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26阅读
  • 27回复

闲来无事共赏老传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普洱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明时大彬僧帽壶
  明代万历后期,宜兴紫砂茶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供春的学生时大彬。时大彬做壶要求很高,稍不合意,即打碎重做,不留于世。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僧帽壶,就是时大彬的杰作之一。这件僧帽壶,通高9.3厘米,横宽9.4厘米。壶身的上部,口沿长有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边缘隐现在花瓣之中。盖钮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壶颈不长,紧接花瓣,好比是帽沿,如此造型,活像一顶僧帽,僧帽壶之名,也由此而得。僧帽壶的壶底为正五边形,再加上壶的嘴和柄的造型也非常奇特,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而为世人称绝。  
  传说宜兴金沙寺僧始创紫砂壶时,做的就是僧帽壶,他是仿造自己的僧帽制作而成的。后来,供春也制作过僧帽壶,时大彬也仿僧帽制壶。其实,据查证: 明宣德窑曾烧制过宝石红僧帽壶, 这种壶的形状是仿西藏茶壶的,造型与时大彬僧帽壶大同小异。而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至少比供春所处的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 要早70年以上,也就是说,僧帽壶并非金沙寺僧首创。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1
明徐友泉盉形三足壶
  这件盉形三足壶,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艺术馆。它的通高12.4厘米, 横宽8.2厘米,仿青铜器盉的形式制作而成,给人以古雅之感。史载:“盉”原为酒器,标准的造型是圆口,深腹,有盖,有嘴,下有三足或四足,这些特征在这把壶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人。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 “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徐友泉制作的壶,壶式多仿尊?诸器,泥色有原砂紫、海棠红、浅墨、葵黄、梨皮等。吴梅鼎在其《茗壶赋》中称赞徐友泉的壶艺是“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成。”徐友泉制的壶,以古朴风雅,妙出心裁,而为后人崇尚。然徐友泉直至晚年仍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即时大彬)之粗”,充分表白徐氏对壶艺的无限追求。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1
明项圣思紫砂桃形杯
  此杯为明代晚期作品, 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属饮茶类器具。原为江苏宜兴储南强先生珍藏,本世纪50年代初,储先生将其慷慨奉献给国家,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
  这件紫砂桃形杯,由杯和座组合而成,通高8.4厘米,杯高7.0厘米,口径10.5厘米。它以连枝切开的交桃作杯,内外壁平整乌润,整个杯将桃的枝、叶、果有机相联。桃子丰硕肥大;与杯柄相连的枝干,古老苍劲,盘屈连叉,蕴含“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之意。参差扶疏的大小桃叶,紧贴杯壁,显得意气风发。枝端上的小桃,为老桩增添了活力。而稍稍伸出的叶端、小桃和枝干,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正好三足鼎立,成了杯底的三个支撑点,使桃形杯稳定在底座上,桃杯外沿下,还刻有“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诗句,署名“圣思”,并钤“圣思所作”阴文小印一枚。“圣思”,其人不详。不过,储南强先生曾于1924年请裴石民(公元1892—1977年)为桃形杯配置底座,内有题记,曰: “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廿年前,简翁得此于燕市,归而宝之。壶底叶小损微跛,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名于世,善为前人修旧。昨年用宾虹老人之意,为供春壶重配盖。今岁复以鄙请,为此杯加一托,中虚而涵纳之,趾乃足。遂为之记略,兼扬其艺绝,以光于陶史为二美”。但此题记为谁所作,却不得而知。
  这件饮具以桃作杯,丰富了想象力。加之此杯集诗词、书法、雕塑、篆刻于一体,用此杯饮茶,还能使人获得精神的升华。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2-21
明提梁紫砂壶

  这把出土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墓中的提梁壶,是供春时代的作品。墓主吴经,为明代司礼太监,从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可知,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表明此壶差不多与供春是同时代的作品,这也是目前唯一有绝对纪年可查考的我国早期宜兴紫砂茶壶,只是壶的制作者还不得而知。
这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口径7.0厘米。壶身浑圆周正,近底部略收缩,提梁弯曲呈两个倭堕的拱形,后部有一个小系,两头与腹肩相接。壶盖扁平,壶钮呈葫芦状。壶盖与壶腹吻合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盖内生一个“十”字形凸起,四角正好与壶口内沿相接,使壶盖稳定于壶身上。壶嘴与壶身相接的壶面上方,环绕壶嘴根部,塑贴有四瓣柿蒂纹,其内为单孔与壶嘴相连。此壶泥色红褐,质地比较粗糙。壶身的一侧,还粘着浅土色的斑块,表明做工亦较粗放。尽管如此,这把有确切年代记录的先期紫砂壶作品,对研究我国宜兴早期紫砂壶的制作、烧造,以及紫砂壶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壶的珍贵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2-21
