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9阅读
  • 16回复

再现民国文人风骨   民国那些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段王爷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4-01
  看看目录吧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4-01
一、在辉煌的余光下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吴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学家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经济学一叶
  谭其骧: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蒋廷黻:蒋廷黻的那股“劲儿”
  卢作孚:一个传奇大亨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4-01
二、守护气节的身影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从不说假话
  傅鹰: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容庚: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蒋百里:亦武亦儒真豪杰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4-01
三、一校之长,今安在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刚正不阿真书生
  张伯苓:巍巍乎南开大校长
  陈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唐文治:如何“读经”
  陈序经:能请来大师的校长
  许崇清:独立之思想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李登辉:被遗忘的复旦校长
  陈望道:不止译宣言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4-01
四、前辈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胡政之:报人逝,报纸亡矣
  邵飘萍:昔日《京报》的“铁肩辣手”
  林白水:嫉恶如仇,以身殉报
  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
  孙伏园:他走了,副刊死了
  方大曾: 传奇消失在1937
  王小亭:“缺一半”的抗战影像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
  伍联德:留下一片旧时风月
  徐伯昕:生活书店掌舵人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4-01
五、真名士自风流
  王瑶:魏晋风度
  金岳霖:断裂的逻辑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陈贻焮:教授的性情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黄侃:“斯文”的传说与真实
  蒙文通:儒者豪迈
  缪钺:清淡文人
  何鲁:真名士自风流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周太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袁翰青:化学家的别样气质
  丁西林:奇妙的混合体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4-01
六、背影渐远,犹低徊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
  杨晦:沉默的五四英雄
  张申府(上):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下):真相的颜色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吕彦直:中山陵的记忆
  吴兴华:天才的悲剧
  马约翰:体育亦有名家
  曹靖华:苏联文学和那个年代
  杨荫榆:找不到真实面貌
  陈西滢:傲慢与偏见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4-01
书评:耐心地打捞一个时代
  文/季剑青
  或许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怀旧的阅读口味,有关民国掌故趣闻一类的书在坊间一直颇为流行,流风所及,甚至“民国”一词本身也带上了某种光环:那是一个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时代。于是乎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开始谈论王国维、陈寅恪、吴宓了。当大师们开始纷纷蜕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似乎有理由怀疑,一本题名《民国那些人》的书,是不是又是怀旧大餐上,刚刚端上的一盘甜点?
  然而,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字。其实也并不奇怪,这是作者几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钩沉”专栏发表文章的结集,既名曰钩沉,自然是那些长时间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人和事。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当代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寻找亲友,而在此之外,则是一片沉默的空白。一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一面却是更多更深的遗忘。这似乎提示着,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热闹,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而一个打捞者的姿态,自然和一切文化消费的动机绝缘。
  作者的本行是记者,在文字的准备之外,他还需要去采访对象的亲友和学生,去了解他(她)在当代的命运。也许正因为此,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和当下的巨大断裂和反差,有着更深刻的体察。“前辈已逝,不可追”、“背影渐远,犹低徊”的深沉感喟,在书中处处可见。这并非文人的套语,其中包含的是对现状严峻的省思和对历史温热的情感。
  即使是在那些我们更熟悉的人物那里,对于一种精神气质和风度的描摹,也没有沦为趣味性的叙述。记者必须具有的客观眼光,使得作者尽量回避主观的价值判断和借题发挥。他常是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作者的笔触愈是冷静,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虽然每篇不过一千来字的篇幅,读完后犹令人低徊不已。就其中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称其有尺幅千里之势或许并不为过吧。
  自然,这离不开那些人物自身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然而,我们心中仍需怀有如此这般的耐心、尊重与温情,不是将他们物化为文化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和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小心翼翼地打捞和护持那个时代所有的光荣和辉煌,借以灌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丰盛的精神家园。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十八子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4-01
独立之思想
吾心本无疆.........
相遇中轴线!
