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79阅读
  • 33回复

茶叶学课程【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jue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0
第一章       茶叶分类

本章重点: 茶叶命名的依据, 茶叶分类依据, 茶叶分类理论,茶叶分类方法
§1-1 茶叶命名
我国茶区广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也很广,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茶类。品种的质量不同,制茶的品质也不同。品种多,茶类也就多。
特别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创制发明了各种不同的制法,制成各色各样的茶类,有绿茶、黄、黑、白、红、青茶,以及再加工茶类,如花茶和蒸压茶。外形内质都有一定的差异。每一茶类的制法在同一工序中,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制茶的色香味也有差异,而分数种以至数十种。我国现有大同小异的数百种茶叶,为世界上茶类最多的国家。
(一)、茶叶命名的依据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以为标志。不论作为分类研究或实际应用,茶叶皆非有一专门名称不可。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或岩茶水仙,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茶叶名称通常是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以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等不同,而命名也不同。
A、    形状:珍眉,六安瓜片、紫笋、雀舌、松针等类型。
B、    色香味:黄芽、敬亭绿雪;云南十里香、兰花、安溪香橼;泉州绿豆绿,江华苦茶,安溪桃仁。
C、    生产地区:以地名为特种名茶。
历史名茶:唐代寿州黄芽,绍兴日铸;宋代六安龙芽,顾清紫笋。
沾袭下来:杭州龙井,洞庭碧螺,武夷岩茶。
近代名茶:南京雨花,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
D、采摘时期:
如古时的探春、次春,现时的明前、雨前。
云南现时的春蕊,春尖,过去分春中、春尾,二水、谷花;安溪的秋香,冬片;
采制季节分春茶、夏、秋等。
E、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
炒、蒸、烘、晒青;工夫茶,花茶。
F、茶树不同
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等等。
G、销路:内销,外销,边销茶。
H、创制人命名:熙春、大方等。
茶叶种类繁多,名称不一,同一茶叶有十多个名目。如内地的绿名茶,外形内质大同小异,名称不同,古今都有,如毛峰、雀舌、龙芽、莲心、麦颗,蜂翅数种名称。
茶类不同而名相同的,其品质相差很大,如青茶的莲芯和绿茶的莲芯;绿黄茶的银针(白茶也有),红青茶的小种,绿黑茶的贡尖等。这些混乱的名称,在研究分类时,都要以此审定,改换俗名重新定名。




§1-2   茶叶分类
茶类繁多,品质很不一致。茶叶分类是研究与比较其同异,分门别类,合理排列,使在混杂中建立有条理的系统,便于识别其品质和制法的(发展)差异。
一、茶叶分类的历史
唐时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四种茶烹饮方法都不同,即所谓乃斫(zhuó.刀斧砍),乃熬,乃炀(yáng)乃舂(chōng.捣碎)
斫:粗大的饼茶先切细.
熬:饼松散容易吸收水汽,要先锅炒.
炀:饼茶碾末过久潮湿,要先烘焙.
舂:整块饼茶要先碾碎,然后烹饮.
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据元朝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记载,从外形不同而分三类:①片茶如龙凤 石乳之类十二等;②散茶如雨前,雨后十一等;③腊茶,如腊面之类十二等。宋朝贡茶花色繁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未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从鲜叶老嫩不同,而分两类:芽茶(探春,紫笋,拣尖)。叶茶(雨前,雨后)。
明朝冲破绿茶范围,发明红茶,黄、黑茶。
清朝制茶技术相当发达,白茶,青茶,花茶相继出现。为了应用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系统。以产地分(平水,武夷),以内外销的销路分;以制法分(发酵茶,不发酵茶);以品质分红、绿、青、白等,以制茶季节如春,夏等。
以上这些方法,既不全面,又未能表示茶类不同的特点,不合乎这种分类条件的茶叶,则未包括在内。
二、茶叶分类理论
茶叶是一种饮用商品,突出的区别是质量的差异,说到茶叶就提到品质的好坏。品质差异主要是制法不同,理想分类的方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一方面必须表明品质系统性;另一方面表明制法的系统性;同时,要抓住主要的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茶类发展的先后,应作为茶叶分类排列的次序。就是在传统而通俗的分类方法在基础上加以系统化,便以应用。
茶叶分类应以制茶的方法为基础。茶叶种类的发展是根据制法演变。
这个茶类演变到那个茶类,制法有很大的改革。这是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制法逐渐地革新改变,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是相近似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一定时期,就成为一种新茶类。每一茶类都有共同的制法特点。如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使黄烷醇类氧化较完全的发酵过程;绿茶都有共同破坏酶的活化,制止黄烷醇类氧化的杀青过程;黑茶都有沤堆做色过程。两种茶叶品质很相似,表明制法也很近似。反之,两种品质区别大,制法不相似,关系不密切。比如红茶中的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品质区别不大,制法相似;二者与切细(浓强鲜)红茶区别大,这主要切细红茶揉捻时边揉边切,揉切\揉捻大不相同,制法与有很大不同。
茶叶类型不同,主要是从制法中产生的,茶叶分类应首先以制法为依据,才有完整地合理的系统。
其次,结合茶叶品质的系统性。
如绿茶的色泽都属于绿色范围,只是色变深浅,明亮暗枯不同。如黑色变黄,则是属于不同茶类。贮藏或制法不好除外。
君山银针色泽泛黄,属于黄茶类,主要是制法经过闷黄过程,与绿茶不同,错看为绿茶类,其实是黄茶类。
青茶的似绿非绿而夹青色(砂绿色),容易被错看为绿茶类,其实是经过萎雕过程,而后杀青的。制法与绿茶稍有差别,是属于青茶类。青茶类的色泽是绿泛黄的青色,从浅到深,直到铁观音的色泽,就靠近红茶类的色泽。
由色度的量变到质变,色泽就越出青色的范围,就变成持红茶,制法与青茶大不相同。
茶叶分类要以看到的色泽变化的系统性为依据。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的叶色,湿看的汤色和叶底。色泽不同,内质也不同,辨别色泽,就略知内质的不同。绿、黄、黑、白、青、红的分类,色泽不同差异很大而且制法和品质各有一个系统。
外形也为分类依据之一。品质的另一特点,是外形差异很大,特别是我国绿茶类,形状是突出的区别。如分珠茶、片茶、眉茶、尖茶等。外形不同,造形的技术不同,内质也不同。
茶类的发展历史先后也可作为茶叶分类依据的参考。最早是绿茶,其次是黄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红茶,最后是青茶。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以及茶类发展,分为六大茶类,也符合传统而通俗分类方法。
三.    再加工茶叶的分类依据
茶叶分类以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为“纲”。品质的不同取决于制法不同,各种茶类制成毛茶,品质大致稳定。
在毛茶加工进程中,品质变化不大。再加工茶类,如各类花茶的品质虽稍有变异,但品质基本上未越出该茶的系统性。再加工茶类应该是“目”而不是纲。
再加工茶叶的分类,应以毛茶为依据,茶类品质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鲜叶加工。再制绿花茶内质虽然起了一些变化,但品质还是以绿茶品质为主,仍属绿茶类;青花茶还是青茶品质为主。黑砖茶,红砖茶仍属黑茶。
云南沱茶,饼茶和小圆饼茶,晒青绿茶,品质和制法靠近绿茶。
而云南紧茶,大圆饼茶,同是晒青。但压制前必先堆积促进变色,在干燥过程中,“发花”色香味变化很大,与绿茶不同。从再制方法和品质都靠近黑茶,应归入黑茶类。
四.    茶叶分类方法
各种茶叶品质不同,制法也不同。制法特别是特征制法不同,其分类依据更不同,因此,首先以制法分为几大类,在制法的基础上结合品质特征再加细致加以区分,下面结合六个茶类是以下:
绿茶类:
  鲜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在杀青工序中,采用高温快速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
  高温杀青是绿茶类制法的主要特点,绿茶首先根据杀青方法不同分为蒸青(蒸汽杀青)和炒青,红外线杀青三种;再根据干燥的方法又分为炒干,烘干,晒干三种;然后依外形不同分为圆,长,针形,尖形,片形等。
比如:信阳毛尖属炒青的烘干,针形茶,云南饼茶属炒青片晒干的针形茶,龙井属炒青的炒干扁形茶。
黄茶类:
  制法基本上与绿茶相同,只是在揉捻或初干后经过特殊的闷黄工序,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黄叶黄汤的独特品质。
根据闷黄的先后为:
  杀青后湿坯堆积闷黄:涔山毛尖,台湾﹑苏联黄茶。
  揉捻后湿坯堆积闷黄:黄大茶,黄小茶,君山银针。
黑茶类:
  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工序。
  渥堆时间较长,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程度较黄茶更充分,经过微生作用,从而形成毛茶色泽油黑或暗褐,茶汤褐黄或褐红的特征。根据渥堆法不同分:
  湿坯渥堆发酵:
  蒸压变色:湘一、二、三号。
  蒸压定型:黑砖茶,花砖茶,茯砖。干坯渥堆发酵
  散茶  湖北老青茶
  蒸压定型:云南紧茶 广西六堡茶
成茶堆积再发酵:
  蒸压  康砖茶,金尖,四川茯砖 湖北青砖茶
炒压   方包茶 安化茯砖
白茶类:
  鲜叶经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
其制造特点是不经高温破坏酶的活性,,也不创造条件促进多酶类化合物酶性氧化,而是任其自动缓慢氧化,形成茶芽满披白色茸毛,汤色浅淡的品质特征。
根据萎凋程度分:
全萎凋:
  芽茶 政和银针
  叶茶 政和白牡丹
半萎凋:
  芽茶 白云雪芽﹑银针
  叶茶 贡眉,寿眉
青茶类:
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它的制法特征先适当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达到一定程序后,再采用高温炒青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使茶叶形成绿叶红镶边,汤色金黄,香味醇,兼具红,绿茶的品质特征。
按做青程度和产地分:
闽北青茶:代表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单枞奇种。
闽南青茶:安溪铁观音,梅占,色种。
广东青茶:凤凰单枞,水仙。
台湾:  乌龙色种
按产地又可这样分:
分为岩茶,洲茶,山茶
按动作轻重分:
闽南青茶,台湾青茶,闽南青茶,广东青茶,做手做青萎凋青茶。
散茶,束茶(外形成卷条为散茶,卷条扎束成捆为束茶)
窨花青茶:
散茶,困茶(龙团香茶)
红茶类:
红茶似红非红的品质特点,说是红色红汤其实是黄红色。要求黄烷醇类较深刻地氧化。先以酶促进作用为主,后以自动氧化为主。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制法特点是:经过室温自然渥红或热化的作用。
依制法:成茶外形和品质不同而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窨花红茶,蒸压红茶等六类。
小种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锅炒,毛烘,拣剔复烘等工序。其中熏蒸为松木。故成品茶有松木香味。而在福建崇安桐木其范围内的产品有自然的松木香味,叫正山小种。而用油松木烟烘,叫工夫小种。
工夫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工序。毛茶加工很精细粗大做小,不分花色,分叶茶和芽茶。叶茶是整叶工夫,芽茶是细嫩工夫。
分级红茶经过工序与工夫红茶相同。毛茶经过筛分分级为四个花色。分条茶和碎茶,条茶是整叶的成茶,好白毫等;碎茶是一般揉捻方法生成破叶茶,成茶外形破碎成细粒状,如碎白毫等。
切细红茶或称颗粒红茶,是在揉捻过程中边揉边切,以生产破叶茶为主,分半叶茶,碎叶茶,碎片三类。半叶茶是叶不完整,系不完全切细的半叶或少许未切细的整叶,有白毫,橙黄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少,完全无破损叶子不多.破叶茶为颗粒状的破碎的细粒茶,卷条经过切细的,有碎白毫,碎橙黄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不大,成颗粒状的多.是碎片状茶,有花香,碎橙黄白毫花香,碎未等.
窨花红茶有杭州的内销玫瑰红,1958年福建新产品的香红茶.
蒸压红茶有花香压成的小京砖茶,米砖茶。
分类情况:
小种红茶:  湿培熏蒸,(正山小种)
       毛茶, (工夫小种)
工尖红茶:  叶茶(祁红,宇红,宣红,湖南工尖)
       芽茶(金芽,紫毫,红梅,君眉)
       片茶 正花香,副花香
分级红茶:  叶茶(白毫,橙黄白毫,白毫小种)
       碎茶(碎白毫,碎橙黄白毫,花香,花啐橙黄白毫)
切细红茶:  半叶茶(二叶茶)
       破叶茶(二叶茶)
       碎片 (片,碎,末茶)
窨花红茶:  散茶(玫瑰红,茉莉红茶)
       团茶(香饼茶)(红茶末窨花压成的)
蒸压红茶:  砖茶:母砖及小米砖茶
       团茶:凤眼香茶(红茶窨花揉压成圆球形)
茶叶分类与命名,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分六大类(甲)各大类又依制法特点分为各个小类(乙),各小类又根据外形成加工技术细分为不同茶类(丙),掌握好命名与分类的理论,既可以帮助我们将茶叶归类,又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各种不同制作方法创造不同茶类提供理论基础。












§1-3产销概论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国际商品市场上茶叶的总贸易额虽然还不及咖啡和可可,但茶叶除有公认的药理功效和一定的营养价值外,副作用较小,而且售价亦较低廉,因此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二次大战以后,世界茶叶发展更快,茶不断扩大,产量逐渐上升,质量亦有提高,销量日益增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
一,我区茶叶生产情况:
我区茶叶载培历史较早,据有关资料记载,河南有茶始于西周,最早在信阳的西部和南部种植。《茶树载培讲义》统版教材载录:后传到河南淮河流域(信阳一带)约在公元300年前左右。
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战争不断,产量上下起伏不定,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降到历史最低点,面积二千五百一十六亩(2516),产量22300。
现在情况,解放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大跃进,面积4197亩,产量117000斤。
据《河南日报》93年7月12日载:
春茶在1993年取得年产量经济效益之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
产量198.5万公斤,优质名茶占54.7%。产值6035万元,预计产值将突破1亿元大关。
2003年, 产量300万公斤,产值60000万元。社会总产值近十亿。
二,我国茶叶产销概况
我国茶叶无论是产量和出口量,曾长期占据世界首位。茶叶质量誉称世界第一。
我国茶叶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来450万担(1886年)出口量达268万担,从十九世纪末起的半个世纪中,产量年年下降。解放前夕,产量只有84万担,出口20万担。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量达500万担,赶上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全国产茶面积,1580万亩,茶叶产量54万吨(1080万担)提供产品税8亿多元,出口创汇报4亿美元。
  1.产量级面积
2.产地:
我国主要的产茶省区有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台湾,湖北,江西,台湾为最多,其次四川,云南,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省。近年产区扩大,山东,甘肃,新疆,西藏等省都种茶树成功,山东发展更为迅速,在临沂成立茶叶研究所。
浙江:
主要生产绿茶。以眉茶,珠茶为主,龙井,旗枪,烘青,大方次之。红茶亦有生产。眉茶公为杭绿,遂绿,温绿三种,集中在杭州,临安,温洲等地另工。珠茶主要为平绿,产区在绍兴,宁波二地区。红茶称浙红,在杭州和绍兴二地加工。龙井,旗枪在杭州地区,烘青在金华,丽水,杭州等地加工,大部分作为花茶的茶区。
省内主销眉茶,烘青,旗枪,龙井,花茶和红茶亦有。
安徽:
生产的有红茶,绿茶及各种名茶(黄山,太平,舒城小兰花,霍山黄芽,六安瓜片等)。红茶主要有祁门,其产品祁红出口有典型的“祁门香”,绿眉茶分屯绿,芜绿,舒绿,毛茶在屯溪和歙县加工称为屯绿;集中在芜湖加工称芜绿,舒城称舒绿。
安徽生产的祁红,屯绿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很高,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涌溪火青等内销珍品。
省内主销绿茶95%以上,花红茶亦有售。
湖南:
主要生产红茶,绿茶,黑茶等。
红茶称湘红,毛茶集中在安化,新化,平江等地加工。
绿茶分为炒青,烘青和蒸青三种。炒青集中在长沙、湘阳、湘潭加工,成品称湘绿。
黑茶集中在安化,益阳加工,主要产品有湘尖,黑砖,花砖,茯砖。
此外还生产君山银针,高桥银锋,安化松针,韶山韶峰,古丈毛尖,北港毛尖等名茶。
省内以销绿茶为主,花茶红茶及其它茶类。
3.销路:
内销大致是北方花茶为主,东北之省,山东,北京,陕西,河南等。
宁沪杭龙井,旗枪,瓜片等名茶为主。
边疆少数民族以紧压茶为主,其中内蒙、甘肃以青砖。青海、新疆以茯砖,西藏以康砖为主。南方以绿茶为主,常饮红茶、花茶及乌龙茶。自给。其它茶叶极难打入外省市场。
绿茶:我国以绿茶生产为主,产量多制工精细,品种花色特别丰富多彩。
绿茶是我国传统出口的茶类,外销以眉茶为主,珠茶次之特种绿茶亦有少量出口。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左右,主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等近五十国家和地区,北非市场90%以上饮中国绿茶,其次是中东国家,在贸易洽谈会中直接以贸易代号洽谈。绿茶在国内约占85—90%(包括花茶)。
红茶产销概况:
红茶是我国主要外销茶之一,是国际市场上传统的销售品种,过去以生产工夫红茶为主,产地广,数量多,品质独特,尤以祁红具有浓厚而持久的特殊香气而著名。后起之秀滇红,色深味浓,深受欢迎。现在切细红茶约占我国红茶三分之二,以广东,云南,四川最好。小种红茶数量较少,主销英国,部分侨销。
我国生产的红茶以外销为主,占世界的4.5%左右,主销苏丹,埃及等地,大多被茶商做低档茶拼脚,价格疲软,竞争力弱。
其它的茶叶产销情况:
青茶主要产于台湾、福建、广东三省,侨销及东盟,日本,有美容作用。
白茶是福建的特产,侨销。
黄茶主要安徽淮南,湖北的英山,浙江的丰阳,湖南君山,四川的蒙项等地。内销。
黑茶主要产自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边销为主,少量内销。
三.世界贸易情况:
世界上产茶国家的制茶技术都是先后从我国传出去的.六世纪传入日本,十九世纪斯里兰卡,印度,印尼等国.
现在世界上产茶有五十多个国家。亚洲是世界的产茶中心。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7%左右,其次是非洲约占10%,南美和其它地我产量较少,约占3%。
1976年产量有100万担的有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苏联,肯尼亚,日本,土耳其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占将近一半。(产茶国家情况)
2.生产茶类:
红茶为主,外国生产的茶类较少,花色品种简单。红茶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其次绿茶,黑茶,蒸青,速溶茶是六十年代新品种,产销量发展很快。
生产红茶主要有印度,斯里兰卡,东非国家。
生产绿茶的主要是中国,其次是日本,苏联。
3.出口及消费情况:
1926年出口量1400万担,红茶90%,绿茶及其它10%出口额,印度,斯里兰卡,中国三国最多,销量我国稍少一些。斯里兰卡33%,印度31%
进口国家有八十多个,最多是英国400—470万担。占35%左右,其次是美国100——140万担占10%。还有苏联,埃及伊拉克,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绿茶最多的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阿富汉,日本等。
4.世界主要产茶国产销情况:
印度:
印度最早是1834年从我国引进茶籽, 140年历史,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1976年产量达1029万担,占世界30% 产茶最多国家,红茶94%,低地茶园制部分绿茶。
截止到1965年,产量的输出量都占第一,近年由于国际市场竟争,国内需求量激化,红茶供过于求的原因。出口量没有增加。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1854年才开始发展茶叶生产,1866年泰罗学习我国制法正式试制。1976年产量达3万担公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17%。
东非:
主要有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
1952年前后开始种茶,发展非常迅速。1975年茶叶产量达177万担。出口量为116万担,占世界输出量的10%占茶叶输出国第二位。
东非红茶生产85%以上供出口。主销英美,加拿大,及非洲。
东非之国茶叶的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猛增,加上茶叶成本低,出口价格低廉,特别畅销于英国,产量在不断上涨。
2003年茶叶国际国内情况:
世界产茶1216万吨,总贸易量970万吨,内销126万吨,为56.5%,红茶出口占88.8%,绿茶9%,其它2.2%,五大出口国(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印尼)十大进口国(巴基斯坦,美,埃,伊拉克,伊朗,摩洛哥,沙特,叙利亚)
我国内销28.5万吨,占61.76%,近年以6%需求增加,故质量下降、价格上升。出口25万吨,3.32美元
5、近年来茶叶生产的特点
(1)    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发展较早的主要茶叶生产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控制,国际市场斗争激烈,国内矛盾激化,因此增长速度缓慢。
1965年—69年,印度只增加6.5%,出口下降。
1965年—69年,斯里兰卡仅增加0.5%,出口量亦有反复。
(2)    显著特点是:一些非洲新发展的茶叶生产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东非三国发展更快,1965年到1969年五年,总产量增加91%,出口量也不断增多,1964年占世界总出口量5%,1969年已增加到9.9%,1975年三国产茶177万担,比1970年又增加工13.1%,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3)    速溶茶及其他配料茶的生产,保健美容茶等都发展很快。特别是提取茶中有效成分,提高中低档的利用。
复习题: 1.写出我茶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六大茶类鲜叶加工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6-10
第二章 鲜  叶

