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18阅读
  • 53回复

茶马古道上的民族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8-13
哈尼族风情之衣、食、住

哈尼族喜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年人多戴瓜皮帽。西双版纳和澜沧地区的穿右襟和对襟上衣,沿襟镶两行大银等和银币,两侧配以几何纹布,以黑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却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红河等地区穿右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钮扣,下穿长裤。盛装时外加披肩一件,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上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墨江哈尼族人口多,服饰因支系有别:“豪尼”穿无领右襟青布衣,下着长及膝短裤,腰系白带,头包蓝布或彩色头巾;“碧约”穿白长衣和藏青色土布桶裙,腰束“肥子”,头悬红豆,耳坠大环,发巾结于头上;“西摩洛”上披黑衣,无钮,外钉成排银泡,腰系白短裙,头用布扎成角形,脚腿上扎有浸过油漆的藤黑线。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脚,年节穿绣花尖头鞋。少女或青年妇女喜爱以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或耳坠,澜沧、孟连等地喜戴大银耳环。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婚后则盘结于头上。以黑或蓝布缠头或制作各式帽子,上镶小银泡、料珠,或者坠上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妇女成婚前后,服饰有明显区别:红河、墨江一带未婚垂辫,已婚盘于顶;墨江部分少女头戴青布小帽,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腰,婚后取帽,改系蓝围腰;西双版纳及澜沧哈尼族,未婚妇女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
[ 此贴被songji在2006-08-14 09:55重新编辑 ]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8-14
房屋建筑式样不一。红河及墨江等内地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带建寨,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柱,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平顶的“土掌房”,较为普遍而适用,既便于取材防火,又可将房顶作阳台晒场。内屋布局多为三间,两侧耳房住人。中为堂屋,以会客兼生火做饭。大户人家,单独另盖厨房。楼板多用竹木编成,较为简易,一般堆放粮食物品。西双版纳和澜沧等地哈尼族,住竹木结构的竹楼,较傣族的简陋狭小,楼下堆放农具什物,饲养家禽家畜;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前后两间,男子住前屋,妇女和孩子住后屋,接待宾客均在前屋。

哈尼族常年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粑粑和糯米饭。缺米地区,以玉米和其他杂粮为主食。善腌咸菜,尤以做豆豉出名。喜吃酸、辣食品,嗜烟、酒。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8-14
哈尼族风情之丧葬与宗教习俗

丧葬行木棺土葬。早期曾实行过火葬。西双版纳地区,寨里死人,全寨都停止生产到丧家帮忙。墓地多在寨旁龙树林里,挖穴埋人后即填平,不看风水,不建坟堆。红河地区人死后要向亲友报丧,亲友得携带猪、鸡、米、酒来祭,女婿须用牛来祭,显得更为隆重。出殡前至亲好友留丧家陪住,晚上村中青年聚集在死者屋前跳“落作舞”。墓地以滚鸡蛋方式选择,在蛋破处挖穴埋葬。土司及富裕户仿汉俗,看风水,建石墓。墨江哈尼族葬俗别具一格, “碧约”人家中老者亡故办丧礼,必须宰牛,开吊时服丧男女要围跪在牛前痛哭,直至牛粪出来为止。如果牛粪不出,就哭着用手去揉按牛肚子,直到把牛粪挤出来。然后将牛粪装进叫“岩皮簸乖来”的竹篾盘内,捧人仓中存留。祭奠时,请一个“白母”(巫师)来念咒,边手拿竹筒绕室打击,众孝眷边随击声节奏旋转而哭,似汉族丧礼绕棺仪式。“豪尼”人家老者亡故,杀牛开吊,在送葬前头天晚上,男女老幼手拉手,团团围绕死者棺木念唱,称为“打抹搓”。次日请“白母”滚蛋择地,蛋烂处挖穴埋葬。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8-14
关于宗教信仰,西双版纳、澜沧等地的哈尼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他们认识观念中强有力存在的天神、地神、龙神及其有保护性质的寨神和家神(即祖先),要定期举行祭祀,求其降福和保佑。主持全寨性宗教活动的“儒玛”(汉称“龙巴头”)每寨一至三人,一般是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许多“儒玛”熟知本族历史和许多知识,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既是原始宗教的传播者,又是原始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在哈尼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巫师“贝玛”和“尼玛”,贝玛主持念经驱鬼、开路送魂等较大宗教活动,尼玛给人占卜吉凶,以巫术或草药给人治病。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08-16
老板你不在我没有偷懒啊~!!都写了好多了!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08-16
谢谢了!我这次去了阿客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的山寨,还走了几个傣族的村寨。
拍了不少照片,回去上传。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6-08-16
哈尼族风情之婚姻家庭
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西双版纳地区较为严格,认为多妻不合哈尼族的礼,弃妻再娶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被头人罚款。红河及墨江、元江等内地,一夫多妻为社会所允许,尤其是土司为普遍。各地未婚青年男女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有专供青年聚会的“公房”,红河一带则在山林中、田房里或寡妇家聚会,他们围火对唱,谈情说爱。在西双版纳、澜沧等地,结婚聘礼不重,青年男女只要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与自己.心爱的人成婚。红河及内地其他地区,盛行包办买卖婚姻,墨江等地还有姑舅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且结婚年龄较小,男的十二三岁,女的十五六岁,女多比男大。成婚以后,男子在社会默许下仍可以继续去“串姑娘”,但女子婚后受到严格的限制。夫妻不睦,可以离婚:西双版纳一带,只需提出离婚的一方给头人三元半开(1950年前云南流通的一种货币),就算办理了离婚手续;其他地区,男子可以任意离弃妻子,妇女则须赔还聘金才能得到自由。

