块老青茶投入茶具中,让清香溢开,他们正和当下的茶农,续写着赵李桥羊洞楼砖茶的千秋史。

茶蕴人文,渊薮于此。这里是茶的故乡,浓缩着与茶有关的温暖和苍凉。越想去解读,越感觉信息量实在巨大,一时竟然觉得喉头干渴。我抬起头急急地走入一爿茶铺,向着小伙计说,请给我一杯茶。

       (轻风无籍2015-12-14于湖北黄石)

[ 此帖被轻风无籍在2015-12-16 16:43重新编辑 ]
盏边忆岁月   壶中温春秋   微信:qfwj_1974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6
去他乡,回故乡……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6
既然是“故乡”,那就是“回”了 /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云逍遥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5-12-16
离线心蕊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2-25
真好......
纯料,自成一世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