鲜叶是茶树顶端新梢的总称,包括芽﹑叶、梗。鲜叶又称生叶、茶草、青叶等。采摘下来的茶叶嫩梢,经过不同的加工之后,便形成各种不同品质特征的成品茶。
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的高低,制茶技术是否合理。鲜叶的质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茶叶形质转化的外在条件。在制茶过程中,在加工技术条件下,通过鲜叶内含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各种茶叶形、质所要求的品质特征。因此,要制出优良品质的茶叶,首先必须了解鲜叶内含化学成份的性质和这些化学成分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才能采取适当措施,获得高产、优质、低消耗的产品。
本章重点:鲜叶内含化学成分,鲜叶的质量标准, 鲜叶的适制性
鲜叶是基础:
(一)决定物质:
色:叶绿素,花青茶等。
香:香气物质,醇、醛。
味:氨基酸、多酚类、咖啡碱、糖。
形:外形形状。
(二)比例决定茶叶适制性
          §1-1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经过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约有500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构成这些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的基本元素,主要有30种,占自然界存在的72种,元素的41.60%,即H、C、O、N、P、K等。
鲜叶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三部分。化学成分中除糖类、脂类物质(醚溶出物又称粗脂肪)蛋白质三大自然物质外,其它都是二级化谢产物。三大自然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糖类约占干物量的20—25%,蛋白质约占20—30%,脂肪及类脂物质在茶叶中较少,约为10%。二级代谢产物中,多酚类占20—35%,嘌呤碱3—5%,其它尚有香气物质,色素。
鲜叶:水分(75%)、干物质(25%):有机化合物(93—96%):含氮化合物——蛋白质(17%)、氨基酸(7%)、生物碱(3—5%)、酶;无氮化合物——有机酸(3%)、多酚类化合物(20—35%)、糖类(20—30%)、脂肪类(8%)、香气物质(0.003—0.02%);其它——色素(1%)、维生素(0.24—1%);无机化合物(4—7%):水溶性灰分(占灰分的50—60%)、水不溶性灰分(占灰分的40—50%)。
鲜叶嫩梢干物量的总和,实质上就是茶叶产量的物质反映。糖类蛋白质、多酚类含量的总和,占茶叶干物量的70—90%,因此,是茶叶产量的决定因素。如何促进三大自然物质中糖类、蛋白质及二级代谢产物多酚类的形成,是保证茶叶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茶叶产量应该以注意保证品质为前提。糖类如纤维素等含量过高,是茶叶粗老的表现。
其次蛋白质和多酚类也要保持适当比例,蛋白质对多酚类的比值大,持嫩度高,适制绿茶。蛋白质对多酚类的比值小,茶汤浓强,适制红茶。因此,保证茶叶质量,应保持蛋白质对多酚类适宜配比,提高蛋白质和多酚类的含量。
一、水分
  (一)含量:
水分是鲜叶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鲜叶一般含水量占鲜叶总重量75%左右。鲜叶水分含量,随着芽叶生长部位,采摘季节、气候条件、管理措施及茶树品种的差异而不同。芽叶嫩度高,含水量也高,反之,老叶含水量低。茎梗是输导器官,含水量也较高。
一芽四叶新梢各部位含水量见表(占总量%)                
新梢部位   芽   第一叶   第二叶   第三叶   第四叶   茎 梗
含水量(%)   77.6   76.70   76.30     76.00     73.80   84.60
(二)鲜叶内水分以两种形态存在,即自由水和吸附水。
自由水也叫游离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成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可以通过气孔向大气扩散。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物和无机盐都溶解在这种水里。自由水在鲜叶里占绝大部分,在制茶过程中,容易转移,首先被大量蒸发出来,随之而引起一系列理化变化。
吸附水也叫结合水,主要存在细胞的原生质中。由于细胞原生质的大分子胶粒表面带有电荷,水分子又具有两极性,因而胶粒发生水合作用。与原生质大分子胶粒结合紧紧的水层,形成胶体外围一层薄水膜。因此,它不能自由移动,也不能溶解其它物质,比自由水难以蒸发。只有当生物体内细胞原生质失去亲水性能,结合水脱离原生质体之后才能游离出来为自由水,而后被蒸发出来。
(三)水分是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化学成分,不仅在水这个介质里进行着复杂的各种化学变化,同时水也参与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    发生化学变化场所。
(2)    影响浓度、影响进度。
(3)    参加反应。
例如: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的活性。
红茶利用水分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同时使其它内含成分发生转化。
黑茶在失水的同时要求保水,有时还要求加水,以促进渥堆的升温,使一些内含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主要叶子老,含水少的原因)
(四)水分一方面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且本身参与化学反应。显得特别重要。
  (1)鲜叶的含水量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与制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含水量75%的鲜叶,制成含水量6%左右的干毛茶,不仅是鲜叶大量失水的过程,而且随着叶内水分散失速度(快——慢——快)和程度的同时,引起叶内一些成分发生相应的一系列理化变化,从而逐步形成茶叶的色、香、味、形。
(2)制茶的各个工序中,随着水分的含量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物理性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比如:鲜叶经萎凋,由于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
在制茶过程中,按照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失水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品失水的多少,所呈现出不同的物质特征,严格地控制一定的制茶技术条件,就能使有效成分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面变化。所以说,在生产中,控制在制品含水量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如:眉茶、鲜叶25%,杀青叶控制在55—60……。毛火叶25—40%,足干6%,
(五)成品茶含水量在4—6%范围,就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保存而不会变质。据测定证实,如果成品茶含水量超过12%,茶叶内部化学反应不仅可以继续进行,而且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氧,使微生物不断滋生,茶叶就会很快变质或发生霉变。因此,在生产上要求毛茶6%,精制4—6%。
二、灰分
  1、茶叶经高温灼烧后残留下来的物质叫灰分,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4—7%,茶叶中的灰分主要是一些金属元素和非金属氧化物组成。除氧化物外,还含有碳酸盐等,都称为粗灰分。
  2、根据茶叶灰分溶解性不同,可分为:
水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三部分。
茶叶灰分是一系列的氧化物、磷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等化合物组成。水溶性灰分主要是钾、钠、磷、硫等氧化物和部分磷酸盐、硫酸盐等。水溶性灰分一般占茶叶总灰分的50—60%。
除酸不溶性灰分硅酸盐,二氧化硅等灰分外,绝大部分都溶于酸。
3、灰分的含量与茶叶品质有密切关系。
水溶性灰分和茶叶品质呈正相关。鲜叶越幼嫩,含钾、磷较多,水溶性灰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越好。随着茶芽新梢的生长,叶片的老化,钙、镁含量逐渐增加,总灰分含量增加。水溶性灰分含量减少,说明茶叶品质差。因此,水溶性灰分含量高低,是区别鲜叶老嫩的标志之一。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灰分含量变化(%)          
芽叶部位     芽      第一叶  第二叶  第三叶   第四叶   梗  
总灰分     5.38     5.59    5.46     5.48    5.44    6.07  
水溶性灰分   3.50     3.36    3.33     3.32    3.03     3.47  
水溶性灰分
占总灰分(%) 65.1     60.1    61.0     60.6   55.7     57.1  
从上表可以看出:茶叶的总灰分含量是不能完全表明茶叶的老嫩和品质的高低。因为鲜叶经过加工之后,应该说总灰分含量变化不大,但往往在加工后总灰分含量增加,可溶性灰分含量有所降低。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鲜叶在采制过程中沾染一些杂质,如灰尘,机械金属粉末及吸附一些矿物质等(酸不溶性灰分主要是这些杂质的灰分含量增加)的影响,使茶叶总灰分含量有所增加。因此要求我们在茶叶的采制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遵守卫生制度,进行茶叶的清洁生产。
在茶叶商品检验上测定茶叶总灰分的含量,只是作为茶叶卫生标准的一项量度。茶叶灰分的含量是茶叶出口检验项目之一。在国际贸易上对总灰分的含量,可溶性灰分含量,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都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如埃及和智利要求进口茶的规格是总灰分不超过8%,其中水溶性灰分必须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5%。
由于比较侧重于作为卫生指标,一般有的书籍未加记载,不作为茶叶鲜叶的一种有效成分。
三、多酚类化合物(茶揉质,茶单宁)
(1)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三大主要物质中的二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它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也有重要作用。
(2)多酚类化合物是多种酚类衍生物组成的较为复杂的混合物的总称。它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多种形式的转化,由于它的转化同时又引起一些物质的转化,其转化产物又是多种多样。因此制茶品质主要取决于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的不同,从而获得不同品质特征的茶类。
(3)组成:
茶多酚,曾称茶鞣质或茶单宁,目前多酚类化合物在茶树新梢中已发现30多种,其分子结构的碳架基本上与黄酮类化合物相同。多酚类化合物按它们的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烷醇)、花黄素类(黄酮醇)、酚酸类、花青素类。表列如下:
茶多酚:儿茶素类,占75%;花黄素类(包括黄酮醇、黄酮),占10%以上;酚酸类10%;花青素类含量较少。
其中儿茶素类又可分:
儿茶素:游离型、酯型。
游离型:简单几茶素(C),占10%以下;没食子儿茶素(GC),占20%左右。
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占20%;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50%左右。
(4)儿茶素及其在制变化对茶叶品质影响
儿茶素类是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占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70—80%。茶树鲜叶中儿茶素,由于分子结构中的B环上第2和第3个碳原子都是不对称原子,所以它具有三种类型旋光异构(D、L、DL)及立体异构(顺反)现象,理论上推算有16种旋光异构体和8种立体异构体。但实际上茶树鲜叶中,大量存在的儿茶素有六种:
L—表儿茶素(L-EC)(左旋顺式儿茶素)10%
D,L-儿茶素(D,L-EC)(复合旋反式儿茶素)10%
L-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左,顺)20%
D,L-没食子儿茶素(DL-GC)(复,反)20%
L-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左顺)20%
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G)50%
通过绿茶炒制之后生化分析,又产生旋光和差向异构,发现增加四种儿茶素:
即L-C,L-GC,L-LG,L-GCG(顺反异构)
儿茶素类中属于酯型儿茶类的:L-EGCG是鲜叶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占总量的50%,特别是芽中含量提高,随着鲜叶嫩度下降而减少,对成茶品质影响很大。
L-ECG占总量的2%左右,与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变化有一致趋势。
属于游离儿茶素的L-EGC,D.L-GC,占20%左右,其含量随着鲜叶嫩度下降而增加。
L-EC,D.L-C,含量较低,占总量的10%,变化不大明显。
茶树新梢中黄烷醇的变化(毫克/克干物量)
名称                   L-EC
含量
组成       L-EGC   D,L-GC   ±DL-C   L-EGCG   L-ECG   总量
芽      8.67      5.88     8.52     104.69     19.32    147.09
一芽一叶   15.63     6.20       9.15     88.93     30.41    150.32
一芽二叶   18.23     4.34       9.83     76.10     28.47    137.47
一芽三叶   27.37     6.61     10.29     65.10   25.20     134.50
一芽四叶   22.42     6.06     9.90       63.37     24.23    116.03
儿茶素类是形成不同茶类色香味的主要物质,对制茶品质影响很大。复杂的儿茶素具有强烈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素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
在制茶过程中,原鲜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转化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和茶红素;另一部分未氧化产物——包括未受氧化的儿茶素类和非儿茶多酚类物质;还有一部分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沉淀于叶底部分。前两部分溶于水,能直接进入茶汤,后一部分不溶于水,对茶汤没有直接影响。
由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而引起其它一些物质的转化。因此,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转化的三个部分含量和比例,说明各种物质变化的深度和广度,对各种茶类色香味影响不同。
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极易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形成“红汤红叶”的红茶,相反,如果破坏酶的活性,阻止儿茶素的酶性氧化,便为形成“清汤绿叶”的绿茶创造了条件,其它几种茶类,也是由于儿茶素氧化途径和氧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
(5)花黄素(黄酮醇类)是儿茶素的氧化体,呈黄色,属黄酮类。在茶叶中已发现十多种,含量为1.3—1.8%干物。如槲皮甙和杨梅甙等。这类化合物是溶于水的黄色化合物,容易发生自动氧化,是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部分的主要物质。
花黄素的自动氧化在红茶中占从属地位,其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带橙黄色成正相关。但在绿茶中花黄素及其自动氧化产物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成分,对干茶和叶底也有一定影响。
(6)花青素种类很多,有呈青色、铜红、暗红、暗紫色等。花青素含量虽少,但它的存在对茶叶品质不利。若花青素含量稍高,就能使绿茶汤滋味苦,干色乌暗,叶底呈靛蓝色。特别是紫芽种和夏茶的鲜叶,花青素含量增高,所以制出的绿茶,滋味苦味较重,品质不好。
(7)多酚类化合物与制茶品质关系
在多酚类化合物中,除极少部分(例如花青素)对茶叶品质起消极作用外,绝大部分都起积极作用。因此,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茶叶科学工作者对茶多酚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对红碎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920,四种儿茶素(EC,EGC,ECG,EGCG)对绿茶滋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0.704,0.876,0.850。
由于儿茶酚氧化途径和氧化程度不同,产生色、香、味品质截然不同的六大茶类。
鲜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茶树品种,生长地区,采摘季节,以及鲜叶老嫩等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不仅总量差异很大,而且各类化合物的组成比例也有明显变化。不同品种的茶树,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的含量和组成比例都不同,一般大叶种含量较多,适于制红茶,小种含量较少,适于制绿茶。同一品种在地区不同生长,含量也不同,有时差距还较大。同一品种,同一地区,不同季节,茶多酚一般夏季含量最多,秋茶次之春茶最少;如兼产红绿茶,则以春茶加工绿茶,夏秋茶加工红茶为宜。不论什么季节,都是嫩叶含量多,随着叶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多酚类化合物在制茶过程中热的作用下,发生热解和异物化作用,使一些不溶于水的多酚类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的物质,给茶汤带来良好的滋味。在常温的情况下,发生自动氧化,使成茶贮藏过程中往往引起茶叶由绿变黄而降低品质。因此,我们在制茶过程中,控制制茶技术,恰当运用外因条件,就能够使茶味更浓而醇和大大提高茶叶的品质。
另外,茶多酚与铁接触,产生蓝黑色或黑绿色沉淀物,对茶叶品质不利,所以制茶机具应与茶叶接触部分,如揉捻机的揉筒、揉盘、棱骨,不能作铁制造,泡茶或煮茶用具也不能用铁制容器。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花黄素都具有维P的功能,能调节血管的渗透性的增强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内抗坏血酸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抗菌作用。
四、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与氨基酸是两类近缘含氮化合物。蛋白质由氨基酸合成,在一定条件下,又能水解成氨基酸。
蛋白质是含氮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茶树体中,鲜叶中含量占干物总量的25—30%,其中主要是酪蛋白,约占蛋白质总量的80%左右,其余20%左右是白蛋白,球蛋白和精蛋白。蛋白质一般难溶于水,但其中约8%的白蛋白能溶于水,对增进茶汤滋味是有作用的。
蛋白质一般生命力强的茶树和茶树新梢幼嫩部分较高。随着新梢伸育,蛋白质含量减少。此外,茶树品种、季节、施肥等因素对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影响。
附表: 茶树新梢部位蛋白质含量变化(占干物%)
芽叶部位   芽     第一叶   第二叶   第三叶
蛋白质含量   29.00   26.06     25.92   24.94  
制茶过程中与蛋白质有关的技术:
在绿茶制造中,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破坏酶蛋白,使之失去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由于绿茶杀青工序,利用高温使蛋白质迅速变性凝固,因此,绿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据测定:鲜叶的蛋白质含量为21.45%,制成绿毛茶的为17.62%。
蛋白质在凝固变性之后,其结构中结合较弱的侧链随叶温升高较易发生水解和热解作用,而形成游离氨基酸。然而蛋白质在湿热的作用下,又可以与多酚类化合物结合,使可溶性多酚化合物减少沉淀,在一定程序上,绿茶呈涩味转化为醇和的滋味。因此,蛋白质含量高的鲜叶适制绿茶在红茶制造过程中,一般要求多酚类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低的鲜叶,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如果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与多酚类化合物结合多,不仅使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发酵基质)减少,而且使发酵困难,还会产生不良气味,降低红茶品质。因此,在制红茶的技术措施中,前期采取促进酶的活性;后期提高叶温,使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和热解的游离氨基酸。同时使部分蛋白质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结合沉淀,形成红茶红亮叶底。
蛋白质是由很多氨基酸分子混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在一定的制茶技术条件下,蛋白质又能水解成各种氨基酸,使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
目前,在茶叶中发现的氨基酸种类很多,大多有30种。但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1—3%。茶叶中分析出来的主要氨基酸有茶氨酸(甜鲜味、焦糖香),谷氨酸(鲜味)天门冬氨酸(酸味),精氨酸(苦甜味),这几种物质外,还有丝氨酸等。其中茶氨酸、天冬、谷氨酸三种含量较多,占茶叶的氨基酸总量80%。茶氨酸约占60%,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对绿茶品质影响较大。
茶叶中所含的氨基酸大部分是在制茶过程中由蛋白质水解而来的。氨基酸是一种鲜味的物质,是提高茶叶鲜爽度的重要物质。
特别是氨基酸与多酚类化合物,咖啡碱协调配合,增强茶叶香味的浓强、鲜爽。在红茶制造过程中,氨基酸被儿茶素的氧化物醌、氧化脱氨后形成相应的醛。氨基酸与糖互相作用,生成具有糖香物质,对茶叶香气、滋味有一定影响。
不同季节,氨基酸含量不同。一般说,春茶比夏茶含量高。不同鲜叶嫩度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有些资料分析不尽相同。但嫩梗氨基酸含量比芽、叶多,这是共同的分析结果。其中茶氨酸、嫩梗的含量比茶叶高1—3倍,很值得重视。绿茶品质中嫩梗的香高味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五、酶
酶是一切生物有机体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是生物体内进行生化作用的催化剂。
茶树体内存在多种酶,在鲜叶内的酶,对茶叶品质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水解酶和氧化酶。
水解酶中有:蛋白质酶,淀粉酶等。
氧化还原酶中有: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这些酶在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
多酚氧化酶是含有铜作为辅基的结合酶,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原生质的线粒体上,与叶绿体成结合状态。当揉捻后破坏叶细胞组织,液泡中多酚类化合物与多酚类氧化酶充分接触,鲜叶中多酚类氧化酶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的邻位和连位羟基氧化为邻醌,进一步氧化缩合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
据测定,茶树的幼嫩芽叶含铜量较多,这与幼嫩芽叶中多酚类氧化酶的含量较多有关.当含铜量少于12ppm时,制红茶就不能正常发酵,原因是含多酚氧化酶较少,不能促进多酚类化合物迅速氧化.因此,鲜叶老嫩度和其它条件不同,各种酶的含量和活性也不同。
过氧化物酶是含有铁作为辅基的结合蛋白酶。过氧化物酶主要对含有有饱和键的化合物氧化时,容易生成过氧化物,而这些过氧化物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又能够氧化多种化合物(如抗坏血酸,包氨酸,酪氨酸等)。过氧化物酶的抗热性较强,在100℃下煮2—3分钟,活性被钝化后,还可以恢复。
酶具有专一性的催化作用。酶催化作用和无机催化剂一样,只能催化既有的化学反应,不能创造新的反应。但酶的催化作用又有它的特殊专一性,一种酶仅能催化某一种化学反应,如蛋白酶只能参加蛋白质的水解合成反应。
酶的外界条件反应十分敏感,特别是对温度更为敏感。各种酶有它本身要求的温度范围,在最适宜温度下,催化作用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超过要求范围,酶的活性便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催化性能便消失。在通常室温之下,温度每增加10℃酶的活性约增加一倍。40—45℃时活性最大,温度再高活性逐渐下降,至70℃以上酶失去活性。
同时酶的活性还受PH值影响。在一定PH值时,酶的活性最高,称之为酶的最适PH值。在此范围之外,酶的活性都逐渐下降,以至失去催化性能。
鲜叶中主要几种酶适应性能:

种类       适应性能    最适PH值    最适温度    钝化温度
多酚氧化酶    5—5.5    35—55    75
过氧化物酶    7    15—35    55
过氧化氢酶    —    52    55
抗坏血酸酶    —    35    65

酶的这种特性,在制茶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在绿茶初制时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酶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而在红茶初制时,适宜的条件,使酶的活性激化。如发酵工序,室温控制在24℃左右,这时多酚氧化酶以一定速度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形成红茶红叶红汤。
青茶制造过程中,先利用后控制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
黑茶制造过程中,采用控制多酚氧化酶,再利用过氧化物酶的措施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总之各种茶类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在于制茶过程中,酶所引起的化学变化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酶的这种特征,在制茶的过程中,严格控制酶的活化程度,对形成各类茶特有的品质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酶是细胞组织中特殊的蛋白质,它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含量很少,但种类很多,作用大。没有酶,则有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代谢便不可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处理好酶的催化作用,对制茶品质尤为重要。
六.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有茶叶碱,咖啡碱,可可碱,合称为生物碱。其中以咖啡碱含量最多,其它两种含量甚微,在鲜叶中含量一般3—4%。所以茶叶生物碱常以测定咖啡碱为代表。咖啡碱为茶叶的特征物质。
咖啡是含氮物质,在新梢中分布与蛋白质一样,芽叶含量高。随着茶叶伸育,含量逐渐下降。嫩叶比老叶多,春茶比夏、秋茶多。遮光茶园比露天茶园多,大叶种比小叶种多。
咖啡碱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热至120℃升华。在制茶过程中,由于不发生氧化作用,因此,含量变化不大,只有在干燥过程中,若温度过高,咖啡碱因升华而损失一部分。因此它是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
生物碱含量多少与红茶品质 的相关系数为0.859。在红茶茶茶汤中增加咖啡后,可提高滋味的鲜爽度。咖啡碱能与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与多酚类的氧化产物茶红茶,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溶于热水。当茶汤冷却之后,便出现乳酯沉淀,这种络合物便悬浮于茶汤中,使茶汤混浊成乳状,称为“冷后浑”。这处现象在高级茶汤中尤为明显。说明茶叶中有效化学成分含量高,是茶叶品质良好的象征。
咖啡碱含量虽不多,但它是一种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刺激支配高级神经活动的大脑,从而促进人的感觉灵敏,增进肌肉的伸缩能力,具有迅速恢复疲劳,加强心脏活动改善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
茶碱是可可碱的同分异构体,在茶叶中含量极少。茶碱和可可碱具有刺激胃机能和利尿,扩张血管等作用。
总之,由于生物碱对人体生理起综合作用,对生理功能影响有多方面。因而茶叶作为一种日常的饮料,深受饮者欢迎,主要在于茶叶中含有生物碱。
七.糖类:
1.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在鲜叶中的占干物量的20—30%,分为单糖,双糖,叁糖,多糖四种。
单糖:蔗糖,麦芽糖,牛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三糖:棉子糖。
多糖:淀粉,果胶素,纤维素,半纤维素。
2.    游离型单糖和双糖能溶于水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重要物质。除构成滋味外,还参与香气的形成,茶叶中的板栗香,焦糖香,甜香就是在加工过程中,火功掌握适当,糖分本身发生变化及其氨基酸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糖是由多个分子的单糖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没有甜味,是非结晶的固体物质,大多不溶于水。都是以支持物质和贮藏物质而存在于茶叶中。
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作为贮藏的营养物质。因此,在制茶的过程中可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使单糖增加,增进茶叶滋味,有利于提前品质。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是细胞壁组成主要成份,起支持作用的物质,其含量随着叶子老化而增加,因此,含量高低是鲜叶老嫩的主要标志之一。
果胶是糖类物质的衍生物,可分为水溶生果胶,原果胶素,果胶盐三部分。果胶物质是具有粘稠性的胶体物质,在细胞中与纤维素等结合在一块,构成茶树的支持物质。更为重要的是能将相邻细胞粘合在一起,同时对形成茶条紧结的外形有一定作用。水溶性果胶溶解茶汤中增进汤浓度和甜醇滋味。
八.芳香物质:
茶树鲜叶所含的芳香物质是赋予成茶香气的主体物质。这引些物质在鲜叶中含量很少,据测定只占0.002%。它的组成极为复杂,在鲜叶中主要有:醇,醛,酸,酯,酮,萜烯类等芳香物质。
醇类物质:正已醇,青叶醇,苯甲醇,苯乙醇。青叶醇占芳香物质的60%,占低沸点(200℃以下)80%。
醛类物质:青叶醛,正丁醛,异丁醛,苯甲醛 ,青叶醛占低沸点15%。
酸类物质:水杨酸,丙酸、丁酸、乙酸,软酯酸,醋酸。
酯类物质:苯乙酯,水杨酸甲酯等。
酚类物质:苯甲酚,苯酚等。