明惠孟臣朱泥梨壶
这件惠孟臣梨壶,以朱泥为原料,在造型上匠心独具,制作上精工极巧,大有独领风骚之感,堪称古代紫砂壶中的珍品之作。
这件朱泥梨壶,高9.0厘米,横宽10.0厘米,为朱泥小把壶。壶身、壶盖相连,形似一只果。壶钮是个小圆珠,壶嘴斜直,柄呈耳形,壶底落“知君于此景,孟臣”铭款。通体朱色,使人有格调高雅,线面明快, 轮廓清晰,神韵清爽之感。作者惠孟臣(约公元1598—1684年),明末清初江苏宜兴人。制壶以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时人评惠氏制壶: “大者浑朴,小者精妙。”由此可见,孟臣朱泥梨形壶的珍贵了。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2-21
清陈鸣远朱泥把壶
此壶用朱泥烧制,坯体坚致,表面平滑泛光,为朱泥小壶。它通高为6.0厘米,最大横径为11.5厘米。壶腹近似圆鼓,口沿与底足大小基本相似,只是腹身的最大处稍向下移,以增加壶的平稳感。其上的壶盖,与腹身的上半部呈同一弧度收缩,正好形成一个馒头状。壶盖上的盖纽,犹似一个缩小的壶盖,亦呈馒头形,与盖相接。这样一小一大,使人看起来和谐一致,上下呼应。壶嘴弯曲,近出水处稍向外伸。壶柄有较大回转,呈倒耳状。通体使人有落落大方,古拙藏秀之感。它应验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譬若圆然,其中心无所不在,其外缘不知所在”。壶的底部还题有“溪水绿生烟”诗句,其旁落款“鸣远”,表明此壶为陈鸣远所作。与此壶造型相接近的还有一把鸣远小把壶,只是整体稍大了些,壶的通高为7.5厘米, 从嘴到柄的最大横径为13.0厘米。壶底用行书署名“鸣远”,其旁有篆体“陈”字圆章和“鸣远”小方印。
陈鸣远,生卒年月不详,为清初人,号鹤峰,又号壶隐,紫砂大家,善制紫砂壶雅玩。由他制作的紫砂壶,式样新颖,雕镂兼长,是公认的清代紫砂大家中的杰出代表,当时就有“海外争求鸣远碟(壶)”之说,由此可见,鸣远紫砂壶之珍贵。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阳羡人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2-21
普洱壶有这么多关于壶的资料,看来也是一个高手呀!学习了.
喝茶聊茶,交茶友交壶友.交天下壶朋茶友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2-21
清陈鸣远梅干壶
  这把梅干壶属紫砂茶壶,为清代著名宜兴紫砂陶艺大师陈鸣远所作,成壶于康熙、雍正年间(公元1662—1735年), 迄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梅干壶系仿生型紫砂茶壶,因形似梅干而得名。它由壶身、壶嘴和壶把组成,从壶的整体看,这把壶成了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壶身犹如一段苍老古拙的梅桩,前倾,但由于上小下大,重心低,因此稳定性极好。而壶身两侧的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整个造型,给人以一尊精工细刻的雕塑之感,堪称仿生壶中的佳作。至于作者采用梅干造型,是经过一番深思的。明·袁宏道有《梅花》诗曰: “空阶绿净影疏斜,戏把清枝压鬓华。老去已无儿女态,春来犹爱典刑(即型)花。苍云白石长相对,明月寒塘自作家,摈却炉香与尊酒,幅巾聊试五夷茶。”近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也谈到用“梅花点茶”清香自来。作者陈鸣远仿梅制壶,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2-21
清彭年制曼生铭半瓢壶
在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的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的作品,由于文化品位高,历来被认为是艺林珍品,可惜存世之作极少。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清彭年制曼生铭半瓢壶,就是罕见的珍品之一。
这件紫砂陶作品,通高为7.2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0.0厘米。整体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状。盖及盖钮与腹呈相似弧形。嘴短而直,近嘴处稍曲向上。柄向外回转呈倒耳状,此壶典雅古朴,造型朴掘,制作精工,与珍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清曼生紫砂壶相比,其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只是在壶的圆嘴长短、曲直和壶的耳柄顺倒,稍有不同罢了,其它部分基本一致。另外,在壶身一侧,有陈曼生用刀刻的铭文:“曼生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字样。另外,壶底有“阿曼陀室”铭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这是曼生壶的重要识别标志。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离线普洱壶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12-21
清邵旭茂提梁壶
  这件提梁壶是仿明作品,制作于乾隆、嘉庆年间。整件作品,造型浑朴,气势恢宏,制作甚为精细。此壶高22.0厘米,口径12.3厘米。壶底有印两方: 一方为圆形,书“荆溪”两字;一方为方形,书“邵旭茂制”四字。壶盖里亦盖有椭圆形印,刻“旭茂”两字。其印均为篆文。壶的泥质细匀秀润,色泽沉着古朴,此壶现珍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邵旭茂,为清乾隆、嘉庆时人,制壶高手。其制作的壶,敦朴雄健,高古厚实,简练周正,为后人所难及。
在清静中喝茶,在喝茶中得清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