结婚仪式各地不一。澜沧一带,秋收后小伙子们就去其他村寨寻访配偶,到选中的姑娘家去求亲。女方父母若同意便用甜酒款待,否则态度冷淡。得到同意的小伙子与姑娘私下商量好,待家人不注意时双双逃走。只要逃出“龙巴门”(寨门),他们的婚姻就得到正式认可。红河及墨江、元江、新平等内地,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成熟后,由男方请媒人说合,下聘迎娶。红河地区接亲当天,姑娘可以公开地与平时在一起串姑娘的小伙子们叙别情,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墨江“豪尼”娶亲时,亲友步行至女家,女方送亲女眷把新娘送到男家。祝贺的客人以用果类投击新娘为乐。男方虽布置新房但并不合欢。次日,送亲女眷又将新娘带回娘家,待半年或一载后方落夫家。
离线sssol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6-08-16
引用第15楼晚甘园主人2006-08-16 17:44发表的“”:
谢谢了!我这次去了阿客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的山寨,还走了几个傣族的村寨。
拍了不少照片,回去上传。 [表情]


民族团结的使者,呵呵,估计也没少蹭人家的茶/
聚焦核心产区的明前茶
微信a190557982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6-08-17
景颇族风情之歌舞娱乐

目瑙纵歌”
    是景颇族最盛大的民族传统歌舞。在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目瑙纵歌”意为歌舞盛会或大伙跳舞,是景颇族用来驱恶扬善、祝颂吉祥如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成千上万的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跳舞唱歌。目瑙柱上面绘有太阳月亮的图案和代表舞蹈行进路线的纹路,下面的两条线则代表着天地。
布滚歌、龙洞戈和金再再
  都是景颇族在丧葬仪式时跳的祭祀舞蹈,但内容和形式迥异。布滚歌是于人死的当天晚上跳,歌词和舞蹈形式大部分是叙述死者生前的劳动业绩。龙洞戈虽是丧葬舞,但却具有驱邪撵鬼的性质,在发丧日进行。金再再是一种化装的祛鬼送魂舞蹈,届时参加舞蹈的男子脸上和赤裸的全身绘满红绿黑白四色花纹。
刀术比赛
    长刀既是景颇族男子的生产劳动工具,又是心爱的装饰品和防身的重要武器,景颇族常常把它看成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一个景颇族男子都要挎一把威武的长刀。 每逢节日,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刀术比赛或表演。 比赛中有严格规定,只能本着切磋技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精神,绝不允许任何一方伤害对方生命。 凡是在比赛中获胜者,将由两位德高望重的妇女敬酒,以示祝贺。
离线songji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6-08-17
景颇族风情之饮食民俗

日常食俗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饭食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有嚼烟叶的习俗。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俗,即旅客过家, 主人都要招待食宿, 向客人敬酒,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婚恋食俗
以食传言是景颇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小伙子爱上姑娘,就在芭蕉叶包裹的食品中放入树叶、树根、大蒜、火柴、辣椒等物送去。姑娘如有意,退回原物;如需考虑,便加放几根奶浆菜;如拒绝,则添进火炭。 经过几来几往,不久有情人便成眷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