以上这些有机物中含有羟基(-OH),酮基,醛基,酯基等芳香基团。每一基团物对化合物的香气有定影响。如大多数酯类具有水果香,醛类具有青草香气。它们在茶叶中的含量虽然少,但对茶叶的香气都起着重要作用。
芳香物质含量中,青叶醇,青叶醛这些低沸点物质含量最高,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鲜叶具有的青气就是这类物质的少量挥发,大量逸出刺激人们的嗅觉,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青气,通过杀青和干燥后,便形成绿茶的清香。
鲜叶中除低沸点芳香物质外,还有一类沸点在200℃以上的具有良好的香气的芳香物质。如苯乙醇具有苹果香,苯甲醇具有玫瑰花香,茉莉酮类则有茉莉花香和芳樟醇具有特殊的花香。当低沸点芳香物质大量逸出后这种良好的香气便露出来。这些高沸点芳香物质则是构成绿茶香气的主体物质。鲜叶中还含有棕榈酸和高级萜烯类。这一类物质本身没有香气。但都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收香气,但也吸收异味。这种性质一方面利用来制花茶,另一方面,在鲜叶加工和成茶贮运过程中,都必须特别注意防止茶叶与有异味的物体放在一起。
作为茶叶香气类物质,含量为0.03—0.05%,鲜叶中仅50种,其中青叶醇,青叶醛占60%,其茶叶香气大部分是加工通过制茶技术由其它物质氧化变化而来的。据分析,绿茶由100多种,而红茶有325种已分离出来的,经过鉴定,这说明制茶技术茶叶香气品质的重要性。
九:色素:
鲜叶中含有各种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叶黄素,花黄素,胡罗卜素,花青素,花青素属于多酚类,既是滋味因子,又是汤色,色泽因子,鲜叶中色素含量1%左右。
A.叶绿素:
①    叶绿素的含量一般在0.24—0.85%左右.其含量在新稍中随着新稍的老化而逐渐增加.还随着季节品种,施肥种类及遮萌等栽培措施不同含量也不同.
②    茶中色素与制茶品质有很大关系,色泽是评定品质高低标准的六大要素之一.从鲜叶色泽可以看鲜叶品质高低,从制成干茶色泽看到制茶技术高低,从汤色看制茶品质的高低.叶底色泽看出制茶技术对制茶品质的影响.
叶绿素是影响绿茶干色和叶底的重要物质.对汤色的影响是次要的.在鲜叶里,叶绿素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可分二种类型存在:一种是叶绿素a,呈墨绿色,另一种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这两种叶绿素均为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在鲜叶里含量不同,叶子就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绿色。
叶绿素是以镁为核心联合四个吡咯环组成的.这个镁原子在酸性和湿热的条件很容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使原来具有光泽鲜绿色变成褐绿色。
叶绿素受热分解为叶绿酸(溶于水的一种绿色色素)和叶绿醇(无色油状液体),由亲脂性变为由一定亲水性。
在鲜叶中叶绿素含量不同,对制茶品质的影响也不同。叶绿素直接影响干茶,叶底,茶汤的色泽。它对红,绿茶的影响比较大。深绿色鲜叶制成红茶,香味青涩,汤色泛青,叶底较暗,品质较差,紫色鲜叶制成的红茶,外形色泽暗,滋味稍涩,但香气尚正,汤色深红,对绿色来说,深绿色的鲜叶制成的绿茶,香气高而鲜爽,滋味醇厚,汤色叶底翠绿明亮,品质好。
         不同鲜叶 叶绿素含量对红、绿茶影响
       鲜叶
茶类    浅绿色鲜叶    深绿色鲜叶    紫色鲜叶

红茶    外形色泽乌褐油润香气纯正青易,滋味鲜甜,汤色叶底红亮。    香味青涩,汤色泛青叶底较暗,品质差    外形色泽暗,滋味稍涩,但香气尚正,汤色深红。

绿  茶    香气和滋味较深绿色鲜叶差,汤色清澈黄绿,叶底嫩绿。    香气高而鲜爽,滋味醇厚,汤色叶底翠绿明亮,品质好。    品质较差,香气低,滋味苦涩,叶底是靛青色。
叶绿茶含量高的深绿色鲜叶,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制成的绿茶品质好;对于红茶来说,因为红茶的色香味主要是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逐步氧化缩合而形成,所以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影响发酵,制出红茶品质较差。如果鲜叶中叶绿茶含量过高,过高会造成绿茶汤色与干茶死青或菜青色,香味生青,品质不好。
b、叶黄素(呈黄色)与胡萝卜素(呈浅黄或橙色)、伴随着叶绿素而存在,是一种脂溶性色素,鲜叶内含不高,在制茶过程中变化不大。在制茶过程中,胡萝卜成少的部分,有的转化成芳香物质,如紫罗酮等。
c、花黄素(呈黄色)和花青素(在酸性介质呈酸红,在碱性介质中呈蓝色),这两类色素,在茶树体内以糖甙形式存在,溶于水,属多酚类物质。
鲜叶中所含有的色素,以叶绿素含量最多,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鲜叶中所含叶绿素掩盖其它色素,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绿色,只有在花青素含量特别多的情况下,鲜叶才出现紫红色。
十、维生素
按可溶性分为: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P、维生素P。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K。
          茶树鲜叶中的维生素含量表                
  种 类       维A     维B1     维B2   维PP   维C  
含量(mg/500g) 27.30     0.35     6.10     23.5     135.00
根据分析结果来看,鲜叶中维生素,以维C含量最多,它随着鲜叶老化而增加。
维C是还原性基质,很容易被氧化破坏,虽然维生素C受热破坏,但相比较而言,氧化破坏要多得多。因此,鲜叶中的维生素C在制茶过程中,被破坏其含量减少较多。
制法不同,其减少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受热破坏较少,故红、绿茶由于不同技术加工,其含量变化也不一样,列表如下:
红、绿茶制造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
制茶过程    鲜 叶    杀青萎凋     揉 捻     发 酵       干 燥
维生素c含量毫克%    绿    260.11    247.40    132.69        114.90
   红    260.11    247.40       65.5     44.27    32.51
茶叶中维生素对人体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维生素P可增强人体微血管壁的弹性,维生素B1可防止脚气病,维生素C防治坏血病等药理功能。

其它,比如有机酸,茶叶鲜叶含有多种游离有机酸,其中有的是香气的组分(如已烯酸),有的可转化为芳香成分(如亚油酸),对茶叶香气形成有一定作用。此外,棕桐酸本身没有香气,但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不良利味。

第二节 鲜叶的物理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
鲜叶的物理性状是鲜叶内含物质在外部的反映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在同一品种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的鲜叶,其特征与变化也不相同。如叶子大小,厚薄,硬软、白毫多少、色泽深浅等。所以鲜叶的物理性状与毛茶品质有密切关系。
我国茶叶种类很多,各种茶类可以由同一鲜叶制造而成,但各种茶叶各自要求有其不同的品质特征,对鲜叶标准和品质要求也就不相同。因此,我们一方面根据鲜叶反映出不同的物理性状,来辨别出鲜叶的嫩度和品质好坏,另一方面,根据鲜叶的适制性合理利用,制出不同的茶叶,或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制出符合不同茶类所要求的品质特征的茶叶,保证其优良品质。
一、    鲜叶色泽
色泽常有深绿、浅绿、黄绿、紫色等不同色泽,其变化主要与茶树品种、施肥、日照长短有关系,鲜叶色泽不同,内在化学成分含量组成也不同。对制茶品质有不同影响。不仅汤色和叶底色泽不一样,而且香味也有较大差异。
  成 分       深 绿       浅 绿       紫 色
  叶绿素       0.73         0.53         0.50
  多酚类       28.54       31.37       70.84
  水溶出物       48.89       49.56       49.21
  咖啡碱       2.27         2.71         2.28
  粗蛋白       31.78       30.95       30.97
一般深绿色的粗蛋白质含量高,多酚类化合物,水浸出物、咖啡碱的含量低;浅绿色叶却相反,粗蛋白质的含量低,多酚类,水浸出物、咖啡碱的含量高;紫色叶的各种成分界于两者之间。而制茶品质的好坏与各种成分的含量有关。一般地说,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高,粗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低的,宜于制红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粗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的,宜于制绿茶。
          鲜叶不同色泽与红、绿毛茶品质的关系              
  叶色  
茶类         深 绿         浅 绿           紫        
  项目   红     绿       红     绿       红     绿    
  香色   青气   浓厚新鲜   纯正     纯正   略带青气   低淡    
  汤色   尚红亮   黄绿明亮   红亮   黄绿明亮   深红   暗发黑  
  滋味   苦涩   浓厚清涩   尚醇见厚   苦涩   平淡微涩   苦涩    
  叶底 乌暗花青 黄绿色匀   尚红色匀   黄绿   乌醇红青   靛青色  
说明两点:
(1)    浅绿色鲜叶制成红茶,品质优良,制成绿茶,香味不如深绿色叶制成的高浓,但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比深绿色好。
  (2)紫芽制红茶品质中等,滋味和叶底制红茶较差。但有人通过试验,使用紫芽制绿类,采取高温闷杀,香味高浓,叶底颜色较差。具体理化指标分析未见。认识较模湖。
  二、鲜叶形状大小,厚薄与制茶品质关系
1、    形状
鲜叶形状,大致分为长形、近圆形、卵形三类。哪一个类型制茶的形状好,根据茶类的不同要求而异。
(1)珍眉、红茶(不包括碎茶)以长形为最好,近圆形、近卵形做成的条茶不紧结欠匀整。
珠茶外形圆形,也以长形的好。因珠茶必先成条,而后卷紧,方能浑圆,否则,成团块茶。
(2)片状茶如六安瓜片,特级成井,尖状如猴魁﹑毛尖,这些以卵形为好。
六安瓜片,叶片象瓜子形,要求近卵形为好。
特级龙井,长形叶做成韭菜形,近圆形会做成鲤鱼形,都不符合特级茶形状要求。
(3)贡煕是块状茶,以近圆形的比较好。做为近圆形的鲜叶,除个别茶类外,无论制成何种茶,条索都不好。
2、    厚薄
鲜叶肥厚的,如铁观音,不能制成普通外形的外销茶,因为成茶外形不紧结。制青茶很好。
薄叶质:奇兰品种,成茶外形美观,外销红,绿茶厚而软的,制绿茶,滋味“身骨”都好。
薄而刚的,滋味不好。
松软者:制红茶,鲜叶容易起质的变化,制成红茶有鲜艳的叶底和明亮的汤色。
厚而结实:制青茶,香味高浓,身骨重实。
薄软:制龙井,扁平。
厚刚:制瓜片易成形。
3、鲜叶大小
作为鲜叶大小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同一茶树嫩枝上鲜叶的大小;二是指甲树与乙树的叶形的大小。
前者以较小的为优,较小的茶叶是从幼嫩的枝条上采摘的。较大茶叶都在生长迅速的枝条上,组织稍硬,容易粗老。无论制什么茶都是叶小的比叶大的好。
如制瓜片,顶上的小叶比较嫩,适于做“提片”;第二、三叶大叶比较老,适制瓜片和“梅片”。又如制红茶,小的叶是一号茶,大的叶是二、三号叶,一号茶比二、三号小且嫩(重叶除外)。
后者则要看茶类不同而异。有的茶类要大的叶,如制青茶,叶小的品种,成茶的外形就不合青茶的要求。瓜片、龙井、毛类要小的叶形为好。
制红茶则以品种不同来决定。云南大叶种制红茶外形虽然粗大,但内质很好。祁门槠叶种叶形小,内质及外形都较好。
一般优良绿茶的鲜叶,以中叶型者最多,大叶型者次之,小叶型的最少。特级绿茶,以叶型小的好,叶型小条索优美,可以提高外形品质。
3、    白毫







第三节 鲜叶质量与成茶品质
鲜叶质量,包括鲜叶的嫩度、匀度、新鲜度三方面。嫩度是鲜叶质量的主要指标,平时说鲜叶质量好坏,往往指的是嫩度和匀度,而把新鲜度因素作为鲜叶采收和运输过程的失误所造成,只要引起重视,认真操作是可避免的。茶厂验收鲜叶时,对新鲜度差的采取扣分、降级的办法,易堆制作。严重损坏新鲜度的鲜叶制作为级外处理。
茶叶是饮料,卫生很重要,不允许鲜叶混有非茶类杂物,施不允许有农药污染,如发现应剔除,作废物处理。
一、鲜叶嫩度
嫩度是指茶叶伸育的成熟度。茶叶是从营养茶伸育起来,随着茶叶的叶片增多,芽相应的由粗大变为细小,最后终止为驻茶。叶片自展开到成熟定型,叶面逐渐扩大,叶肉组织厚度相应增加。一般说一芽一叶比一芽二叶嫩,一芽二叶比对夹叶嫩,一芽二叶初展比一芽二叶开展嫩。
1、    嫩度与质量的关系
(1)鲜叶的老嫩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是鉴定茶叶等级的主要指标。老嫩程度是鲜叶内在各种化学成分综合的外在表现。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的理论,可以知道茶叶内在有效成分,如多酚类蛋白质、咖啡碱等,总是在生长的初期阶段含量较高,而不利于茶叶品质的纤维素等含量则较少。因此,幼嫩的鲜叶在正常情况下制出的茶叶形质兼优,而粗老叶子制出的茶叶品质则低次。这说明鲜叶老嫩与成茶品质高低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附表:   鲜叶部位不同的主要成分比较                  
叶别     水浸出物    多酚类      全氮量      咖啡碱  
芽及第一叶   46.3       19.9        4.84        3.55    
芽及第二叶   44.7       14.4        4.47        2.96  
芽及第三叶   41.2       13.2       4.07        2.76    
芽及老叶     36.4       10.5       3.42         2.09  
芽及鱼叶     41.2       12.5       3.48         1.10  
二三叶间梗   32.1       9.2       3.33         1.10  
三四叶间根   21.5       7.1       2.93         1.10      
(2)    我国茶类很多,各类茶都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对鲜叶老嫩度要求也不一样.我国名茶要求鲜叶细嫩如黄山特级毛峰,形似雀舌,白毫多,要求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太平猴魁,形如含苞的兰花,要求的标准是一芽二叶的新梢。青茶则要求鲜叶的标准的为二至四片的新稍(新梢形成驻芽,开面采),制出的青茶才具有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2、    嫩度与产量的关系:
鲜叶老嫩与产量有直接关系,因为鲜叶要求过于细嫩则必然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反之,只追求数量,就要影响茶叶质量。一切产品不但追求数量多,而且要求质量好,根据茶树特性与外界环境条件及技术措施的关系,现已研究出正确的合理采摘方法,即分批多次留叶采摘。这对产量质量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    匀净度
匀净度是衡量鲜叶质量指标之一,包含着鲜叶匀度和净度两个方面。
1、鲜叶匀度。
(1)指的是一批鲜叶理化性状基本上达到一到。影响鲜叶匀度因素很多:采摘不合理,茶园品种混杂,鲜叶运送和鲜叶管理不当等,都会造成老嫩叶混杂,而露水叶与无表面水叶子混杂,不同品种鲜叶混杂和进厂时间不同的叶子混杂。其中在生产中最突出的是老嫩混杂。对制茶技术和茶叶品质都有影响。
  (2)老嫩不一,内含成分不同,物理性状不一,杀青老嫩生熟不一,揉捻嫩叶断碎,老叶不成条,干燥干湿不匀,末茶、碎茶过多,给制茶连续化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
  (3)解决措施:
①加强鲜叶采摘和贮青管理。坚持分期分批留叶进厂做好验收,分级工作,分级摊放。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品种鲜叶,分别摊放。不仅使鲜叶老嫩达到一致,而且大大提高制茶设备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②另一方面建立纯种园,不仅保证鲜叶理化性状一致,为机械化采茶打下基础。
  2、①净度指鲜叶里夹杂物的含量。这些夹杂物有茶类和非茶类两种。茶类有茶籽、茶果、老叶、老梗,非茶类有虫卵、虫体、杂草、沙石等。
  ②作为这些物质都影响茶叶品质。有的还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要保持提高鲜叶净度,为消费者服务。
  三、新鲜度
新鲜度是指采下来的鲜叶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理化性状。同时要求现采现制,贮存时间不能超过十六小时。
(1)鲜叶采下来脱离茶树母体之后,仍继续进行呼吸作用。随着水分散失鲜叶的酶性作用增加,内含物分解转化而减少。如糖类分解,分解同时产生大量热量,因此,作为鲜叶贮存要注意及时散热,低温、降低叶温,防止酶变,还要做到先进厂先付制,减少不必要损失。
如时间过长,贮存不善,堆积过厚,过紧过久,通气不良,鲜叶有氧呼吸释放热量散发不出去,叶温升高,内含物分解更快,消耗愈多,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引起无氧呼吸作用,使糖分解为醇而产生酒精气。时间再长,产生酸味,叶子发热变红、霉烂变质。
因此,鲜叶进厂,要做好保鲜工作。
复习题: 1.怎样做好鲜叶的管理工作?
2.鲜叶质量指标恒定标准。
3.季节与鲜叶的适制性。
4.茶树品种与鲜叶的适制性。
5.地理环境与鲜叶的适制性。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6-10
第三章 绿茶加工