QQ:984788703
微信:  13420129087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4-01
 书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民国那些人》与“美丽的新世界”文/ 蒙木《民国那些人》,煞是好看,如此精约的文字,勾勒民国文坛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像回放的一个个电影短片,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属于文人的辉煌,激发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期待与想象……
  这本书是《中青报·冰点周刊》的一个栏目“钩沉”的结集。报纸阅读,不能太长,且先要好读;记者作文,虚虚实实的消息多一些,记人记事自有其独到处。栏目主持人徐百柯,这个文化情怀浓郁的北大才子,兢兢业业地注意写活每一个人,特地采访传主的后人、学生,或者忘年的朋友,因此记录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其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也不少,这个栏目获誉“冰点周刊”2006年最佳,是很自然的事。获奖原因是:这些文章“吾道一以贯之”,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为我们激活一个个已经被遗忘的民国人物,勾勒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写法上又总是能从今天相关人物或场景切入那陈年往事。
  这个专栏是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新与旧的融会贯通。它像一壶陈年佳酿,越品越有滋味。“钩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没完没了,其实在向读者诉说一个主题: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批人物。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所守护和体现的精神、风骨,已与时下相去甚远。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恍如隔世;抚摸历史,我们不禁浩叹不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这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情感和我们阅读《民国那些人》的复杂滋味很是接近。
  蒋廷黻、梅贻琦、刘文典、傅斯年、黄侃、曾昭伦、黄远生、林白水、王云五、蔡公时、张申府……以及离我们今天非常非常近的吴组缃、邓广铭、蒋天枢、林庚等等,这些名字在今天的教科书、传媒和年轻人的记忆里濒于湮灭,当然我们也许不经意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某个胡同的某某故居或工作旧址里与他们相遇,这种相遇是古怪的……走出胡同,什么鸟巢巨蛋和各种奇异炫目的写字楼,所谓圆形监狱风格的后现代建筑兀自刺激你的审美观,人群的喧嚣鼎沸和施工的铁器时代撞击声、垃圾清理的吆喝声、堵车逶迤的喇叭声,声声入耳,疯了,疯了,一刹那的相遇变得迷离而淡漠……其实,很少有人能记住那些名字,他们和今天的房价、医改、高考、电脑病毒、太湖蓝藻、洞庭湖老鼠、黑砖窑、亚洲杯都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衣食住行的艰难和靓女美钞的梦想让我们整个身心梦魇般地卷入了这个“美丽的新世界”——汽车尾气加剧的温室效应,让太阳格外温暖,让冰镇的可口可乐和中央空调成为渴望。
  当然也许不是当下,我们还可能和那些名字相遇,那就是偶然在图书馆的灰尘里,在我们病中无聊翻开的某本闲书的角落里,或者在我们失去工作能力行将老去反刍“我这一辈子”的一个梦里……那时,我们也许发现,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像赫胥黎的名字一样越来越让人陌生,而他们和我们却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所以读《民国那些人》并不是为了你我今天的工作,不是为了你我购买更好的住房和汽车,甚至不是为了让你在今天比参加红楼梦海选选手都多得多的博士博士后与大学教授面前保持优越感,而是为了怀念你年轻时代莫须有的那个理想,为了对着传媒畅言学问畅言修养做人时有一点点敬畏——这敬畏会让我们少犯一点点错误——“世间已无真狂徒!”——这是《民国那些人》在今天红旗招展彩旗飘飘的高度文明底下的叹息!
  “真名士,自风流!”——这可以理解为《民国那些人》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祝福——读一读吧,即使没用,也全无害处。我想说,在每天制造二百五十余种图书的文化市场上,没有害处的书,似乎并不多。所以,我把《民国那些人》这本书推荐给读者——“无用之用,斯为大用。”——庄子的话,不易理解,但等我们完全理解的时候似乎太晚了。读这一本书会让我们感到一切还不算太远,或者说:还不该太远。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