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6阅读
  • 10回复

中元节漫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1-08-23

一,溯源
今天是古历七月十五。
俗称鬼节或七月半等,道教称之为中元节,而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而普渡,则是佛教在一节日的民间习俗。
中元节祭拜鬼神,不仅流行于中国民间,同样流行于东亚、东南亚诸多汉字文化圈国家,比如日本和泰国。
在中国,无论什么节日,首先都是儒家的节日。中元节也一样,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祭祀祖先,慎终追远。
但是,儒家虽然尊重祖先,却“敬鬼神而远之”。道教和佛教的世界则不然,鬼神是可以亲近的,要尊重,还不能得罪,否则,灾祸就来了。
在闽南,普渡节的“普渡”活动,更多符合的是中式佛教的精神。具体要做的,就是“以鸡鸭鱼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门前路边烧纸钱放爆竹普渡孤魂。”
这里请注意:祭祀亡灵,并不止于祭祀每家每户自己祖先的亡灵,同时还得为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们另外准备一份祭品。这,才是“普渡”的精神:有家可归的,可以回到家中,享受丰饶的祭品和子孙的祝愿;无家可归的,也不能被忽视,同样应该得到关怀。在古代泉州,甚至有官员主持的祭祀活动,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吾神以及人之神。
这一精神也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学习:富裕的人群,在享受岁月静好的时候,也别忘记那些还在困境中挣扎的同胞。别忘记,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渡己不如渡人”,“普渡”了,这条船才是安全的。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8-23
二,忆旧
我老家惠安,属于泉州管辖下的一个县。小时候,普渡节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也是花钱最多的节日。
早期的闽南人生活多艰,父母养活子女,殊为不易。我父亲母亲的兄弟姐妹(据说都有八个),我亲眼见过的,都只有两三个。至于我的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是一个也没见过。听长辈说我的爷爷因为要负担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步行挑鱼到泉州贩卖,积劳成疾,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对闽南人的日常生活来说,祭祀先人,是最重要的。早年有一碗米饭,也要先“敬公妈(爷爷奶奶)”,然后才能给孩子吃。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当年的一位小玩伴,是这样对他妈说的:阿娘,为什么我们家不要每天都做忌(先人忌日的祭祀)呢?这样我们不就天天都可以吃白米饭了吗?
闽南人,对父母爷奶的生养恩情,对祖先神灵福荫佑庇,是特别铭记在心的。这,也是普渡节的社会基础。
在惠安,因为闽南话发音接近,普渡又被戏称为“补肚”。普渡期间(经常为期一个月),按片区划分,家家户户轮流祭祀请客。大吃大喝,到了铺张浪费的地步。政府视之为封建迷信,不良习俗,屡禁不止,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平时吃不饱饭的人家,在普渡这一天,也只能倾其所有,“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也有举债过节的。不懂事的孩子,在大快朵颐的背后,是成年人的心酸和无奈。
清人王凯泰《中元节有感》描写了闽南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普渡节,初衷是思亲祭祖,但是,“走得远了,就忘了为什么出发”。到如今,变成了互相攀比、大吃大喝、倾家荡产的节日。
我们时常讲做人要“回归初心”,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能一样“回归初衷”?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08-23
三,节日和文化共情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节日习俗,是这个国家、地方文化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人来说,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文化的主要载体。一句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就能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历史与广漠的空间,产生无数的联想和极大的共鸣。一声“故人”,会让我们顿时产生出莫名的、温暖的情感,让我们想起李白、孟浩然和王维,以及他们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流传千古的事迹。
节日是文化的窗口,比如中秋节,可以说“天涯共此时”,全世界都同样度过这一天,但是我们的心情和国外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月亮,在我们眼里也不一样,她会让我们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并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除了大家都有的月亮,我们有月饼,还有苏东坡,哪怕日本、韩国,这些汉文化圈的国家,他们也过中秋节,他们或许也吃月饼,但是,他们不知道嫦娥,更没有苏东坡,他们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就是文化共情的魅力。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这一个个节日,承载了多少我们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共情?
这一切,不是中国人,没有长时间生活在中国的人,是不会懂的。
文化共情,大而言之,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小而言之,也可以是一个地方的,比如泉州人的文化共情,再小一点,还可以是惠安人的文化共情。
如果要说我的故乡惠安,惠安人的文化共情是什么?我会说是一碗“番薯糜”(地瓜稀饭)。一位惠安人,无论从天涯海角归来,你问他想吃什么,回答肯定是“番薯糜”。
前不久,泉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了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是,我想说的是“世遗并不是几块旧石头,几处破房子”,世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文化遗传。世遗不是死的,而是鲜活的,包括节日和民俗。泉州的世遗,当然是开元寺,是东西塔,是西街,但它更是西街上那些提着装满祭品的篮子,匆匆忙忙赶往开元寺进香的、穿着鲜艳当地服装的妇女们,以及,她们插在鬓角上的、随着步伐一颤一抖的那支野花。
离线胖大海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21-08-23
好文  感谢  
从来如此,便对么
离线酒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1-08-23
可编入教科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离线风之谷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1-08-23
好文!
传统不等于守旧,在于传承和创新。
茶者,树叶也,泡而饮之,嚼而食之!
离线吃吃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1-08-24
拜读老师好文!
离线ccbwp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1-08-24
刘老师的文化底蕴,正如茶的汤汁,香甜雅韵!!
离线tj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1-08-26
老师写的太好了  现代社会推崇的都是物质层面的文化  因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作为当权者标榜的资本和功绩  但骨子里的文化应该是鲜活的 充满生命力的民风 民俗 人情世故 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背道而驰的物质推崇也就是让外乡人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  实质上那不是正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茶是血 茶是肉 茶是命
离线十八子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1-09-05
普渡,渡人的理想是美好的!但今天的现实却不容易!或许,在居委会大妈,重新拥有基层号召力的时候,这种现象才会较常见!
吾心本无疆.........
相遇中轴线!
QQ:984788703
微信:  1342012908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