本章重点: 绿茶的加工工艺,杀青,揉捻,三次干燥,珠茶,花茶工艺流程
              §3-1   眉茶制作
我国绿茶生产,以眉茶为首。各省所产的眉茶,品质各有不同。数量较多,品质较好的,有安徽的“芜绿”、“屯绿”、“舒绿”;江西的“婺绿”、“饶绿”;浙江的“温绿”、“杭绿”、“遂绿”以及湖南的“湘绿”。
眉茶传统制法均在锅里炒干,其条索为长条形,习惯上称为炒青或长炒青茶。
各地炒青的品质特征呈各不相同,但对高级茶品质各地有着共同的要求。均要求外形条紧结、圆直、匀齐,有锋苗,内质香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浓回甘,叶底嫩绿、明亮、忌红梗红叶、焦边、生青及闷黄叶。
一、杀青
目的及程度同初制原理
(一)杀青技术
现各地茶区使用的杀青机具种类很多,型号不一,但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锅式、滚筒式、槽式。
1、锅式杀青机
锅式杀青机是我国当前使用较普遍的机具,现有双灶双锅,一灶二锅,一灶三锅连续杀青机三种。虽机型不同,但基本原理相同,操作技术大同小异,以84型双灶双锅杀青机为例说明:
(1)锅温
在一般正常操作下,锅温在220—280℃,晴天嫩叶为220—230℃(白天看锅底约10公分左右灰白圈,夜里红圈),叶下锅后有炒芝麻响声。老叶230—240℃,叶子下锅后有较响爆炸声。雨水叶,露水叶表面水多,锅温必须在260—270℃以上。表面水多的叶子最好薄摊于通风处,蒸发一部分水分,再进行杀青。这样既节省燃料,又能提高杀青叶质量。杀青温度应掌握先高后低,高温杀青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
(2)投叶量
在正常锅温的条件下,投叶量一般掌握在10——14斤范围内,但应根据锅温,原料老嫩,叶表面水多少等条件灵活掌握。如锅温高,投叶量可适当多些,使锅温下降,反之则少些,雨露水叶比晴天的叶子少些,老叶则比嫩叶少些。
总之,投叶量可灵活掌握,以达到调节锅温的作用。但调节幅度不可太大。否则就要影响杀青叶的质量和工效。(过多水闷气不易透散、效率)
(3)时间
杀青要求高温快速,在杀匀、杀透的原则下,尽可能缩短时间,才能提高杀青叶的质量。
杀青时间长短受锅温、投叶量炒法、原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
杀青时间长,杀青叶的色泽、香气都受到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正确掌握好锅温高低和投叶量多少,以保证杀青叶质量。
(4)杀青方法
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晴天嫩叶下锅后先透气再闷炒1—2分钟。当看到大量水蒸气从锅盖的四面冒出来,即掀盖进行透炒至适度。老叶和摊放时间长的叶子,下锅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细嫩茶叶,雨水叶则全程透炒。表面水不多的露水叶,先透炒2—3分钟待水分蒸发一部分后,闷杀1—1.5分钟,再透炒至适度。
闷杀是为了提高叶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达到杀匀、杀透、杀快的目的。但闷杀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使叶色发黄,带水闷气。至于透闷先后问题,各地掌握不一,一般是鲜叶下锅蒸发一部分水分后,再先闷后透,这是与锅温先高后低原则相一致的。
(5)一灶二锅,一灶三锅杀青机
这两种杀青机,是锅式连续杀青的机具。一锅烧火,火苗通过火道进入第二,三口锅使之受热..这种加热,第一口锅温可达350℃左右。第二口锅温270—280℃,第三口锅温180—200℃左右。鲜叶投入第一口,利用高温闷杀达到迅速破坏酶的活性目的,,然后打开第一道闸门,使叶子转入第二口锅进行透炒。这时第一口锅再投入鲜叶,其方法同上,叶子在第二口锅透炒3—5分钟,打开第二道闸门,使叶子转入第二口锅,直到适度出叶。叶子出完后,关闭出茶门,这样第一口锅不断进叶,第三口锅不断出叶,进行连续生产。
由于一灶三锅实际生产中,第三口锅温度较低,延长杀青时间,操作繁琐。因此,有的茶厂把三锅改为两锅,其工艺完全符合要求,操作更为简便,方法与一锅一灶相同。
2,槽式连续杀青机:
①    机械组成:
槽式杀青机是具有我国锅式传统风格的连续化生产的杀青作业机具。作为槽式杀青机具,各有差异,产品生产定型。
槽式杀青机由主机,(槽锅,锅腔盖,炒手主轴);炉灶;输送(链,曲柄)三部分组成。槽锅呈筒状半圆形,半径300cm,长度为4m,由四段瓦形铸铁连接而成,槽锅中间主轴上装倾斜15的炒手15幅,使杀青叶从槽锅的进口处逐步翻炒至出口处,达到连续杀青的目的,锅腔前端部分装有拱形盖罩三扇,以控制锅温,达到闷杀的目的。
②操作:
杀青前生火15分钟,即锅底微红,开机运转,待最后锅温接近200℃,正式输送鲜叶,并由锅内炒手翻炒推送,使杀青叶受到一定揉捻作用。在杀青时,根据鲜叶老嫩,晴,雨天叶不同原料,控制锅温高低,采取不同的透闷方法,调整输送鲜叶的数量,,保证杀青叶的质量。
技术参数:
槽式连续机的始末温度50—200℃,转速28转/分。全程杀青时间3——4.5分钟,每台每小时600—800斤鲜叶/小时,燃烧松柴不超过70—80斤/小时,煤耗降低65—70%,杀青叶失重35—37%,每台定额二人。
3.滚筒连续杀青机:
滚筒连续杀青机目前在生产上试用的有5.6种形式,其机械结构大同小异,设计原理基本相同,所用的有油﹑煤、柴。
①组成:
滚筒杀青机由筒体,炉灶,输送三部分组成。鲜叶在滚筒内杀青时间长短,出叶的快慢,主要决定于筒内导叶板螺旋角的大小。一般筒的两端各在60cm内的螺旋角不小于45度,(进叶端,出叶端),中段的杀青工作段螺旋角不宜大于22度。这样便于控制杀青时间,进出叶保证快。
②操作:
炉灶内燃旺后,启动机子,(刚生火也可以启动机子,预防筒体部分受热变形),当温度升高至200℃以上,筒体燃烧部分泛红,开始投叶20—30斤,刚开始投叶量多些,然后再均匀投叶,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温度适当地增减投叶量,在停机前要降低温度,以免最后出叶的叶子烧焦,叶子出后要及时通风散热,降低叶温(闷的过多)。
③技术参数:
该机温度,在前中间段250℃,尾端140℃左右,转速25转/分左右为宜,杀青时4—6分钟;21转/分,8—10分钟。生产效率450—500斤/小时,最低350斤/小时,每锅叶耗煤10斤,定额二人。
4.远红外杀青机,滚槽连续杀青机。
二.揉捻:
揉捻的目的及程度标准在第2节已讲过。
(一)揉捻技术:
揉捻必须根椐揉捻机的性能,叶质老嫩,匀度和杀青质量来正确掌握揉捻方法。
特别注意投叶量,揉捻时间,压力大小和解决筛分,揉捻程度等技术,方能提高质量,保证优良产品。
揉捻机种类:
目前我国茶区生产上使用的揉捻机类型很多,大小不一。现在普遍采用的揉捻机,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皖64—1型单桶揉捻机,休-245型揉捻机,农用50型,65型,杭州65型等机种类型。
近两年来,试制成圆盘式,平板履带式,转子式,滚子式等到各种类型连续揉捻机。
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一般转速控制在45—60转/分之间,在每次使用之前,要全面检查揉捻机传动,转速,保持揉桶和揉盘的清洁。
1.    投叶量:
 投叶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揉捻质量,工效,投叶量过多,叶子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不均匀,扁碎叶较多,而且时间较长,叶子过少,则不易成条,工效低,碎茶多。因此,必须掌握好各类揉捻机的投叶量。
各种型号揉捻机的投叶量不同.
 掌握程度:对于杠杆加压结构的揉捻机,装叶时要求手稍压紧,叶子装至比桶口浅1—2cm处,不可过满;否则,揉捻机转动时,由于桶内运动时桶盖的反作用力大,而使盖子甩出去造成事故(丝杆加压有自锁现象)
 3.压力和时间:
 炒青绿茶要求条索紧结,圆直,匀整,茶汤有一定的浓度,同时又要耐泡。形成这些特征,首先与揉捻时压力调节有很大关系。揉捻时间视揉捻叶量,叶质及加压等情况灵活掌握。
揉捻过程中掌握:
 压力:轻—重—轻,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解决分筛,多次揉捻等原则。
 实际生产过程中掌握:
 嫩叶:揉20—25分钟左右。压力调节:轻揉10分钟,加压5—10分钟,解压5分钟下锅,块干燥。
 中等嫩叶:揉30—40分钟左右。压力调节:轻压10分钟,重压15-35分钟,(中间松压2-3次),轻压5分钟下机。
 老叶:揉40-50分钟左右。压力调节:轻压10分钟,重压25-35分钟(中间松压2-3次),松压5分钟下机。
 老嫩不匀的叶子:开始按嫩叶揉捻要求进行,然后用孔径1×1的筛子进行筛选筛分,筛下叶子进行干燥,筛面进行复揉,达到揉捻均匀的目的。避免了嫩叶断碎,老叶揉捻不足的现象。筛分后分别干燥,提高产品质量。
2.    揉后注意问题:
 揉捻叶下机以后,立即进行解决干燥。切勿静置,以免叶色变黄,要快。尤其是杀青不足的叶子,揉好后立即以较高温进行干燥,防止继续红变。
三.干燥
 干燥目的及适度标准已介绍。
一),干燥技术:
 眉茶干燥工序分三次进行。即烘湿胚,炒毛胚,滚足干。
 根据眉茶在干燥过程中形质的转化规律,结合初制连续化实验,目前各地对于干燥机具和工艺流程进行革新试验,下面就现行的几种干燥工艺流程介绍如下:
1.    锅炒:(中间隔两次,温度逐渐降低)
①    锅炒毛(湿胚和毛胚) 
掌握锅温120-130℃,每锅投叶量10斤左右,叶子下锅后,即可听到有微弱的炒芝麻响声,随着叶内水分蒸发,锅温逐渐降低。炒30分钟(即七成干)左右,手握有触手的感觉便起锅。摊晾半个小时,使叶内水分重新分筛(即四潮),再进行包干。
②    锅炒足干
 主要继续蒸发水分使毛茶含水量下降至6%左右。同时进行整形做色,发展茶香。
因此, 干温度应先高高后低.投叶量为毛火叶10—15斤左右,叶子下锅时温度90-100℃,随着叶内水分 的减少温度慢慢降低至60℃左右。全程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成粉末,便起锅。稍摊晾后装袋。
③    锅炒利弊
锅炒毛坏和锅炒 干燥方法是过去屯绿茶普遍采用方法。只要掌握好火候,便能做出紧结,圆直,条状的茶条。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毛火阶段,揉捻叶在锅中炒,茶叶的叶汁粘在锅面,形成锅巴,使滋味淡而醇,扁条碎茶多。 足干阶段叶含水量降至15%左右,叶子脆硬,且由于炒手撞击而使茶条断碎。
④改进:
由于放在上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一方面对机子本身进行改进,适当调节炒干机的转速。炒手与主轴夹角大小及炒手与锅之间的距离间隙等,通过实践证明,安装炒手时,边炒手与主轴夹角40度,中炒手与主轴夹角20度。在这样夹角范围内炒手与茶叶接触面小,挤压力减小,碎茶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根据干燥的目的必须对干燥机具和干燥工艺流程进行适当改进。
2.    烘或滚湿坏——锅炒毛坏——锅炒呈干。
这种方法基本上与全炒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将锅炒毛坯分为:烘或滚湿坯和炒坯二阶段。这种以烘(滚)代炒的方法,克服了揉捻叶直接下锅炒毛火所产生的锅巴现象。目前烘坯的机具有烘笼,手拉百页烘干机,自动烘干机等。滚理坯使用的是滚筒炒坯炒干机。
炭火烘坯
温度90~100℃。每笼投叶量1.5~2斤,每隔2~3分钟翻一次。时间10分钟。翻拌时笼移出火坑,以免茶末落入炭火使茶坯带有烟味。
手拉百页烘干机烘坯
生火后开动鼓风机使热空气进入烘箱。当进风口热空气温度达到120~130℃才开始上叶。摊叶厚度1~1.5cm。每3~5分钟,拉动第一层百页板,使上面叶子落到第二层百页板,然后在第一层百页板上再上叶。上烘叶子经地六层百页报后落入出茶门。
①    自动烘干机烘坯
此法采用高温,快速、薄摊。进风口温度120~130℃,叶子由输送带自动送入烘箱,约10分钟左右,烘坯至减士。出叶含水量40%,失水率15—20%时即下机。叶子要立即摊开,厚度5cm,摊晾20分钟左右。
④滚筒炒坯,炒干机炒干
是以滚代炒的方法,使之达到以烘代炒的目的。操作时,温度150℃,每筒投叶量20—30斤,上叶后5分钟开动风扇进行排气。全程滚15—20分钟,达三、四成干,即下叶。
⑤烘或滚下叶后,稍经片刻摊晾,再进行锅炒至坯。达七、八成干下叶,摊晾30分钟后,再进行锅炒至干。锅炒呈干具体操作与前种方法基本相同。
  3、滚温坯——炒毛坯——滚呈干
滚筒炒湿坯和锅炒毛坯的做法与前第二种相同。唯呈干是由滚筒炒干机完成的。其具体操作:温度掌握先高后低,开始温度100℃,以后逐渐下降。机转速20—24转/分,投叶量50斤以上。当上叶后5分钟开风扇。达成干呈闭风扇,滚炒至呈干。
4、滚湿坯——滚毛坯——炒至干
此种工艺是滚筒炒湿坯达四成干后,下叶摊晾。然后再上滚筒滚毛坯。此时温度要掌握100~110℃,投叶量40—50斤湿坯叶。炒至滚筒内大量水蒸气时,开动风扇,排出水气。以后根据水气多少,随时开动风扇。
一般滚25—30分钟,此时叶含水量20%,减重率25—30%,手捏茶条有触手感觉又不断碎。下叶摊晾30分钟,再进行锅炒至足干。锅炒方法与前面相同。
5、全滚
干燥全过程都在滚筒内完成,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以上几种进行。

§3-2 珠茶初制
一、定义
珠茶因外形呈圆紧颗粒状,宛如珍珠,亦称圆茶,也称为圆炒青茶。
二、产地
珠茶产于我国浙江和台湾两省。浙江省珠茶产地有嵊县、新昌、东阳、上虞、奉化、鄞县、余姚等县。
毛茶集中在绍兴茶厂和三界茶厂精制加工。因为过去毛茶集中在绍兴平水加工,在国际上又称平水绿茶。
三、品质特征
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茶骨重实,如同珍珠,香高味浓,经久耐泡,叶底黄绿明亮,芽叶完整。
四、制作工艺
珠茶炒制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干燥又分为二青、小锅、对锅、大锅四个步骤。二青叶在滚筒炒干机(瓶式炒干机)、小锅、对锅、大锅在同一珠茶炒干机进行。杀青和揉捻的机具与眉茶炒制机具相同。
(一)杀青
珠茶初制杀青技术基本上与眉茶初制相同。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不同点在于珠茶采用先闷后抛的方法。鲜叶下锅后,使用84型杀青机先闷炒约3—4分钟,使用64型杀青机约2.5—3分钟。待大量水蒸气从盖缝上冲出时,揭盖抛炒,直到叶色变为暗绿,茎梗折而不断时起锅。杀青叶含水量60—64%,失重约35—40%。
珠茶先闷后抛的方法,杀青时间短,叶色翠绿,香气清爽,较先抛后闷好。珠茶闷炒时间较眉茶杀青长1—2分钟。闷的目的是提高叶温。使叶质柔软,避免产生红梗红叶,有利于以后做形。但闷炒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产生水闷气和叶色显黄熟。适当多闷,对杀透杀匀都有好处,特别可减轻在较长的干燥过程中黄变的程度。
珠茶杀青还必须根据原料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雨水叶和露水叶,应掌握多抛少闷的原则。对芽叶特别肥状的打顶芽叶和节间较长的嫩叶、老叶,应掌握多闷少抛的原则。
杀青叶适度标准是:叶熟不黄,色翠不生,叶质柔软而不焦。若杀青掌握不当,易造成烟焦味,严重影响品质。
(二)揉捻
珠茶揉捻所用机械,方法基本上与眉茶相同。
不同点在于珠茶揉捻的时间比眉茶稍短,压力比眉茶轻,为了保持叶质柔软,杀青叶子经摊晾立即揉捻。一般嫩叶约揉10—15分钟,老叶15—20分钟。
揉捻适度标准为:细胞破坏率45—60%,嫩叶成条率90%左右,4—5级成条率85%左右即可。揉捻时间过短,成条率差,不利于制成颗粒状的珠茶。
揉捻叶应适当解决,及时干燥,以防叶色闷黄。
(三)干燥
珠茶干燥过程包括炒二青、小锅、对锅与大锅等四个程序,可以在同一台84型或64型圆茶炒干机里进行。只是炒二青茶灶的后壁砌法有些不同。如用一台炒干机炒二青,则需要两台炒干机配套,作为炒小锅,炒对锅、炒大锅。
用炒二青在锅中翻炒易结成锅巴影响品质,因此改为烘二青。现又改为瓶式炒干机滚二青,工效高,设备成本低,有利炒制成圆。比烘二青好。目前干燥四阶段,在瓶式炒干机和工农84型圆茶炒干机两种机器中炒制完成的。
1、滚二青
  ①炒二青方式进展
揉捻完成后,进行二青。以往采用圆形铁锅炒制,结果由于揉捻叶直接上锅,易发生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产生化学反应,使色泽暗褐;同时,锅中易起锅巴,损失可贵的茶汁,又影响操作,因此,曾改用烘干机烘干,由炒二青改为烘二青,避免了铁锅炒二青易结锅巴和色泽暗褐的缺点。
但烘二青往往叶表较干,而内部尚湿,并产生叶质硬变,影响炒制成圆。七十年代开始改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普遍采用。
②滚炒二青技术参数
滚筒炒干机的筒径,中间为110cm,二端分别为90cm和82cm,长150cm,每筒投揉捻叶35kg左右,筒壁温度约240℃,时间以揉捻叶含水量高低而定。含水量高的,滚炒时间较长,约需45min;含水量低的,一般35min左右已够。
③滚炒二青优缺点
炒制珠茶在外形上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圆紧如珠。因此,对二青叶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既要叶子失去部分水分,又要保持茶条的柔软。相反,如茶条硬,炒成圆坯就有困难,如茶条失水过少,虽然茶条可保持较大的柔软度,但由于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炒制成圆,往往会碎末较多,未圆而先扁。
滚筒炒干机炒二青比烘二青优越,既能去除部分水分,又能使茶条柔软,可塑性强,对后接工序的炒制成圆十分有利;同时对实现珠茶炒制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当然,二青用铁质机具“炒”的方法,还有不当之处的,主要是由于揉捻叶还有高达60%以上的水分,揉出来的汁液粘附在叶表,炒二青时一部分粘在筒壁上。汁液的损失不但使茶汤淡薄,影响品质,也会降低制率;其次是粘在筒壁上的汁液,慢慢会结成锅巴,影响操作;更有甚者,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作用,产生黑绿色沉淀,使色泽变暗。尽管存在以上缺点,炒二青茶普遍采用滚炒,滚炒时适当提高筒壁温度,可克服一些上述困难。滚筒炒干机炒二青优点胜于缺点。
④炒二青适度标准
二青叶含水量直接影响小锅的操作。过干不易成圆,过湿容易结块。二青叶一般以含水量40%左右为宜。夏茶气温高,炒干时叶子失水较快,二青叶含水量应比春茶高,以45%较好。
2、炒小锅和炒对锅、炒大锅
这三个工序都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过程,都在相同的珠茶炒干机中完成,既有共同的技术措施,也各有独特的目的要求。
炒小锅在蒸发水分的同时,主要使较细嫩和较碎的所谓“下脚茶”成圆;
炒对锅是大部分叶子成圆的最基本过程,颗粒的形成,尤其是中当茶颗粒形成的过程,都是在炒对锅中产生;
炒大锅则是进一步干燥,使在炒对锅时所形成的颗粒予以固定,并使面强粗大叶子成圆。所谓“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冒”就是这个意思。
①炒小锅
叶量要少,锅温稍高,抛炒有力,这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炒小锅过去的做法是低温度炒,俗称“创冷锅”。对色、香、味均不利。
每锅叶量为12.5kg—15kg二青叶。炒时掌握叶温先高后低,高级茶叶温度高,低级茶叶温应低。高级肥壮嫩叶温约45—50℃;中低级以及夏秋茶约40—45℃,炒制时间45min左右炒到细嫩茶条初步成圆或形成弯卷;春茶含水量30%左右,夏秋茶约为35%左右适度。
②炒对锅
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关键。随着珠茶炒干机的炒板往夏运动,叶子在锅中不断受到弧形炒板的推力和球形锅面的反作用,促使叶子在锅中不断推炒,逐渐卷曲,形成颗粒。炒对锅实质上是颗粒“做坯”的过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水分蒸发过快而叶子来不及成圆。对锅要炒到叶子基本成“圆坯”,且能分颗为止。到了炒大锅时,逐渐固定已形成的颗粒所谓“大锅炒茶对锅保”,也说明炒对锅对形成珠茶特有的外形的重要性。
对锅投叶量一般为二锅小锅叶合并而成。但也因叶质不同而有差异。高级嫩叶每锅投小锅叶22.5kg,中低级为20kg左右。叶质不同,叶温掌握亦应变化。嫩叶肥壮芽多的叶子叶温可稍高,瘦薄叶子叶温应略低。一般在40—50℃之间,并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
对锅要炒到腰档叶及紧细脚茶成圆率达到80%以上,有些粗大的单片叶卷曲成圆片,含水量降到15—17%为适度。炒制时间90—120min。
③炒大锅
是干燥作业的最后一个过程。主要作用是炒紧和固定腰档茶,做圆面张茶,并使茶叶炒干。
每锅投叶量对锅叶40kg左右,叶温掌握视叶质而定。高级嫩叶为40—45℃,加盖后升至50℃;中低级叶为38—40℃,加盖后升至45℃。炒制时间约150—180min,炒到含水量为40%,至颗粒外表色绿起霜,以手指搓捻成粉状,即可起锅。
炒大锅有时产生扁形茶,其原因前者主要是炒板推力太大,茶叶翻动过猛,细嫩茶粒不停的甩在炒板上造成的。一般应掌握炒干机的炒板的抛幅以锅内茶堆易竖山头,炒动4—5次茶堆能翻一个周身为好。碎末茶主要是炒板边缘与锅子弧形线的间隙不匀称,造成颗粒摩擦过度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改正。
炒大锅过程中的加盖,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加盖目的是不使水分蒸发过快,保持叶温和叶质的柔软度,便于炒成紧结的颗粒,特别是面张茶成颗粒。加盖对外形颗粒成圆有良好的作用。
但加盖时间稍长,往往有叶色黄熟,香气低闷,叶底泛黄等缺点。加盖对颗粒的圆紧度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掌握加盖技术措施很不一致。有的是低温长炒,炒的时间长达6h,外形较好,颗粒紧结,乌褐发亮;但内质大受影响。水闷气重,汤色浊,叶底暗。有的采取前期低温,后期则突然高温,并加盖闷炒,所谓前期“抛冷锅”,后期“烧突火”。也未能达到珠茶品质应有要求。
加盖时间相应缩短,成品茶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三种新炒法:
第一种是炒大锅前段不加盖,炒至90min以后,加盖30min左右,使水分蒸发减慢,叶温升高,保持叶质柔软,对颗粒圆紧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对内质有影响。
第二种是高档嫩叶炒大锅的全程都不加盖,中低级叶在对锅结束后予以筛分,将筛面和筛下的茶叶分别进行炒制,筛下嫩叶炒大锅全程都不加盖,筛面茶采用分次加盖的方法炒干,这种炒法在保证内质的前提下,对颗粒规格的提高有效果。
第三种采取分次加盖的方法,在大锅炒制90min左右后,分二、三次加盖炒制,每次加盖时间10—15min,然后去盖炒制15—20min。交替进行。
上述三种不同的加盖方法,炒制全程不加盖的,干茶色、香、味均好,但颗粒稍有不太圆紧,松敞开的缺点;一次加盖30min的颗粒较紧,色香味较差;分次加盖炒制的色香味比不加盖的稍逊;但比一次加盖30min的为好。外形颗粒紧结度与一次加盖的无甚差异。目前大部分产区,以分次加盖炒法较为普遍。
在珠茶鲜叶加工全部干燥过程中,炒干温度高低左右着叶子失水的快慢和炒干时间的长短;而叶子含水量又直接关系到叶子的可塑性,从而直接影响着珠茶颗粒的圆紧程度;湿热作用下物质变化的程度又随时间的处长而加深,所以温度影响着毛茶的色香味和外形。
    含水量——可塑性——外形颗粒圆紧
温度
    炒制时间——湿热作用程度——物质变化——内质
由于温度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一种匀火炒法,该产品外形圆紧结实,色泽翠绿,汤清香高,叶底明亮,品质好。
匀火炒法:就是小锅、对锅、大锅温度均较高,并保持相对的一致;三个工序间的温差亦较小。大锅后期采取开盖与加盖交替进行,闷炒总时间不超过30min。
匀火炒法对高山区或土质肥、叶质肥厚壮的鲜叶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低山区或工质薄、叶质薄的鲜叶,则不甚适合。因为叶质瘦薄的鲜叶“肉”和“汁”少,经不起较高的温度,在较高温度下炒对锅和炒大锅,往往叶片水分蒸发过快,叶子干燥过快,叶子变硬过快,常为形成颗粒而业已干燥。所以因地制宜地灵活掌握。
炒制时间及锅温,在干燥全过程中灵活掌握根据叶质老嫩肥厚,叶含水量(表面水和内部水分)控制恰当,加盖与开盖技术合理应用。
高山叶质肥壮的鲜叶,可适当高温短时、开盖炒制低山叶质薄老叶可低温,时间稍长,多盖炒制。
毛茶加工技术
茶叶精制总的目的是:整饰外形,调剂品质,符合商品茶的质量规格。
珠茶精制加工同眉茶一样,包括:
毛茶进厂验收,毛茶加工定级归堆,毛茶选配,毛茶加工及成品拼配,匀堆装箱等。
着糊:补火束色工序中,为了使颗粒更圆结,开口茶闭口,利用糯米糊的粘着力。在炒身滚转过程中,进行着糊。
着糊技术要求:糯米首先必须滚透,磨浆时加水均匀,冲糊必须用沸水冲熟,搅拌均匀。
着糊量:0.5kg糯米冲糊3—3.5kg茶叶,着糊均匀。


§3-3 烘青初制
烘青绿茶产区分布较广,产量仅次于眉茶。以安徽、浙江、福建三省产量较多,其它产茶省也有少量生产。
烘青除部分在市场上销售的素烘青外,大部分是用来窨制花茶。如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珠兰花茶、金银花、槐花等。销路很广,(东北、郑州、北京、西安、山东)茶价很高,深受国内外饮茶者喜爱。
烘青绿茶初制工序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个过程,工艺其杀青、揉捻基本上与眉茶、珠茶相同,仅干燥过程中采用烘焙。
烘青绿茶品质特征是:外形紧细完整,稍弯曲,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高味醇,耐冲泡,叶底黄绿明亮完整。
烘青绿茶的初制工序中的杀青,基本上与眉茶操作方法相同。至于揉捻工序,要根据烘青大部分内销耐泡、条索完整的要求特点,揉捻程度要比眉茶轻些。揉捻时最好采用分筛复揉,(老嫩混杂叶)。
烘青干燥工序,分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两种,现分述如下:
毛火烘焙:
采用高温薄摊,快速烘干法。温度80-90℃,每笼摊叶3-4斤,均匀摊在烘笼口,中心较厚,四周稍薄,叶摊好后,再置于火炉上。每隔3-4分钟翻一次,手离摊叶5cm处有热感,感到有温度,将烘笼取下,置于竹盖上,以免茶未落入火炉,产生烟味,影响茶叶质量,烘约15分钟,达六七成干,茶叶稍硬有触手感觉,即可起烘摊晾半小时。
呈火烘焙:
采用低温慢烘法。温度70℃左右,每笼摊叶4-5斤,每隔10分钟翻拌一次,(翻拌方法同毛火一样,手势要轻)。当手揉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呈火烘焙,历时60分钟左右。
烘干机烘干:
较大的茶厂,一般都采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的烘干机。烘效率较高。10斤/小时。
毛火的进风温度控制在100-200℃。摊叶厚1-2cm,时间大约10-15分钟。毛火下叶摊晾,回潮半小时后再呈火烘焙。呈火温度在90-100℃,约经15分钟,即达干燥程度。
烘青烘干,最后烟气,焦气。火功不能偏高。用烘干机烘干,热风炉不能漏烟。用烘笼烘茶,要用优质木炭。必须拣净“柴头”防止燃烧冒烟。火力要求均匀,切总明火上帘。下下焙茶,操作宜轻,防止碎茶落入火炉中产生烟气。
不论机械烘干或烘笼烘干,都要正确掌握火温和茶叶干燥程度,防止焦茶或火功偏高。
烘青大多作为茶素坏,进窖行制花茶。关于花茶窖制单独做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
主要原理:利用茶叶吸附性和鲜花吐香性,合理地进行拌和窖制,从而形成具有花香又有茶味的成品茶,对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起到很大作用。
复习题: 1.“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道理何在?
2.眉茶初制为什么要分次干燥?
3.为什么要“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4.绿茶杀青的主要目的。
5.正常杀青叶的质量要求如何?
6.冷揉、热揉的优缺点。
7.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道理何在?
8.炒青绿茶干燥的目的是什么?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四章   特种绿茶


本章重点: 名茶的概念, 形成名茶的因素,
          §4-1 概 述
我国茶园辽阔,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制茶经验丰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制了形质优异的各种茶叶,尤为绿茶最多。
特种绿茶作为绿茶的一类,其制作工艺虽然也分为三步:杀青—揉捻—干燥。但是由于不同的炒制方法,不同加工工艺及其做形,形成了许多品质出类拔萃,别具一格,外形内质各不相同的名茶。
论形状:有的卷曲成螺,有的浑圆如宝珠,有的扁平直, 毛尖呈细紧光直。
论色泽:有的嫩黄如象芽,有的翠绿似青松。
论香味:有的馥郁似栗子,有的高雅胜兰花。
著名的有狮峰龙井(西湖龙井居次),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婺源茗眉,高桥银针,韶山韶峰,恩施玉露,涌溪火青,舒城兰花。近年来,随着名优茶热,一股“国饮”热更是锦上添花,省地名茶不断涌现,
一、名茶的概念:
作为名茶具有品质优异和独特风韵及享有声誉这一特性。
具体表现:
1.造型:匀整,雅致,富有艺术形象和独特风格;
2.色泽:干茶和叶底色泽,鲜活,调匀;
  3.香气:幽雅,馥郁,鲜爽,持久,具有花香,果香等,给人以愉悦之感;
  4.滋味:醇和,回甘;
5.汤色:红茶红艳明亮,绿茶清彻明亮。
上述是名茶的基本特征,各类茶还有各自的风格。论香气:有嫩香,幽香,清香,芬芳,浓香之分;论滋味:有鲜爽,鲜醇,甘美,甜醇;论形色:有白如银针,细小如雀舌,卷曲如螺,扁平尖削似碗钉,纤细扁直如松针,盘花浑圆似宝珠,单叶平展呈片状等。
外形追人喜爱,非常美观,品饮沁人心脾:色绿翠,细嫩,香高雅,味鲜醇。
存在问题:①选早生良种;②茶芽多毫的品种;③色泽呈绿的品种④建立产品标准;⑤使绿保鲜保质;⑥产量批量。
作为特种绿茶,大都为名茶,所谓名茶,就是指闻名全国和蜚声海外的茶叶,都为名茶。
名茶品质优异,既有突出的特殊外形,又有各具一定良好规格及内质。名茶的来龙去脉有四:其一,饮用者共同喜爱,认为与众不同。其二,历史上的贡茶而今还有的,(西湖龙井)其三,参加国际博览会比赛得奖的,(如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其五,全国名茶会通过鉴定的。
二.形成名茶的因素:
名茶生产有一定的要求。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客观实际为主。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而适制名茶的茶树品种,严格的采摘要求,精巧的制茶技术。外因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控制鲜叶内含物变化,发挥鲜叶的经济价值。四项因素缺一不可。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高山出好茶,平地长好花,这是一句俗语,但也有它一定的道理,高山也有一定的界限,五百米到二千米高度,过高也不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高山出好茶原因有七条:
1.气候温和,稳定:
高山气温。昼夜凉快,各季气温无严寒(冷空所存积)。生长名茶的庐山,黄山,武夷山就是夏冷冬温。昼夜温差小,不冷不热最适宜于茶树的平稳发育生长,不快不慢,叶中累积内含物有一定规律,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品质。
2.高山日照短
高山漫射光多,云雾飘浮,吸收光波较长的红外光,使光波较短的蓝紫光和紫外光通过顺利。
①有利于叶绿素的生成,同时促进形成芳香的物质。
②漫射光多,有利于茶树更有效地利用光能,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叶中物质积累。  
3.高山湿度高:
①茶鲜叶含水分70-80%,不断采摘,水分供应不及,就不能正常生长,茶树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水分。
②水分关系到茶树新陈代谢的强弱和方向,也影响叶中各种有机物的形成和积累。水分充沛,酶的作用趋向合成方向,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累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含量,水分缺乏,酶的分解方向加强,叶内有效成份降低。尤其是加速糖的缩合,纤维素增加,叶易粗老,降低品质。
③雨量充足,空中相对湿度大,是高山茶因气候很重要特征之一。如生产著名毛峰的黄山,2000-3000mm/年降雨量,且多集中在茶树旺盛生长的四月份到七月份。终年云雾不断,空中相对湿度在80%以上。茶树在优越的湿润条件下,使叶细胞的原生质更好保持亲水的幼内状态,而芽叶嫩度高,品质好。
4.高山土壤好:
植茶都在山腰上的冲积土,从岩茶这个角说是肯定的。淋洗冲积土,组织疏松而酸性大。土址的理化性质最适宜于茶树平稳生长。
5.高山有机肥多:
树木杂草自生自无,土壤中有机质丰富,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有机肥无间断供给使茶树生长平稳。
6.高山排水好:
地势不平,高低县殊,排水好,无积水之容,而且流带来丰富有机肥。
7.高山病虫害少:
茶树不仅无旱害冻害,而且病虫害很少。高地病虫害不易繁殖。
自古以来,名茶都出于山上,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如著名的庐山云雾生长在最高的汉阳峰。
黄山毛峰生长在峰顶直上,深谷万丈的鹿寺周围。
武夷山名茶生长在之大坑之间。
龙井以狮峰最著名。
蒙顶甘露长长在五峰山巅之间。
二) 茶树品种适制性广阔:
  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名茶名目极其繁多,西湖龙井采制必须以披针形龙井小叶种,其它的品种就制不好。
洞庭碧螺春必须用长椭圆的中叶种采制的;
采制毛峰毛尖都是长披形中小叶形的鲜叶;六安瓜片则是圆形叶质较硬的小叶种制的。
三).合理采摘:
依名茶的不同要求,适时采摘,名种名茶的采摘都有不同的规格。一般说,大多数名茶为了塑造外形,都是嫩芽,有些名茶为了提高内质要等到小开面或开面,因此有的以外形“名”;有的以内质“名”。名茶不是突出的外形特点,就是突出的内质特点,各有特殊的优良品质。
著名绿茶采摘标准,多数为一芽一叶初展,开采时间则因气候条件变化,芽叶生长快慢而不同,因时因地迟早相差十天左右。
采摘采时间都很早,西南茶比东南茶要早;华南与江南,江南比江北茶要早,总的趋势是这样,有早有晚,低地比高地早。采摘最早为碧螺春其次西湖龙井,再次为黄山毛峰,信阳毛尖,一般在清明前后几天碧螺春三月下旬一芽一叶初展,至三月底结束(极品)
特级龙井,清明前采一芽一叶至谷雨前结束。
黄山毛峰清明后四五天开始采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谷雨后结束。
涌溪头青:清明谷雨四、五天采一芽一叶,谷雨后结束。
六安瓜片:谷雨后采中开面三叶,有芽不采;(中开面,叶质稍硬,有利于抒片,在炒制过程中,维持叶的原形,不易摺条)。
太平猴魁:(为了维持产量)谷雨后采一芽三、四叶,至立夏结束。从一芽三、四叶拣选剩下三、四叶炒制烘青。
高桥银针,清明前七天开采一芽一叶初展。
高地的特级庐山云雾:谷雨后采一芽一叶实展
南京雨花茶:清明前后采一芽一叶初展。
安化公针:清明前后采一芽一叶初展,针形名茶蒙顶甘露:春分开始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随气候升高芽头长大,采一芽一叶初展和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
特级山东眉山香蕊:清明前十天左右采一芽一叶初展。
为了保证名茶的优良品质,采摘上要求严格。如太平猴魁要做到“四拣”,“八不要”
四拣:①拣高山,阴山,生长健壮的“柿大叶”②拣芽叶匀齐肥壮,叶片暗绿,枝杆粗壮挺直的枝条;③练尖,即把早上采加来的芽叶,按照“八不要”的要求实行严格的拣制拣选肥壮整齐,老嫩适度的一芽三、四叶新梢,把第二叶以下连梗折去,以一芽二叶鲜叶为猴魁。
八不要:即无尖不要,小不要,大不要,瘦不要,弯曲不要,病虫害不要,色淡不要,紫色不要。
四).制法巧妙精炼:
名茶最易识别的,就是外形很突出。非直圆条一黄山共黄毛峰,紧直针状圆条,庐山云雾,特级信阳毛尖,雨花茶,安化松针等。圆条成螺形碧螺春,都匀毛尖等,圆条成腰圆形——涌溪火青,还有扁形龙井,雀舌绿雪,片形瓜片,单芽君山银针,白毫银针。
形状不同,炒制手法也各异,巧妙制法,得心应手。使圆则圆,使扁则扁,妙手如意塑造,满目玲珑花色,是我国民间特有的炒茶艺术。
绿茶关键在于杀青。严格掌握下锅温度和投叶量。鲜叶下锅后,迅速翻炒要勤,要求翻得快,扬得高,捞得净,撒得开。使片受热均匀,杀青程度均匀适度。
杀青后,则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制成各种不同的外形。不同的外形则关键不同的炒制手法和操作工艺。





§3-2信阳毛尖
信阳地处中原,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气候,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越生态条件。
东国时期,茶叶传入信阳并生根繁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唐朝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
到了这宋朝,信阳茶叶有新的发展诗人苏东坡赞颂:“淮南茶信阳第一”。当时光州(潢川)、固始、商城分别为全国十三个茶叶市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茶乡焕发青春。目前全区九个县市一百二十三个乡镇,一千二百多个村生产茶叶。茶园面积34万亩。茶叶年产量400万公斤左右。全区千亩成片茶园十一处,乡村专业茶场854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5座,精10座。
一、    阳茶发展历程
二、信阳毛尖简况
信阳毛尖始创于清光绪末年,经多年发展完善,形成独特的茶叶加工工艺,生产出特别风格,外形、内质俱结的信阳毛尖茶,产地集中于信阳县、信阳市、罗山县各大名山。
毛尖茶外形细圆光直,白毫显露,内质汤色翠绿,香气高长,滋味醇厚,叶底鲜嫩。
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解放后,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并多次荣获国家及部级奖。一九九0年在全国茶叶评比会上荣获金奖。
我区新县、光山、商城、固始、潢川、息县于八十年代初开始生产毛尖茶,通称“河南毛尖”。一九八0年以来,各县先后创制了二十二个新名茶,其中有十个被定为省级名茶。
信阳茶畅销国内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英国、日本、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需求量年年递增。
近年,信阳地区、行署把茶叶生产列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地区成立了茶叶生产办公室、茶叶专家组和茶叶学会。信阳农专于八二年开设茶叶专业。全区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二百多人。
信阳茶叶生产依靠科技进步,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开发路子,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享有较高盛誉。
三、信阳毛尖产区地形概貌及生态气候
茶树栽培其地形、土址、气候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名茶,更要求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信阳毛尖被认为具有独树一帜的茶叶品质,与其地理位置、土址状况及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信阳毛尖产区为大别山,桐柏山交接之区,东与罗山栏杆彭新交界,南与湖北省应山、大悟两县相邻;西与南阳和湖北省随州市衔接,北与驻马店地区确山、正阳接壤,东西长约九十多公里,南北宽五十多公里,总面积近四千多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看,其地区均可生产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区由于位于大别山、桐柏山交接处,故多为山地,向北逐渐平缓,形成丘陵地带。主要山头有崔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云阳山、灵山、五峰岭、四方山、震雷山、黑龙潭、何家寨、黑马石等为毛尖茶生产地,其中山区占产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左右。
信阳毛尖产区山上多马尾松,腐殖质丰富,土壤呈酸性,PH值4.5—6.5之间。土壤色泽西山多为黄砂土,局部地区有棕壤土、乌砂土。北部丘陵平原,黄址土少,属下属系黄土发育而成的粘盘,土质粘重,排水困难,土址呈酸性。
山地土址有机质含量丰富,通透性能强,为毛尖茶主产地。深山区大部分茶园土址颗粒状明显,又固土址深厚肥沃,茶树长势旺盛。
信阳毛尖产区属北亚热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茶树生长,但排除不了北部寒湾的袭击。因此,山区茶树栽培多在一百至五百公尺,坡度二十五度以下的山坡上。冬季注意茶园防冻,可实施培土蓄水烟薰的方法,改变区域性气候,减少晚霜对茶树冻害。
四、信阳毛尖产区划分及茶园分布
信阳乞求尖制定同烘青茶相同,所以又称泰烘青,故称豫毛峰。主要产区在信阳县、市及罗山县一部分名山。
乡区主要有南山、西山、中北部三大茶区。品质以五山的潭、何家寨品质最佳。
西山茶区:产地有董家河、师河港、潭家河、吴家店四个乡。西山茶区是一老茶区,也是信阳毛尖的生产业,重点有董家河的崔云山、云雾、集云、黑、白龙潭等,产量1983年14.3万公斤,全乡30万斤。多为崇山峻岭,植物覆盖度高,土质呈黑砂址,相对湿度夏天分之八十以上,年降雨量1300mm,茶叶品质较好,耐冲泡,香气高,回甜快;但外形除师河港有少部分近似南山茶外,其余茶索均显得肥大松泡,属重点宜茶区。
南山茶区:有李家寨、柳林、东山河、五里店、平桥、十三里桥、青山、涩港、彭新。重点产地有灵山、皇城山、震雷山、何家寨、鸡公山等,年19万斤,占毛尖产区总收购量40%。
南山茶区地形呈东南高而北低,土质多为黄址土,少数棕壤土,植物覆盖度稍差,年降雨量900—1000mm,相对湿度75%左右,均低于西山茶区。南山茶区品质外形条索细紧,而且光洁,滋味稍显淡薄,不耐泡,但有很浓的熟板栗香,根据山脉走向,生态气候及茶叶品质,属茶重点宜茶区域。
中北部茶区:有信阳市郊、信阳县高梁店、游河以北及彭家湾、明港,年产10万斤左右。年降雨量900mm,属量多集中在春秋季,相对湿度差于南山茶区气候。地形为山丘或近似平原,土质黄址,个别土质和下部胶泥之重,加工的茶叶外形细小,不耐泡,味淡,叶底有芽青色,产量也较低,是近几年的新发展区,属宜茶区域。
边缘茶区:建国以来,信阳毛尖茶区有进一步的扩大,信阳地区内潢川、固始、商城、新县、光山均有少量生产,并投放市场。这些地方生产毛尖数量不到五万斤,工艺操作量仿效毛尖的制作程序和标准要求,不是独创,而是活制,生态环境差异大。品质大多外形色泽发黑,味淡薄而不浓强醇厚回甜慢,谓液感明显。所以应于毛尖茶的正宗产品有区别,近年茶可划分边缘茶区。
区划原则:宜茶则茶宜材则材,逐步建立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商品基地化,为毛尖茶生产技术提供可靠依据。
信阳毛尖主要产茶地点
县别     罗山县           信阳县           信阳市  
产地   涩港、青山、 李家寨、柳林、东山河、董家河、   金牛山
东省   彭新、双桥   师河港、潭家河、吴家店、五里店   五峰苓
              高梁店、游河、平桥、彭家湾、十
              三里桥、红旗茶场                    
五、信阳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衡量茶叶经济指标高低的重要依据。好的品种即可提高早产,又可提高质量。好抗旱、抗寒性能强的良种,即可节省劳力,又可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负担,从而更好地加快茶叶生产的发展,提高产量、质量。
信阳毛尖茶树品种,属灌木型,简称河南信阳大叶种(亦称信阳群体种),为有性群体品种。其历史较早。总的来讲具有嫩芽肥壮,茸毛多,发芽早,产量高,结实强,有一定的抗逆性诸优点,为制上等绿茶和特种名茶信阳毛尖是适宜的。
树姿品率状(或半开展状),最低分枝高度多数在6cm以上,分枝密度中等状况,成熟新梢长度在9.3公分左右,嫩梢长度4.5—7公分,叶片互生,芽长0.6—1.2公分,节间1.5—2.5公分长,嫩叶茸毛浓厚,着叶数6—10片,芽色黄绿、茸毛厚而明显。叶片为椭园形,叶片长4—6公分,叶宽2—3公分,成熟叶片浓绿,叶面隆起,叶身肥厚,叶眉柔软。
每年清明最后茶芽萌发,年终11月左右休止,发芽密度大,开采期历年受气候影响大,气候寒冷多推迟到谷雨前后开采。气候温度高,则在清明前可开采。亩产60—75斤,个别达200斤左右,嫩稍生长期4天左右。由于日照关系,夏多温度大,茶树开花多,花期长(6月中下旬——第二年2—3月),结实率高,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处于激烈的对立统一状态,要保证单位面积产量质量,人为客观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互相影响。
茶树内含成分在正常气温下,比其他产区的品种为高,特别是多酚类物质含量和叶绿素高,香气成分丰富。这也是信阳毛尖茶品尝时有一种汤绿滋味微苦涩的原因。
一、    阳毛尖茶的制作
(一)信阳毛尖鲜叶分级与摊放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1、鲜叶分级
确定质量高低依据其鲜叶大小,色泽、轻重、厚薄、老嫩等几项因素而确定质量的高低。
搞好分级验质能使茶区各茶场快速鉴别各种鲜叶的特性和纯杂,繁简制工和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工作。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方法有粗分和细分二种。
鲜叶粗分:信阳毛尖鲜叶分级首先检查是否有劣变。如因存放时间过长,鲜叶变红,轻者列为次级,重者作为省变处理,分别摊放制作。
有老叶林片含杂的鲜叶要求当时挑拣分开,除去杂质。老嫩混杂的鲜叶与鲜叶单一老嫩的分开,大鲜叶与小鲜叶分开。
鲜叶细分:根据运回数量的多少首先划成若干产地和若干堆放块。首先看各种茶叶占比重的多少,嫩芽越多标志鲜叶品质越高,同时兼顾鲜叶大小,老嫩、色泽、对尖叶、举地多少等因素,然后依照《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定出鲜叶级别,相同地点鲜叶同级合并摊放,通过分级后的鲜叶外观基本一致,有利于制作中掌握。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
级别    茶 叶 标 准
特级             一芽一叶初展
一级             一芽一、二叶占90%以上
二级             一芽一、二、三叶占85%以上
三级           一芽一、二、三叶占75%以上
四级             一芽二、三叶占70%以上
五级             一芽二、三叶嫩单片占65%以上
2、鲜叶摊放
鲜叶摊放一是由于鲜叶最大,当时制作不实而进行。另一种是鲜叶运回后,当时不能制作而摊放,不论何种摊放,目的都是尽量保证质量,便于加工。近以红茶萎凋,从实践中看,鲜叶摊放对缓和高峰期制茶时间,提高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从理论上看,鲜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带来内部成份的重新组合,有些大分子趋于降解,有利于饮用,不利者消耗掉部分有盖的有机成分,但从解决主要矛盾来说不能不是有益的。特别是从信阳毛尖茶区生态条件看,日照长,含糖高,茶树开花多酚类物质积累量大,对滋味至疑会带来相对苦涩,但通过摊放制出的毛尖品质有明显的好转。好转情况见表




《鲜叶摊放与成品茶品质的关系表》
处理品质    摊四小时    摊二小时    对   照
汤色    黄绿    黄绿    黄绿
香气    清香    正常    正常
滋味    较醇和    略带苦涩    苦涩味较重
从上表感官自评看,摊放对提高茶叶质量有一定的帮助,摊放四小时为好。信阳毛尖摊放时间是根据制茶情况而定。个别茶场面积较大,鲜叶只有等到第二天再制,某程度讲,时间过长,对品质不是十分有益的。一般出现萎、缩、失水严重。炒制时锅温若稍高,易焦边,影响质量。
(二)信阳毛尖茶的制作
1.信阳毛尖把子操作工艺
信阳毛尖属于绿茶制作范围。主要有杀青,揉捻烘干工艺,即生叶
原料—杀青—揉捻—赶条—抓条—理条—甩条—烘干— 干。
①生锅
生锅中主要是起到毛尖茶的杀青和揉捻作用,揉捻只占用部分时间。杀青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温破坏酸的活性,控制青叶发生氧化,减少内含物的损失,同时起到散失部分水分的作用,促进毛尖茶的色,香,味朝着有利方向转化,形成独特的细,圆,光直的外形。
信阳毛尖鲜叶要求高温杀青,但鲜叶受热温度是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低温45-50℃范围,产生红梗红叶,应迅速将叶片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升到80℃以上,杀死酶的活性,并保持叶子的绿色,信阳毛尖杀青应掌握先高后低的温度,过高的温度易产生外干内湿焦边。杀青方式多数采用拌抛,这样可避水闷生产生,又可使叶片均匀运动受热。但过的用力抖抛,则易产生落叶不一致,散失水量大而生成杀青不均,并增加茶末含量。炒至叶色先暗绿叶片与茎梗折而不断,失去光牢和原有鲜叶的青草气,出现茶叶芳香多为适度。
信阳毛尖的生锅杀青:用直径为84cm左右的铁锅( 四铁)以35-40°倾斜角安放在一尺高的锅台上。每次炒茶前茶锅用蜡或砖磨打,扫净灰尘。生锅温度要求在120-140°。级别不同锅温有差别。以平放在锅心一尺高处有烫手感为宜。投叶量一把为0.8-1市斤左右。
熟锅:主要起茶叶整形作用,是使毛尖茶达到圆紧,光直的美键过程,有揉,赶,滚,抓,理,甩条的共同作用。温度要求90-100℃之间,但进入抓,甩条温度在60-80之间。全过程10-15分钟。真假鉴别:
项目    茶叶    假茶
嫩茎    圆形    多为方形
叶缘    有细小锯齿    一般无锯齿
芽叶着生部位    无生    对生
叶片    鲜、深绿、肥厚、嫩芽有    深绿,较薄或透明
叶脉    支脉不到边缘只到主脉与中缘三与二处便连成网状    支脉伸至叶脉缘,可不连接
汤色    嫩绿,黄绿,明亮    深绿,不亮
香味    清香,醇厚,甘爽    淡薄,有香气等异味
§3-3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是我国名茶之冠,历史悠久。主要产于祝州西湖西南的龙井村四周,故称为“西湖龙井”分布在狮子峰,五云山,虎跑和梅家坞一带。因产地不同,炒制方法略有差异,故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后来,又按照地区和品质不同,曾改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规格,统称为西湖龙井。改用一套标准样,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十一个级。外加茶片,茶末两种,片末又分为上、中、下三档。
一),形质特点:
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长短大小均匀,整齐,芽峰显露,色泽嫩绿,边缘、微黄,顶叶色芽。内质:香气清鲜持久,汤色清绿明亮,滋味甘醇爽,有新青果之回甜味。叶底幼嫩成朵,微黄绿,光润一致,故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称。
二)鲜叶采摘
鲜叶嫩度和均匀度是构成成井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休摘期一般是清明前后2-3天采制。鲜叶采摘标准要求较严格,一般全年采摘次数多达26-36次(春茶8-12次夏茶6-8次,秋茶12-16次)。鲜叶分五级,每级鲜叶又制两面三刀级成茶。
一级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一、二叶,芽长于叶,长度在3cm以下。特级龙井36000个芽/斤
二级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二叶,芽等于叶,长度3.5 cm左右。
三级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二、三叶,芽短于叶。
……五级鲜叶无芽,多为二、三叶对夹,较老。
三)    鲜叶摊放:
高中级叶适当摊放,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质变柔软,这样不便能节省炒制燃料和工工,而且杀青易透易匀,形状成扁平,避免产生红梗叶。据测定:龙井茶摊放到含水量71%左右,能使高级和甲级茶的品质提高2-3分,差异十分显著,对于低级茶的品质茶没有显著差展异,但可节省人工和燃料时间6-12小时,减重15-20%为准。
四.制造技术:
  炒制前,必须用柏油(茶叶专用油)将锅面润谓,提高光洁度。
炒制程度:青锅—回潮—分筛—烽锅—片割末。
1、    青锅:杀青和初步做形
(1)叶量:2—3两/锅。(高档)中级龙井略多,低级五级1斤/锅。
(2)锅温:炒制高级龙井锅温80—100℃,中级茶约100—120℃。鲜叶下锅有轻微爆声,待水气大量蒸发,芽叶萎软时,即应降温,不再见到爆声为宜。
(3)时间:15—20分钟左右。
(4)手法:
炒制高级龙井手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手法是抖。时间1—2分钟,每分钟手抖40—45次。若鲜叶含水量较重,需处长抖的时间;摊放程度较高,含水量低,则缩短抖的时间。抖时手热要轻,动作要快,如果抓茶用力不当,擦破叶子,则多酚类化合物与铁起氧化作用,干茶色降暗褐。具体手势:四指并拢,拇指呈60°左右叉开。开始手掌向锅,将茶叶从锅中沿锅壁轻轻整粒扒起,手掌急转向上,再徐徐撒抖到锅内,待茶叶萎瘪不粘手时,改用第二种手热。
第二阶段:手势主要是用抖、带、甩交替进行。时间约2—3分钟,手势由轻到重,稍对茶叶施加压力,使之逐渐成压扁后,转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捺抓。捺抓的手势基本同前一样。茶叶加压后,将茶叶沿锅壁徐徐搭上锅口,茶叶转入手掌,这时,手掌向上,在锅的正上方,将茶叶从手掌两端徐徐抖入锅中约3分之一的叶量,其余三分之二的茶叶仍留在手中,以快速的动作,手掌转向锅底,使茶叶跟到锅底,对茶加压,再将茶叶批起。时间约8—9分钟。
茶叶捺搭至八成至八成半干即可起锅完成青锅阶段,高级龙井青锅含水量20%,减重60—65%;中级35%,减重50—55%。
2、回潮过筛
待茶叶回软,茎叶中的水分分布均匀,利用烽锅干燥。时间30—40分钟。
过筛将茶叶分成面、中、底三种茶,茶叶大小基本分开,再分别进行烽锅。
3辉锅
是龙井茶炒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做形和干燥,锋锅的好坏,直接影响龙井茶的光扁平直和色、香、味。
(1)、叶量
高级0.5—0.6斤青锅叶,一般五锅左右合并为一锅烽锅。叶质愈嫩,投叶量越少。中级0.8—1斤,即三名左右青锅合并为一锅烽锅。低级龙井0.5—0.6斤二青叶(含水量30%),举手辉锅,双手烽锅,投叶量可适当增加。
(2)锅温
下锅温度60—80℃,高级茶低,低级茶高。茶叶炒到发热回软,开始吐露茸毛,即再增加到80—90℃,待茸毛大部分脱落,茶叶收紧,形状已达到扁平时,则可降温到50℃左右,这时不可再升温,以防色泽泛黄,茶身空松。
(3)时间
高级茶15—20分钟,叶子愈嫩时间愈短。
中级茶25—30分钟。
低级茶因经炒二青含水见汁,烽锅短20—25分钟(机制)
(4)手法
烽锅手势较为多变。高级龙井,以捺、搭、推为主,后阶段用抓。中级以捺、搭、抓为主,扣、磨、压为辅。低级茶以抓为主。后阶段用扣、磨、压、敲等手法。
如炒高级龙井,开始用搭、捺手势,炒制时,尽可能在手里多抓一些茶叶,使茶叶保持挺而扁的形状,进一步使水分均匀分布,促进茶条回软。这样搭炒五分钟左右,即转入握炒。推炒的目的是促使茶叶平整光滑,因此推炒要在茶叶柔软平滑又不刺手的情况下进行的。用力由轻到重。这样推炒十五分钟左右,茶叶已基本定形,即可转入抓炒。抓炒的手势:四指并拢,并稍加弯曲,拇指张开,将茶叶尽可能多地抓在掌中紧紧贴锅而上,迅速地随手跟茶而下,并在锅中将茶叶整平继续上下动作,用力则由重到轻直炒到茸毛脱落,形状扁平挺直,色泽淡绿,茶叶含水率在6—7%时即可出锅。
4、毛茶整形
复习题:1. 名茶的概念
2.    形成名茶的因素
3.    西湖龙井茶的加工工艺流程
4.    信阳毛尖茶的加工制作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五章 黄茶初制


本章重点: 黄茶初制原理, 黄茶种类
§5-1 概 述
黄茶在古时候有两种:一是茶树品种的关系,芽叶发黄;二是制作中闷黄。
现在称之为黄茶的主要根据有两点:首先是在它的制作过程中有闷黄作业,虽然这个工序的名称不一定称为“闷黄”或“渥闷”、“堆闷”,但有闷黄作用。其次是品质特征,“黄叶黄汤”,子仅叶底黄,千看也显黄亮,又香气清悦,味厚爽口。凡具备上述两点,才称得上黄茶。这也是与绿茶的主要区别。有时绿茶制作技术掌握不当,出现红梗红叶,汤色也显黄,这种枯焦黄叶和产品的香味与黄茶不同,只能作为劣质绿茶处理,不能作黄茶。
一、黄茶种类
黄茶的制作技术要求,鲜叶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细,包装考究。品质特征除了共同点黄叶黄汤外,各种黄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点。
黄茶按鲜叶老嫩可分为黄大茶和黄小茶两类,制法各有特点,对鲜叶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是高级的黄茶闷黄作业不是简单的一次完成,而是分多次逐步变黄,以防变化过度和不足,造形也不是一次造成,而是分次逐步地塑造,达到外形整齐美观。
黄小茶有君山银针、北港毛尖、 山毛尖(莫干黄芽)、远客鹿苑、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黄大茶:皖西黄大茶、湖北远客鹿苑、广东大叶青等。
“莫干黄芽”是浙江德清县生产,虽然也称为黄芽,但与蒙顶黄芽的品质特征有显然区别,色泽是“绿中显出嫩黄”,而且没有闷黄工序,不属于黄茶,仍属绿茶类。
“苏仙黄尖”是   与商城县茶技站联合研制,有闷黄工序,符合黄茶品质特征,故称黄茶类。
绿茶与绿茶醇化,黄茶三者质的区别。
二、黄茶销售
过去我国的黄茶均是内销,并有一定销区。
蒙顶黄芽销四川及华北。鹿苑黄茶销武昌、汉口。
君山银针销京津及长沙。黄大茶主销山东、山西等省,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嗜饮黄大茶。
近几年,出口渐多,   会及口岸出口。

§5-2 黄茶初制原理
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这就是黄茶制造的特点。
研究黄变的实质,不仅有利于掌握好黄茶闷黄技术,同时对其它茶类制造技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干热作用。在黄茶制造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1、杀青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黄茶杀青原理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但黄茶品质要求黄叶黄汤,因此杀青的温度与技术就有其特殊之处。
杀青锅温较绿茶锅温低,一般在120℃—150℃。杀青采用多闷少抖,造成高温湿热条件,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多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都为形成黄茶醇厚滋味及黄色创造条件。
2、闷黄对黄茶品质的作用
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热揉后堆闷使之变黄,由于叶子含水量高,变化快。消山毛尖杀青后热堆,经6—8小时,即可变黄。平阳黄汤杀青后,趋热快揉重揉堆闷于竹篓内1—2小时就变黄。北港毛尖,炒揉后,覆盖棉衣,半小时,俗称“拍汗”促其变黄。
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变化较慢,黄变时间较长。如君山银针,初烘至六七成干,初色40—48小时后,夏烘至八成干,复色24小时,达到黄变要求。黄大茶初烘七八成干,趁热装入高深口小的篾篮内闷堆,置于烘房5—7天,促其黄变。霍山黄芽烘至七成干,堆积1—2天才能变黄。
总之,尽管各类黄茶堆积变黄有先有后,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闷黄过程,这就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
黄茶的闷黄是在杀青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杀青温度不是太高,但要求达到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如果在杀青初期和杀青后残余酶作用存在的活,只是短暂的,极其有限的,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湿热的作用促进叶内化学变化。
在闷黄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很多,特别是C-EGCG和L-EGC大量减少,由于这些酯型儿茶素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
闷黄过程中,总量减少很多,但水溶性部分减少得较少,这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冲酶性氧化与酶促氧化不同。经过杀青后,叶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茶红素的结合力减弱,从而保留较多的可溶态多酚类化合物。
此外,叶绿素由于杀青、闷黄大量破坏和分解而减少,叶黄素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黄叶的一个重要变化。
3、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毛火采用低湿烘炒,足火采用高温烘炒。干燥温度先低后高,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要因素。
堆积变黄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和叶绿素等其它特在湿热作用下进行缓慢转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然后用较高的温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黄茶品质,同时在干热作用,使酯型儿茶素裂解为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增加了黄茶的醇和味感。糖转化为焦糖后,氨基酸受热转化为挥发性的醛类物质,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组分。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一部分挥发,部分青叶醇发生异构化,转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由于高温作用显露出来。这些变化综合构成黄茶的香味。
具体制造技术及适度标准见各茶叶的具体制造。(了解)
复习题:   黄茶的闷黄技术给你在眉茶初制时有何启示?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六章 黑茶初制


本章重点: 黑茶的鲜叶要求, 黑茶的共同特点, 黑毛茶的初制原理
第一节 概述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销售量大,花色品种很多。
成品茶现有湖南的无尖、贡尖、生尖、黑砖茶、花砖茶、特制花砖、普通茯砖,湖北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南路边茶(康砖、金光)、西路边茶(茯砖、方色)、云南的紧茶等。
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四分之一左右,以边销为主,部分内角、少量侨销。因此,习惯上称黑茶为“边茶”。
黑茶是家国西北广大地区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就是兄弟民族对茶叶需要的真实写照。唐朝《唐史食贷志》就有兄弟民族“嗜食乳酷,不得茶以病”的记载。说明西北地区兄弟民族,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黑茶已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西北各兄弟民族,一般以牧业为主,或农牧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生活上多食乳肉,为解油止渴,帮助消化,需大量饮茶;
其次,高寒地区气候干燥,人体需大量水分供应,喝茶能帮助消化,生津止渴,是理想的饮料;
第三,高原草地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而茶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喝茶能适当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2、鲜叶质量
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黑茶品质的好坏,与其他茶类一样,同样是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鲜叶质量,二是制茶技术。
嫩度是衡量鲜叶质量好坏的关键,从嫩度来看一下黑茶的鲜叶质量要求,根据各个茶花色品种不同,对鲜叶嫩度要求也不同。
湖南黑茶:一是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二是要新鲜。
一级要求一芽三四叶为主。
二级要求一芽四五叶为主。
三级以一芽五六叶为主。
四级以“开面”为主。
湖北老青茶:每年采摘两次,茎梗枝均割采。但不要求有枯老麻梗和鸡爪枝。
四川边茶:因边茶粗细悬殊,对鲜叶嫩度的要求不一。通常是采割当年的“收巅红梗”(新梢形成驻芽以后)和老叶,但不得掺用落地老叶和病虫腐烂叶。
滇桂黑茶对鲜叶的要求:
云南紧压茶的毛茶,系滇青散茶和粗老茶,原料老嫩较悬殊,自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五六叶不等;
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采后保持新鲜,当天付制完成。
3、共同特点
黑茶成品繁多,炒制技术和压制成型的方法不尽相同,形状多样,品质不一。但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1)原料粗老:一般鲜叶较粗,多系新梢形成驻芽时才进行采割,外形粗大,叶老梗长。
(2)渥堆变色:黑茶都有渥堆变色的过程,有的采用毛茶干坯渥堆变色。如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茯砖等品种;有的采用湿坯渥堆变色,如湖南黑茶和广西六堡茶等品种。
(3)高温汽蒸:目的在于吸收一定的蒸汽湿热,促使茶坯变软,便于压造成型;同时,因变温湿作用,促进内含物质有着一定程度的转化,达到产品外形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橙黄和橙红,香味纯和不涩,叶底黄褐均匀的要求。
(4)压造成型:黑茶成品都需要经过压造成型,砖茶在压模内冷却,使其形状紧实固定后,将其退出。所有黑茶送烘房进行缓慢干燥后,便于长途运输和贮藏保管。
品质特征:外形叶长宽大厚实,色泽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

第二节 黑毛茶的初制原理
黑茶品质要求外形叶张宽大厚实,色泽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这一品质特征的形成,就是鲜叶在黑茶制造技术的特定条件下,内含物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结果。
一、黑茶品质的形成
(一)色泽的形成
黑茶色泽的形成是与叶绿素的破坏和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有密切关系的。
黑茶类的干茶,色泽黑褐色,汤色棕红色,叶底深红暗棕色。这种色泽的形成,主要是原有绿色(叶绿素)被破坏,原有的黄色物如叶黄素、花黄素、胡罗卜素等的显露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黄色素和红色素的结果。
绿色的叶绿素,在黑茶初制中逐步减少而引起叶色改变。
表P125
由于主体颜色—绿色已减弱,茶叶中原有一些色素如胡萝卜、花黄素、叶黄素等,虽然含量不多,但在制造过程中变化不大,它们的颜色都近似黄褐色而显出。
此外,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部分氧化,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次级氧化物茶黄素和茶红色素,它们分别是有橙黄色和红褐色,也参与汤色的组成。茶汤中可氧化总量高于一般红茶,茶红素也高于红茶,茶黄素则低于一般红茶。黄红两种色素的比值比红共大得多。从茶红素的含量来看,是以使茶汤呈现红色,从两者的比值来看,是与黑茶汤棕红相一致的,也是形成棕褐色的叶底的主要原因。
(二)香味的转化
黑茶香味的变化是深刻的,经渥堆后粗青气和滋味消除,变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
香气的形成虽然与鲜叶原有的芳香物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依靠制造过程中的变化。一些黑茶类的品种,鲜叶经杀青揉捻后,沤堆时随着叶温的升高,青草气逐渐消失,出现青香酒精气味,进而出现微酸的气味,再深入变化出酸辣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是茶叶在沤堆过程中,糖类物质和有机酸类发生激烈的变化,醇、醛、酸、酮类等有气候的物质不断增加,蛋白质在制造过程中能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能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结合成香气的物质,氨基酸还能与糖类结合成玫瑰香。而原先有青草气的低沸点物质在制造中大量挥发或发生异构化而消除,被新形成的一些物质的良好香气显露出来,最终使黑茶香气纯正。
影响黑茶滋味的物质如糖、果胶、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在制造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
如氨基酸是有鲜味的物质,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是构成鲜爽滋味的重要成分。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使氨基酸的含量有所增加。据测定:鲜叶加工成黑毛茶之后,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80%,这就增加黑茶茶汤的鲜味。
咖啡碱是具有苦味的,而它在黑茶的杀青和干燥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下,发生升华,或与其它物质化合物而有所损失,损失近40%,这一损失使黑茶茶汤的苦味减弱了。
而可溶性糖类和果胶素,由于纤维素、半纤维和原果胶物质在制造时高温度条件下能够水解成可溶性糖和果胶,它们进入茶汤,能增加醇和的滋味。
而在影响滋味的物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多酚类化合物的可溶性部分。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的组成及其含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有一部分转化为不溶性的沉淀于叶底,花青 类及酯型儿茶类部分等有所损耗,这些物质一般味道苦涩,由于它们被氧化,收敛性减弱。
由于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茶汤的滋味变得醇和不涩。
二、黑毛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黑茶初制与绿茶初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品质大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黑茶初制的各个工序,从杀青到干燥,每个环节都强调保温保湿。其初制过程,就是在高温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温下去水的过程。二是,黑茶初制还有一个独特的渥堆发酵过程。在高温高湿和渥堆时,由于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使叶子内含物(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形成其特殊品质。
(一)杀青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品质的外形忌暗褐,内质忌红叶,而鲜叶一般较粗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水分含量低,首先必须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黑茶杀青目的虽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在方法上却有其特点,杀青前要对鲜叶灌水,利用水分产生高温蒸气来搞高叶温,使其杀匀、杀透;(灌浆杀青)
(2)投叶量大,利于形成高温水蒸气的环境条件
(3)高温短时,是因鲜叶较粗老,叶中有效成分较少,要求在短时内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保留较多的有效成分,细胞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在高温下方能软化或水解,每锅投叶量大,吸收热量多,要迅速提高叶温也需要高温。
黑茶杀青过程中,在高温高湿的水热作用下,鲜叶内部产生一系列与绿茶相似的生化变化。叶内水分受高温作用而所化散失,但由于黑茶杀青前进行灌浆,水分总量在杀青前后的变化是不大的。一般经过杀青后水分减少1.24%左右,而绿茶在杀青后水分减少15—20%,由此可知:黑茶在杀青过程中,是要控制水分散失的,使内含物在水热条件下,进行顺利的生化变化。这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先决条件。
(1)杀青过程中,由于高温高湿的作用,叶绿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叶色发生变化。
(2)茶叶中水浸出物是一切可溶性物质的总和。其中包括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溶性蛋白、果胶、维生素、糖类、生物碱及芳香油等。在杀青过程中,一些不溶于水或溶解度极小的物质,有一部分在水热作用下水解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外,但相当一部分物质是向着氧化聚合的方向进行的。所以水浸出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二)揉捻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揉捻的主要特点是趁热揉捻。
黑茶由于鲜叶粗老,含水量少,纤维素多,水化果胶物质少,因而表现出质地粗硬。经高温杀青后,叶片受湿热的蒸闷作用,导致细胞组织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部分分解为水溶性物质,使组织软化,并带粘性。
黑茶无论初揉或复揉,都是趁热进行,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塑造出黑茶的外形。杀青叶出锅后,马上投入揉捻机进行揉捻。叶温一般都在50—60℃,揉捻后叶温一般下降到40℃左右。生产实践证明,这样的叶温适合下一步渥堆的要求。如不趁热揉捻,杀青叶水分因蒸发而散失,水溶性果胶随水分和热的散失而凝固变性,叶片变硬,弹性增大,揉捻叶不易破坏叶细胞组织,也不易成条,还会产生大量碎片。
短时、轻压、慢揉是黑茶揉捻中另一特点。使用揉捻机,采用短时、轻压、慢揉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使用不当,或转速过快,不但使茶汁流失,还会使叶片碎料,剥皮梗及丝瓜瓤叶增多,且大部分叶片不会折迭成条,影响品质。揉捻后的茶坯一般不经解块散热,立即进行渥堆,以利迅速提高堆内茶坯的温度。
(3)渥堆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渥堆是在湿热作用下使茶叶内含物发生变化。特别是多酚类化合物部分的和缓慢的自动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鲜叶经过杀青后,酶活性遭受破坏,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基本上停止,照理说杀青叶也应该保持鲜叶原有的绿色,其品质也应象绿茶那样,具有青汤绿叶的特色,可是,黑茶初制中杀青揉捻的叶子经过渥堆后却形成黄汤褐叶,这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过程中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在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水热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但是,也不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由于这些微生物中具有氧化酶的特性,因而能促使渥堆过程中茶叶的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
黑茶渥堆是较激烈的质变过程,是控制在很少有酶促作用下进行的。因而水的介质作用就显示出其重要意义。黑茶在初制中,都是采取了保水措施,至干燥前,水分的变化是很微小的。
在渥堆过程中,伴随着水分散失,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较杀青叶有所恢复,尤其是过氧化氢酶恢复快。
过氧化氢酶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生成过氧化氢,将夺下来的氧用于氧化多酚类物质,可是,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途径有所改变,过氧化氢酶参加了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过程。
这对于形成黑茶醇和不涩的滋味很有利。
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中的氧化速度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关。
随着渥堆温度的升高,氧化加剧,所以渥堆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造成渥堆过度,而使毛茶香低、味淡、汤色红暗。反之,渥堆温度太低,时间太短,也会造成渥堆不足,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不足,毛茶香气粗青,滋味苦涩,汤色黄绿,不符合黑茶品质规格要求。
叶绿素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渥堆中破坏的。叶绿素在渥堆中的深刻变化,主要是由于茶堆内产生了一些醇、醛、酮类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叶绿素,并随茶堆中水分移动。渥堆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类物质,酸中的氢离子能取代叶绿素中的簇核,而导致叶绿素变性。多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过程中,初级产物醌类物质也能氧化叶绿素。因此,在渥堆过程中,叶绿素明显减少。
总之,渥堆过程中的理化变化是复杂的,深刻的,它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
(三)干燥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干燥、温度较低、时间长,但茶叶内含物的变化仍然在继续进行。多酚类化合物,在干燥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水热综合作用,有所减少。据测定,渥堆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12.77%,而毛茶只有11.84%,这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化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叶绿素在干燥过程中破坏也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湿热的作用下,水分子解体放出氢离子,并取代叶绿素中的核镁,叶绿素受到破坏,生成不同异构体——黑脱镁叶绿素。
黑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仅次于红、绿茶产量的家国第三茶类。但是,对于黑茶品质的形成及制定技术中的理论性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努力实践,认真钻研黑茶品质形成的规律,为不断提高黑茶的品质,满足边区兄弟民族的需要作出实践。

称茶的目的在于合理准确付料,以保证产品单位重量符合要求,称茶后再加茶汁。
茶汁 由茶梗、茶果熬制,含有可溶性物质,有利于黄霉菌的生长;发花需要适当水分;加入适当水分还能提高茶坯粘结度。
茶坯含水量一般在22—38%之间,每片砖加茶汁4—6两(200—300克)为适度。加入茶汁后要充分搅拌均匀。通入蒸汽进行汽蒸,使茶坯软化,便于压制。
蒸汤温度102℃左右。蒸茶时间5—6秒。
如蒸的时间过长,茶坯变得过软,含水量也高,虽易压紧,但干燥时水分难于散发,易产生烧心霉变。
如蒸的时间不是,则茶坯没有充分软化,不易压紧,发花也不好。所以要严格控制好标准。
3、装匣压制
茶叶蒸好后,送入木戽装匣。
装匣时要注意边角饱满,使成品边角紧实。
装完第一片后盖上铝板,推至预压机下进行预压后,然后装第二片,盖上盖板,推至大压机下压紧上闩。
4、冷却定型
压制后的砖匣输送到凉置架上,进行冷却定型。砖温一般要由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便可冷却定型。冷却时间一般20—25小时。
5、退砖
冷却定型的木戽输至退砖机下,   开铁夹板,退出砖片。木戽四笼,砖片进行检验。
6、验砖包砖
砖片退出后,按照品质规定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检查重量,厚薄是否一致,四角是否分明,砖面是否有龟裂或起层脱面现象。
如不合格者,必须复制。符合规格的就用商标纸逐片包装,送烘房发花干燥。
7、发花干燥
发花作用,茯砖是用叶质粗花的原料组成的,通过发花后,精老味消除而产生一定的特殊芳香滋味,改进品质。
据初步研究,茯砖在发花的过程中,生长了一种黄霉菌。它是一种真菌,是金黄色,故称为“发金花”,黄霉菌生长温度为15—34℃,最适温度25—28℃,生长温度65—85%,最适温度80%。黄霉菌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使淀粉转化为糖,促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老叶含糖类较多,所以黄霉菌在老叶中繁殖比在嫩叶中繁殖要好。这也是茯砖原料要求有一定成熟度的原因之一。
干燥操作技术:
成封砖进入烘房,侧立在烘架上,砖的间距为2cm。干燥采用间接加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15天,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发花。温度保持在28℃左右,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干燥,温度一般由30℃左右逐渐上升到45℃为止。相对温度则逐渐降低。待砖内杂水量为14.5%时,即停止失火,打开门窗冷却后,出烘。
(三)成品包装
出烘后应立即包装,防止受潮变质,保持茯砖色香味的品质特征。
包装采用方底麻袋,外刷唛头,每装20片,端正整紧袋上,封好袋口,用薄铁皮条或绳索捆成十字形,然后入库保管,待运出厂。

复习题:
1.    黑茶渥堆的实质
    2. 为什吗说黑茶是我国西北广大地区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
1.    鲜叶质量要求。
2.    黑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5. 黑毛茶的初制原理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七章   白茶初制

本章重点: 鲜叶要求,花色品种, 白茶初制技术,白茶初制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第一节 白茶概述
白茶是福建省外销特种茶之一。该省的福鼎县政和县邡溪县建阳县主产区。
白茶制法特异,不炒不揉,成茶满披白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汤清淡如水,故称白茶。
白茶依茶树品种不同分为大白、水仙白、小白。以大白茶品种制成的称“大白”,以水仙品种制成的称“水仙白”,以菜茶群体品种制成的,称“小白”。
依鲜叶嫩度不同制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纯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种的肥芽制成的,称“银针”。以大白茶品种的一芽二叶初展嫩梢制成的,称“白牡丹”。以茶嫩稍一芽二三叶制成的称“贡眉”,制银针“抽针”时剥下的单片叶制成的称“寿眉”。
白茶产区小,产量也少。1952年恢复白茶生产,产区逐步扩大,花色有所创新。60年代,出口量几千吨,1976年产量一万担,占福建省茶叶总产4%,主要外销港澳地区。其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荷兰、法国、瑞士等国,中东地区亦有一定销量。
1、鲜叶要求
白茶品质的优次与鲜叶采摘季节有密切关系。其采摘时间因地区、茶树品种和所制花色品种不同而异。一般闽东接闽北早,大白比水仙品种早,银针比白牡丹早。
通常一年可采三季。春茶品质好,产量亦高,约占全年产量的一半以上。春茶闽东清明前后开采,闽北谷雨开采。   季嫩稍萌发整齐,毫心肥壮,茸毛多而洁白,叶质柔软,产品多为高级名茶。尤以肥芽制银针,品质特优。
夏茶于芒种前后开采,其芽头瘦小,叶质稍硬而轻飘,毛茶汤浅味淡,有青涩感,品质较差。
秋茶自大暑到处暑,品质介于春夏茶之间。
现白茶产区大多只在春季采制白茶,夏秋改制其他茶类。
白毫银针鲜叶标准要求严格,凡雨露水芽,风伤、虫驻芽,开心、空心芽,病、弱、紫色芽均不宜采用。
白牡丹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低级白牡丹可采一芽二三叶。鲜叶嫩芽及第一、二叶均密披白色茸毛,芽叶连枝,完整无损,肥壮幼嫩。
鲜叶采摘要求老嫩严格分开,防止碰伤、受压或日晒,保持新鲜匀整。
2、白茶初制技术
白茶的初制比较简单,鲜叶加工分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加工技术根据天气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晴天,日照强、空气温度较高(20—30℃),相对湿度低(75%)的情况下,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干燥制法。
在阴雨、闷势、雷阵雨,尤其是低温高湿的情况下,采用加温萎凋、焙烘干燥法。
(1)室内自然萎凋、干燥制法
鲜叶进厂后,立即摊放在水筛上(水筛为竹制,直径100cm,边高2.5cm,筛孔0.5—0.6cm,孔与孔间隔1cm)。每筛摊叶量:春茶为0.8斤左右,夏秋茶为1斤左右。摊叶后,两手持水筛边缘转动,使叶子均匀散开,俗称开青或开筛。开青动作要迅速、轻快,要求一开即减。均匀反复筛摇,防止茶叶机械损伤。摊叶要均匀,不宜重叠,以免重叠部分叶色变红变黑。
开青后,将水筛静置萎凋架上,让其自然萎凋,不要翻动。萎凋时间约为35—45小时。萎凋至七八成干,叶片不贴筛,芽叶毫色发白,叶色由浅绿转入深绿或灰绿,芽尖与嫩梗显翘尾,叶缘略带垂卷,叶色有波纹状,嗅之无青气时,即可进行并筛。
一般小白茶八成干时,两筛并一筛。大白茶七成干时,两筛并一筛,到八成干时,再二筛并一筛。在筛中堆厚10—15cm左右,中间成凹状,放在萎凋架上继续萎凋阴干约2小时左右。干度达九成半时,就可下筛进行拣剔。
拣剔时动作要轻,防止芽叶折断。拣去黄片、老叶、茶梗、茶籽及其它杂物等。拣剔后,进行烘焙、定色,即可出售。
(2)复式萎凋、自然干燥制法
与室内自然萎凋干燥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就是在萎凋开始阶段采用日光萎凋和室内萎凋交替进行,加速水分蒸发。具体操作:将开青后鲜叶先放置在微弱的(早、晚)阳光下晒3—5分钟左右。待手触水筛的边框有温感时,就立即移入室内,使其散热降温。然后又放在日光下晒3—5分钟,就这样重复2—4次。总的日晒时间10—20分钟(视日光强弱灵活掌握),待叶片略失光泽,稍呈软萎状态时,转入室内进行自然萎凋。
据试验,复式萎凋制法比较合理,可以提高茶汤的醇度,对白茶品质起着良好的作用。但手续烦琐,稍不小心,成茶的色泽多花红,品质下降。在春茶前期,阳光较弱时采用,品质尚好。但夏茶气温高,日照强,则不宜采用。
白毫银针的制法是将茶芽摊放在水筛上让阳光曝晒至八九成干,再用文火烘至干即可。若阴雨天可采用先摊晾,后烘焙的方法。
(3)加温萎凋,烘焙干燥法
A、加温萎凋
连续阴雨天可采用管道加温或萎凋槽加温萎凋。萎凋槽萎凋方法与红花相同。但温度低些(30℃),摊叶厚度薄些。采用管道加温萎凋,室内温度控制在28—30℃,相对湿度65—70%,萎凋室不宜密闭。加温萎凋总的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以34—38小时好。
加温萎凋和自然萎凋可以交替进行。如先加温萎凋8小时,自然萎凋6小时,再加温萎凋8小时,自然萎凋6小时,最后加温萎凋8小时,全程历时36小时。其中加温萎凋24小时,自然萎凋12小时。也可以采用连续加温或先加温萎凋24小时后自然萎凋12小时。但如果程序相反,先自然萎凋12小时,后加温萎凋24小时,品质就会显著下降,色泽光杂红张多,味涩。
B、烘焙干燥
白茶的烘焙,以天气及萎凋程序灵活掌握。晴天一般不进行烘焙。阴雨天进行纯自然萎凋有困难时,可先进行室内自然萎凋   ,萎凋至叶片不贴筛,叶色变暗,毫心尖端向上翘起,约六到八成干时,下筛烘焙。
烘焙方法有干燥机烘焙和烘笼烘焙两种:
干燥机烘焙:
萎凋程度达七八成干时,分两次烘焙。初烘采用快盘,温度100—110℃,历时10分钟左右。复烘采用慢盘,温度80—90℃,历时约20分钟,摊叶厚度4cm,烘至 干。
烘笼烘焙:
萎凋程度八成干的,一次烘干。每烘笼摊叶2.0—2.5斤,温度90℃左右,烘时20分钟左右。萎凋程度六七成干的,分两次焙干。每一烘笼摊放萎凋叶1.5—2斤。初焙温度100℃左右,焙10—15分钟,复焙温度80℃,焙10—10分钟。中间摊晾0.5—1.0小时。在烘焙中可翻拌三四次。翻拌动作要轻,以免外形卷曲和芽叶断碎。要求烘至七成半干以上干度。

第二节 白茶初制理论

(一)白茶品质的形成
白茶特有的外观色泽,叶态及香味,主要是在萎凋过程中形成的。白茶由于长时间的萎凋引起叶内复杂的理化变化,从而形成茶叶满披白毫,色泽银白光润,具有清鲜毫香和清甜滋味。
1、叶色的形成
白茶干色的形成,是由叶子中色素及多酚类化合物作用的结果。
(1)在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易被破坏,而叶黄素性质较稳定,使叶子的绿、黄色泽在分比例发生变化。
(2)同时在长时间的萎凋过程中,由于叶内水分的散失,细胞液浓度的改变,细胞透性的加强,使多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接触产生酶促氧化缩合。但因叶子未经揉捻,这种酶促氧化是很缓慢和有限的,而且在叶绿素还未完全破坏之前,叶子含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含水量13%),酶的活性下降,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作用受到抑制。
就在这样绿、黄、红三种色素的复杂变化和影响下,形成白茶特有的灰绿色泽。
如果在萎凋过程中,温度、湿度过高,时间过长,堆积过厚,机械损伤等都会使叶绿素大量破坏,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成暗红色物质大量增加,使白茶呈暗褐色(铁板色)。
2、叶态的形成
白茶在萎凋过程中,叶背失水比叶表细胞快,引起叶背和叶表张力的不平衡,使叶缘由叶表向叶背垂卷。萎凋后期的并筛是促进叶缘垂卷的重要措施,可以防止贴筛所造成的平板叶态。
3、白茶香味的形成
(1)在白茶制造过程中,萎凋前期,鲜叶水分蒸发,使叶细胞组织内含物浓度加大,酶的活性增强,有机物质趋向于水解,淀粉和蛋白质水解为单糖、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酶性氧化缩合,为白茶香味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成分。
(2)萎凋后期,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酶促氧化逐渐为非酶促氧化所代替,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与氨基酸,氨基酸与糖的互相作用形成芳香物质。
某些带有青草气的醇、醛和儿茶素发生异构作用,因而在萎凋结束时,苦涩味和青气有些消失。
在并筛和摊放的过程中,叶堆的温湿度促进了细胞内含物化学变化,对芳香物质的形成,苦涩味和青气的消失,都起很大的作用。
(3)白茶制造中最后的烘焙过程,除了排除多余水分外,还起抑制酶的氧化作用,使具有青气和苦涩味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有明显青气的顺型ρ.ν—已烯醇发生异构作用,形成具有香气的反型β.ν—乙烯醇,氨基酸在热力的作用下起氧化脱氨的形成芳香醛。
总之,白茶在制造过程中,茶叶逐渐失水萎缩,干燥,芽变成银针状,叶变成垂卷形,嫩芽白毫银光,叶片色泽由鲜绿转变为正面灰绿(或翠绿),叶背面白色,青气消失,毫 清露,汤色杏黄,滋味鲜醇。这就是白茶制造中,由于理化变化而形成的品质特征。
(二)白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白茶的制造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在晴朗的气候条件下,萎凋和干燥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在含水率减少到18—25%左右,进行一次并筛。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萎凋到一定的失水程度,就进行烘焙干燥。
白茶萎凋过程中失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萎凋开始后24小时内,失水较快;24小时后,失水速度逐渐减慢。
在萎凋过程中,鲜叶失水的速度、均匀度和萎凋叶失水程度,均受到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的影响,这对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温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小,叶内水分散发快;
温度低,空气相对湿度大,则叶内水分散发慢。
水分散发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萎凋时间的长短。因此,对温、湿度必须掌握和控制好,一般室温要求在20—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历时50—60小时为宜。
群众有制白茶“天热变红、天冷变黑”的说法,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试验证明:失水速度太快,全程总历时太短,理化变化不足,成茶色泽枯黄或燥绿,香青味涩;失水速度太慢,全程总历时太长,理化变化过度,成茶色泽暗黑,香味不良。如遇低温高湿(阴雨)的气候条件,萎凋叶含水率下降到30—35%以下,失水速度非常缓慢时,即应结束萎凋进行烘焙。
此外,遇到先晴后雨,先雨后晴,闷热或雷雨等气候突变情况时,就更不能过分强调萎凋叶失水程度,必须及时上烘,防止泛红劣变。
复习题:
1.    花色品种与嫩度的关系   2. 萎凋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八章       红茶初制


本章重点:红茶的花色品种, 鲜叶要求,红茶加工工艺流程,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   三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8-1 概 述
红茶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全国红茶生产占茶叶总产量的1/4;出口量约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半数以上。我国红茶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三种。
  红茶是全发酵的茶类。鲜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制出的茶叶,水色和叶底均为红色,故称为红茶。
  我国目前以生产工夫红茶为主,小种红茶数量较少,切细红茶的产销量随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几种主要红茶及品质特征:
“祁红”:品质优异,制工精细,驰名中外。“祁门香”。
“湘红”:产区广阔 ,产量占全国主要地位。
“闽红”:品种不同品质互异,有“坦详”,“白琳”,“   和”工夫之分。
“宁红”(江西)
湖北的“宜红”,台湾的“台红”均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滇红”:外形肥硕显毫,香味浓郁。享有极高盛誉。
另外粤、桂、浙、苏、川、贵州等地均有红茶生产。
鲜叶要求:
  鲜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制成红茶的品质。虽然红茶有小种、工夫、切细之分,但对鲜叶质量有着共同要求。
  除小种红茶对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外,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叶为标准 。开始生产切细红茶时,(袋泡茶)只需要低级鲜叶,但事实证明,要制成高档切细红茶,仍要1芽2-3叶嫩度的鲜叶,而工夫红茶也只有嫩度高的鲜叶,才能制成形质优美的产品。
鲜叶的新鲜度直接影响红茶的香气、滋味、尤其是切细红茶内质要香味鲜,浓度、必须用新鲜的鲜叶。
1.鲜叶的色度,以黄绿色为好,紫色叶虽能制红茶,但滋味稍差、品质较差。
2.鲜叶的品种,与红茶品质密切有关。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肥厚,多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制成红茶品质特别优良。福建政和、福鼎大白茶、祁门储叶种等都是适制红茶的好品种。
3.采摘季节也有关,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由于夏茶多酚化合物含量较高,适制红茶。因此,有的地方在夏季制红茶,春季制绿茶,充分发挥鲜叶的适制性。










§8-2 红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红茶初制与绿茶不同,绿茶鲜叶加工一开始用高温破坏酶的强性,红茶则与其相反,在加工过程中,创造条件增强酶的强性,促进多酚化合物的氧化缩合。
在阐述红茶对鲜叶加工技术关键时,必须以红茶品质形成的物质变化为依据,才能达到指导生产,科学采用制茶工具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一)萎凋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萎凋是制红、青、白茶的第一道工序。有些绿茶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现柔现制,
先厚堆放而后杀青,虽有些水分散失,而象萎凋作用,但不属于萎凋工序。程序是白茶最重,其次是青茶。
鲜叶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薄摊,开始一段时间,以水分蒸发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鲜叶水分散失到相当适度后,自体分解作用逐渐加强。水分的伤失和内质的变化,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萎凋过程,一方面是萎凋的物理变化;一方面是萎凋的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理变化既能促进化学变化,浓度大,促进作用增强。又能抑制化学变化,失水,抑制酶的水解作用,甚至影响化学变化的产物。由此而出现制茶品质的差异性。反之,化学变化亦能影响物理变化的进展。两者之间的变化发展和影响,是依湿、温度为主的客观条件不同而差异很大。要掌握萎凋适度符合制茶品质的要求,就要采取人工的技术措施。
萎凋工序,是以低温条件下大量失水为特点。随着水分散失,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酶的活性增强,从而使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红茶的色香味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实践证明,掌握水分变化的规律,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是萎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加工工艺中以萎凋叶含水量作为萎凋适度指标。
影响萎凋失水的外在因素很多,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叶层的厚薄等。其中以温度为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0℃以下随着时温的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促进叶内水分蒸发。因此在生产中,采用日光、室内加温、萎凋机等萎凋,都是用加温的方式来加速水分的蒸发和增强酶的活化性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0℃~40℃),不加温比加温好,低温比高温好。在生产实践中,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加温萎凋,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萎凋质量;但温度以35℃以下为宜,不超过38℃。否则,鲜叶失水太快,理化变化激烈进行,以至造成细嫩芽叶的萎凋不匀,过早红变等现象。
萎凋过程中,温度调节可以用摊叶厚薄,通风条件来进行,但调节要有一定的幅度,不可太大。在调节温度时必须掌握先高后低,风量先大后小的原则。防止萎凋后期温度太高,影响品质。
在生产中掌握萎凋程度,必须根据鲜叶老嫩红茶种类,及机型的不同条件。嫩叶水分及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适当地进行老萎,使酶的活性增强,有利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相反,老叶一方面含水量少,叶质较硬,失水过多揉捻更为困难。另一方面,老叶虽然多酚 类化合物较少,但其中自动氧化部分的茶黄素含量比嫩叶多,所以老叶轻萎凋有利于形质的形成。
各种红茶要求因其品质要求不同,使用的机型的不同,萎凋的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完整,内质茶汤滋味醇和,所以萎凋适度必须适中,(含水量58~64%)。萎凋程度偏轻,萎凋叶含水量在65%以上,揉捻时条索断碎,不完整,茶汤滋味青涩欠醇,若萎凋叶含水量低于50%,条索不紧,茶末多。但对切细红茶来说,要求碎茶多,外形呈粉状,茶汤色深味浓,具有收敛性。若揉捻机使用揉切机(VTC),萎凋强度略轻。若用机械揉切机,揉捻则萎凋强度宜重些(5%左右),否则揉切时茶叶易流味。
(二)揉捻(切)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1、    揉捻是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红茶揉捻形成的条索经过发酵后进行烘干,加以紧缩固定。由于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色深味浓,加上消费者习惯进行一次冲泡。因此红茶揉捻要求充分;工夫红茶的细胞破坏率高达70~80%,切细红茶的细胞破坏要求更高。
2、    红茶品质要求不仅要有更高的细胞破坏率;而且更有高度的细胞破坏速率。因为单位时间内细胞破坏率低,细胞破坏时间先后的差距较大,发酵的起点很不一致,总的发酵时间延长,结果使可溶性物质损失较多,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增加,于红茶品质不利。
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传统制法的揉捻(切),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细胞破坏率较低,而机械揉切机经30~40种揉切就可以达到切细红茶细胞破坏率的指标。因操作时间短,发酵起点较为一致,因此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切匀。茶黄素,水溶物含量较多,分离出来的切细红茶香味浓度好,富有收敛性,叶底红亮。
3.红茶揉捻掌握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
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红茶揉捻加压比绿茶重,时间长(95分钟)揉捻要求较充分。
4.筛分复揉是红茶揉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筛分不仅可以使揉捻程度基本上达到一致,松紧粗细。大小不一的叶子分清,而且有解困散热的作用。复揉是筛面上头子茶再进行揉捻,这对保留细嫩茶叶的锋苗和提高粗大叶子的成条率是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揉捻在应采用多次短时,筛分复揉,这不仅对外形有利,而且对提高内质重要的作用。
三 .发酵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特征工序,是以绿叶红变为主要特征的生化变化过程,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和其它成分的深刻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大。因此创造有利于发酵正常进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温度
酶活化最适宜的温度是40~50℃。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多酚类化合物迅速的大量的氧化缩合,生成茶红素,有的生成黑色素,部分为蛋白质所沉淀。结果使茶汤滋味淡薄,水色浅,叶底红暗。相反,好温度在20℃以下,酶活性很弱,氧化反应速度缓慢,发酵难以进行。因此,要使发酵顺利地进行,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室温应控制在20~30℃范围之内。过高过低必须用人工加以调节。
湿度
  发酵叶保持一定的含水量,有利于发酵叶的正常进行,要求发酵室的相对湿度在95%以上。否则,空气干燥,湿度太低,发酵叶水分蒸发快,往往造成理化变化失调,而出现乌条,花青等发酵不均匀的现象。在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湿度相对低时,可采用室内地面墙上喷水或喷雾。若没有专用发酵室,可在发酵盒上复盖湿布,并洒水。
  空气
  酶促和非酶促作用,只有在空气流动供氧充足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发酵环境必须保持空气流动,清洁新鲜,供氧充足,适当地调节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发酵叶的摊放厚度,直接关系到供氧的多少。一般老叶松疏透气性较好,适当摊厚,嫩叶摊薄,即能使发酵正常,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影响红茶发酵的温度、湿度,空气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般情况是气温高,湿度低;湿度高,温度就低。因此,在生产上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发酵程度
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云南切细红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与红茶品质的关系认为:毛茶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包括氧化和未氧化的)的保留量,在60~65%时品质较好,滋味浓厚鲜爽,收敛性强,汤色浅;保留量在70%以上有青涩味,苦涩味重。保留量在55~58%味醇汤红,类似工夫红茶的品格;保留量50~53%味淡清纯,色泽发暗;发酵过度,保留量在50%以下味酸。因此,掌握好发酵程度。
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保留量是掌握发酵程度的生化指标,一般在较好条件下,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只损失1/5,而保留量约保留80%.但这个指标高低与制茶条件,技术水平有关。生产中必须结合发酵叶的香气,色泽的变化综合判断发酵适度。
按香气 由强烈青草气---青香—兰花香—桂花香—果香— 低香—香低(几手嗅不到香气)
按色泽:青绿色—青黄色—黄色—黄红色—红色—暗红色变化分为六级叶象:
一级叶象:青绿色,有强烈青草气       二级叶象:青黄色,青草气
三级叶象:黄色青香               四级叶象黄红色,花香或果香
五级叶象:红色,低香             六级叶象:暗红色,香低
  针对切细红茶或小种红茶以四级叶象为佳,其它红茶品种,可参考执行。
鲜爽度品质高常在二、三级叶象
强度品质高常在三、四级叶象
浓度品质高常在四、五级叶象
发酵过程
叶象和色泽变化主要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不因所造成的。在发酵开始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产物—茶黄素含量较多。经过一定时间,叶温达到最高峰,茶黄素含量最高,以后茶黄素进一步缩合成茶红素,叶温开始不降。茶黄素含量逐渐减少。这个变化规律告诉我们,当发酵叶温达到高峰时,应迅速利用高温制止酶的活性。但在生产中因为发酵结束到烘干破坏酶的活性,需要一段时间,具体掌握时还要偏嫩些,可在高峰到来前结束发酵。如果在夏秋季节,需要一定时间,具体掌握时还要偏嫩些,时间可大大缩短。有的甚至在揉捻结束时,发酵已基本完成,这时可以直接进行烘干,不必经过发酵工序。
(揉捻过程中存在着发酵)
四 烘干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烘干是红茶初制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固定和发展红茶品质的过程。
发酵结束后,首先要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发酵,固定发酵过程中形成的色香味。并在干热作用下,加以发展。
其次蒸发水分和发展香气。
因此,技术上采取“高温烘干 ,先高后低”的原则和多次干燥,在二次干燥中间进行适当的摊晾。高温烘干是在高温条件下,以最快速度达到破坏酶的活性。但温度不可过高,否则芳香物质挥发散失,咖啡碱升化,以及产生外干内湿的现象。
高温破坏酶的活性,蒸发大量水分之后,就不能持续高温;在第二次干燥过程中,逐渐降低。并且在二次烘干之间,要进行适当的摊晾,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以利均匀干燥。
切细红茶是细颗粒,叶内水分易蒸发,因此,可一次烘干。




§8-3   红茶品质形成
一、鲜叶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一)水分变化
鲜叶含水量75%左右,初制红毛茶含水量6%左右,可是红茶鲜叶初制过程是一个逐步的大量失水的过程。在鲜叶加工过程中,萎凋工序失水速度缓慢,失水量约点总失水量的50%左右,揉捻(切)发酵工序水分变化不大;干燥工序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失水量较多,约占总失水量的40%左右。从失水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萎凋和干燥工序。而揉捻(切)﹑发酵工序则要防止水分散失,经免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
1.萎凋工序失水
萎凋过程中,叶子失水的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呈现相对的快—慢—快的波状失水的现象,而失水绝对量是先多后少。 以18小时萎凋失水35%,则前6小时失水约75%;占总失水量5/7。后12小时失水占2/7 。萎凋过程中水分变化这一特点是由于鲜叶内水分存在状态所决定的。(自由与结合态)
影响萎凋叶水分蒸发的因素有两方面:第一是制茶原料,第二是制茶条件。
A .叶子内含水分通过两个途径蒸发。一是叶背面的气孔,另一是叶表角质层。叶子老嫩不同,表皮角质厚度程度不同。老叶角层厚而坚柔,水分难于蒸发的。因此嫩叶水分多有半数是通过发育不的角质层蒸发的。因此嫩叶蒸发的速度比老叶快。若老叶嫩叶混杂萎凋则造成失水不匀,影响萎凋质量。
B 萎凋过程中影响水分蒸发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其中的温度影响最大。萎凋温度越高,失水越快。决水过快,不仅造成叶子多部位失水不均匀,而且理化变化不协调,化学变化不足,影响发酵正常进行。因此在萎凋工序,要严格控制气温,防止叶温过高,掌握好萎凋叶失水程度,失水匀度,失水速度,以控制和调节叶内物质转化的深度和广度,对提高制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萎凋促进酶的 化,为红茶品质打下基础萎凋过程由于叶子缓慢失水,细胞液浓缩,原生质胶体也逐渐浓缩,有机酸含量增加,从而使液 膜,原生质膜的可透性提高,细胞内含物的渗透作用增大。酶进一步活化,叶内生化变化加剧,为形成红茶红叶红汤下基础。由可此是,萎凋过程叶子失水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现象,而是与一系列生化变化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生产上经萎凋叶的含水量或减重率来作为萎凋知度的指标。
1、    揉捻(切)发酵工序对水分的要求
萎凋适度,叶子细胞失水   压减弱,叶质由脆变软,为揉捻(切)准备了物理条件,同时为发酵生化反应例造了最适宜的条件。因此作为揉捻(切),发酵工序不要求失水,在高温季节里揉捻室内要洒水,发酵主要喷雾洒水,否则失水多,揉捻条索不紧,碎茶多,发酵困难。
2、    干燥阶段水分的要求
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   的品质已基本形成,必须立即破坏酶的活性,固定已形成的有效万分和条形,为此采用一定温度条件,使叶内水分汽化蒸发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干燥工序由于叶内表层水和里层水蒸发速度不同,首先是表层水迅速蒸发,然后,里层水不断运送至叶表层蒸发。因此干燥必须分毛火,足火二步进行。中间还需经过摊晾,才能使叶内绝大部分水蒸发散失,达到毛茶含水量4~6%的要求。
毛火阶段在较高温度下,使叶表层水迅速而大量蒸发,达到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这阶段失水速度最快,失水量多,占干燥总失水量的六分之五。
足火叶内含水量20%左右,大部分里层水,由叶内层转送到叶表层蒸发,速度较缓慢。如高温足火造成叶表面硬化,叶内层水分蒸发不出来,便 产持外干 内湿现象。因此足火必须采取低浊慢烘,便叶内里层水缓慢均匀地蒸发,发展红茶香味的目的。
二 ) . 酶的活化
芽叶经采摘离体后,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叶内含物浓缩,酶的浓度相奕增大,叶汁向酸性方面增大,改变了酶的存在状态,从结合状态变为溶解状态,酶的活性增强。推测是正常萎凋叶径15~18小时后,其多酚氧化酶的活習,可达鲜叶的2~4倍,其它酶的活習也不同程度增强。随着萎凋叶温的升高,时间越长,酶的活性增加愈快。
1、    萎凋工序酶的活性变化
萎凋时由于正常的代谢被打破,各类酶系的代谢方向强烈的趋向于分解。好淀粉分解为单糖,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等,使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增强情况P82表3~5
2、    揉捻工序酶的活化
在揉捻工序中叶子内部不但继续萎凋过各中已经发生的一第列生物化学变化,而且变化更为剧烈复杂。
  萎凋叶径揉捻之后叶细胞破坏,茶汁流出,叶内含物充分混合并与空气接触,使氧化酶类能获得更多的氧气,氧化速度大大加快。据测定揉捻叶对氧的吸收量为萎凋叶的2倍以上,酶的少百分比性能鲜叶的2~5倍,但不 萎凋轻重,酶的活性均能达到相当近似的水平。
由于叶细胞破坏,多酚 类化合物与原生质混和,使原来存在于原生质中的某些蛋白质(包括某些酶蛋白)发生   性,而许多酶(呼吸酶或其它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或失活。因此,原生质在萎凋中强度已经降低了的呼吸代谢受到抑制,叶子的有氧呼吸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变得更   甚至停止。然后多酚类化合物是多酚氧化酶作用的基质,故多酚氧化酶在多酚类化合物中不容易失活,仍保留相当活性。并且在空气中氧分子的参与下,使原来的酚与醌氧化还原的相对平衡打破,多酚类化合物强烈趋向于氧化缩   。因此揉捻中酶習氧化便成为生化变化的主流。
3、    发酵中酶活化
红茶发酵工序,在生化变化的实质上与揉捻工序是一个整体,是继续完成揉捻叶内的生化变化,但是随着叶温的升高氧化速度加快,氧化产物增多,与酶蛋白形成复合物,使多酚氧化酶含量减少,而使酶性氧化减退。因此,在发酵和揉捻工序中注意叶温的变化,若室温过高,应估取降温措施。
三 ) 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1、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 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是红茶密闭制的特点,是形成红茶色香味的主要生化变化。从萎凋开始多酚 类氧化酶活習增强,可深習多酚类化合物含 量逐渐减少。
日光萎凋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减少较多,可能是温度较高及操作时叶子机械损伤较严重。萎凋槽减累程度稍轻。
  萎凋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变化
萎凋工序,多酚类化全物的氧化,缩合是红茶初制过程中物质轻化的一种趋向,适度氧化,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必须指出,正常的萎凋过程多酚类化合物少量变化,不是萎凋叶中的物质变化的主流。但因个因掌握不当,萎凋温度过高,使多酚氧化酶的酶的促氧化,过于剧烈,结果多酚类化合物偋化产物则多是不容性二缩合物,使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大量减江和,这对红茶品质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发酵
红茶的民酵是在以多酚氧化酶为主体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多酚 类化合物产生一系列的氧化作用,生成多种氧化产物。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还原的推动下进行比较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红茶为色香味品质。
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 类化合物的氧化,包括酶習氧化和非酶性氧化两种,化学物质的氧化,如果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称为酶促氧化,如果物质的偋化在常温下,不靠酶的作用而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非酶性氧化或自动氧化。
例如:绿茶茶汤放置时间较长后,水色由绿变黄,以至变红属于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结果。再有茶叶贮藏过程中,滋味变淡、汤色变暗等,也是由于自动氧化所形成的。
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在酶促作用下,生成邻醌和联苯醌酚。这类化合物的氧化能力极强,在一定外界条件下,便不需要酶促作用,而氧化其它的物质。但是自动氧化,在红茶发酵作用中是很次要的,它消耗氧的量,不超过氧的总消耗量的10%左右。因此,红茶发酵的主要生化变化是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
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对儿茶素的采和力比其它多酚类化合物要大。所以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是以儿茶素的氧化为主。而在儿茶素的组成中,(一表及食子儿茶素(L-EGC)和L、EGCG因为它们的氧化还原势比其它儿茶素低,同时它们的含量也较多,约上儿茶素总量的60%以上,因此最先被大量氧化缩合,其氧化,缩合产物,对红茶色香味关系极大。
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产物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其转化表述如下:
  多酚类化合物--(酶加氧)--邻醌类(最初产物)--联苯酚醌类(中间产物)--
(还原)--双黄烷醇类(元色溶于茶汤)或--氧化(需氧)--茶黄素(橙黄色溶于茶汤)--偶联氧化(需氧)--茶红素类(棕红色,溶于茶汤)--(和蛋白质结合现浣)--不溶性物质(棕红、叶底)
茶黄素(TF)提纯后是结晶状粉末,色泽金黄,水溶性好,滋味辛辣,是有强烈收敛性,茶黄素是构成红茶水色明亮,滋味浓强鲜爽的物质,是形成红茶金圈的因素。在红茶中,茶黄素含量一般吕占于物质的0.7~1.5%,高的达1.7%以上。茶黄素含量的高低是衡量红茶品质优劣的主要成分。
茶红素(TR)
呈棕红色,是红茶红色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显酸性,收敛性弱茶红素在红茶中占于物量的5~25%左右,是构成红茶茶汤浓度的主要成分。
茶红素在发酵过程中,转化有三方面:大部分分量可溶状态,溶解于茶汤。
                    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棕红色物质溶化于叶底,是构成红色叶底的物质。
                    部分进一步氧化而转化为未知结构的暗黑色—茶汤表。
黑色素溶于茶汤或与蛋白质结合况淀于叶底。均使水色,叶底变暗。
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 类化合物酶促氧化结果,使儿茶素和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非水溶性各酚类化合物含量 不断增加。
二. 红茶品质的形成
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特点,由于发酵使鲜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红茶的发酵起绿叶红变,实质上是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不同于一般的酿酒,能酱的发酵的性质加以区别。
绿叶红变及色泽的形成:
1、    鲜叶在正常生长时,活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发生儿茶素+氧----多酚酶---邻醌+水(呼吸色素)
同时邻醌又从氧化基质(葡萄糖)   取氧还原为多酚类化合物
邻醌+葡萄糖—儿茶素+二氧化碳
由于这一区反过程是平调而协调的,所以生成的醌类物质没有聚积的可能,茶树上绿色叶子就不会变红。
制造进程中:
萎凋促进酶活性增强
量化基质葡萄糖不断消耗
失去平衡多酚类氧化趋于不可逆反应,产物聚积。红茶即将开始。
揉捻破坏组织酶与酚接触--(氧)--红变达到高   酚类氧化充分有色物质积累,
干燥破坏酶的活性,红变结束
茶红素与茶黄素含量高低及比例直接影响到儿茶水色的深浅,明亮度。
含量丰富,比例适中,水色红艳明亮
老茶黄素比例高,汤偏黄,味青涩,发酵不足
老茶黄素比例高,汤暗浊,味淡,发酵过度。
茶黄素溶于水橙黄色、亮度,“金圈”与其多少决定
茶红素是一种混合物,是红茶内含最多的一类化合物,溶于茶汤棕红色,不影响红茶汤色和叶底深度的主要目标。
1、    叶绿素影响
好未   充分破坏,是产生多条茶青的主要原因
胡萝卜素氧化较多,叶黄素变化小,当叶绿素破坏以后叶色呈黄色,叶黄素造成,二者不溶于水,形成干茶和叶底
花青素发生氧化味青涩味稍减累
花黄素氧化,汤色红艳   不相关
滋味
多酚类化合物:咖啡碱,酶氨基酸
1、    多酚类化合物
滋味浓强的主要成分。
由于酯型儿茶是一类复杂的儿茶素,本具有强烈的苦涩味收敛性强,发生氧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
茶黄素有收敛性,茶红素过多则使醇和,收敛性强
好茶黄素含量在0.7%以上,茶FR9%以上比例10~15左右时,品质较优良。
含量高及比例与合理的制茶技术有一定关系
滋味鲜爽
氨基酸:未氧化的儿茶素、茶黄素,咖啡碱等
氨基酸是鲜味物质多与多酚类协调配合,红茶浓醇鲜爽的滋味特征。
咖啡碱带苦味,与茶红素、茶黄素形成不溶于冷水的混合物,产生冷后浑现象,越红是说明物质越丰富。。
茶黄素+咖啡碱混合物橙黄色
茶红素+咖啡碱混合物棕色带暗
品质优良,黄素含量高,冷后浑现象出现快 状物鲜色悦目, 状的灰暗,茶红/TF比例大,明亮度,鲜爽度大
2、    甜味
糖类物质作用
多醣(溶水酶)单、双糖
原果胶素(果胶酶)水溶果胶
三、    茶香气
鲜叶50种黄色物质、红茶33种。
  胶类高,产生主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色味物质;
低   蒸发损失,醇类氧化成   、酸性物质
总供气显露
邻醌氧化能力较多(氨基酸,生成氨基酸儿茶素红艳汤色及水显香气)
组分复杂、量数 综合形成
香气的变化呈现先低、中高、后低的倾向。发酵发水浓郁的香气时,停止发酵经可得较高的香气。

§8-4 小种红茶初制
小种红茶是福建物有的一种外销茶,是我国红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茶类,各种红茶制法都是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的。
小种红茶的主要产区是福建,江西省武夷山殖场有生产产品有正山小种和人工小各之分。正山小种的产制中心是福建省崇安县的桐栚星村一带,所以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
在小种红茶盛期,福建少的福安坦详,闽侯东北峰政和、屏南,古田、建阳等地仿效正山小种的制法制茶,但产品品质较差,另外将工夫红茶中粗老叶熏烟加工,品质更差,此工种统称为人工小种。
正山小各红茶,香气高,微带松柏香味,茶汤呈深黄色,滋味浓而爽口,活泼且醇,似桂元汤味。
鲜叶肛摘标准一般采开面3~4叶,无毫芽,采摘时间较迟,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采。
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烟干、复火制成红茶。
萎凋
室内加温萎凋和日光萎凋两种,主要产区福建省崇安县星村一带,在4~5月同阴云多雨,因此以室内加温萎凋为主,日光萎凋为辅。
室内加温萎凋(焙青)
焙青有专用的焙青间,焙青间为上、下两层的楼房,上层为楼架设櫊木横档上铺竹席,离櫊木横档下面30cm左右处,高有吊架,架上安置水筛,以摊叶烟烘之用。
萎凋时将鲜叶铺要櫊木横档的青席上,摊叶厚度3cm左右。加温的方法;在楼下地面上每隔1~1.5米,烧一堆枌柏紫,加温时焙青间窗门关闭,保持室内温度在28~30度如果萎凋和烟烘作业同时进行,则要注意提高松紫燃烧发烟浓度,每隔15~30分钟翻拌一次,直到萎凋达到适度为止,大约1.5~2小时 .
焙青间由于烟雾弥漫,影响人体健康,同时操作不方便,现改用萎凋槽,加热炉灶燃烧松紫,用鼓风机将炉内带有烟粒的热空气直接鼓过槽内,进行萎凋。有的利用坑道加温萎凋,即在焙青间室外附牸地势较代外,建一简易炉灶,燃烧松紫,利用自然通风,通过坑道把热空气和烟输送到室内,这样室外一外烧火,室内多苗烟,楼下黄烟烘干,烘干楼上加温萎凋,其优点是调和向单,节省劳力,操作方便,生产安全。但缺点是发烟浓度以及传统的熏烟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日光萎凋
要茶厂附近向场外搭起高2.5米,宽4米的晒青架,架上面用厚竹片编成水平的顶栅,上铺竹席摊叶,摊叶厚度2.5~3厘米,萎凋过程中翻拌1~2次,使萎凋均匀。萎闻过则喜时间长短经日光强弱灵活掌握,日光强20~40分钟即可,日光较弱需1~2小时 .
当鲜叶老嫩不一,日光较强的情况下,很难萎凋均匀,为达到均匀一致的同时,在萎凋的一段间后,将叶子将入室内进行晾青,然后再在室内摊开萎凋一段时间,当鲜叶失去原有色泽,叶脉光透明状态,叶梗萎软则完成萎凋过程。
揉捻及发酵
一般采用揉捻机,揉捻90分钟左右,分二次进行,中间进行解快筛分一次,揉采叶溢出,叶卷成条即可。
将揉捻叶装在箩筐中稍加后紧,盖上用湿水渡过的温布,以保持发酵叶会水量,提高叶温。好气温低时,把箩筐搬到加温萎凋的青楼上提高叶温,促进酶解活化。一般经4~5小时,没有青臭味,发出芬 的滋味,80%以上发酵叶量红褐色即可过红褐。
过红褐入复揉
过红褐是小种红茶制造过程中的特殊外现,是提高小种红茶香味的重要技术措施。它的作用是利用   迅速破坏酶的活性,适时地停止发酵,保留较多的可活性多酚 类化合物至受氧化,使茶场鲜浓而甜醇叶底红亮,发揉累,提高香味。
当锅温高至200度左右时,(锅发红),投入发酵叶2~3斤,迅速翻炒2~3分钟(不超过5分钟)叶子受热变软即可出锅。
叶子出锅后趁热揉8~10分钟,揉出茶汁,条索整洁,即可进行解决、及时烘焙。
过红锅如果温度低,投叶量多,有促进发酵程度工序要偏轻,有80%叶轻色即可出锅。
烟烘和复焙
烟熏干燥是小种红茶制法的特点,是形成   高带松柏烟香和桂元汤色滋味的吕质风味的过程
将复揉叶分别将水筛上,每筛4~5斤,叶层厚5厘米摊好后将水筛放置在吊架上,下烧温     熏烟进行干燥,开始火要小,烟在浓,以提高熏烟质量。熏干过程中不用翻叶摊晾,经8~12小时,茶叶手搅成粉末即F筛。
干燥后用1~4号筛进行分筛,划分出1~4号茶,并簸去黄片茶末,拣去茶梗。老叶片,使外片不整齐美观。
把拣好的各号   ,5别进行大堆复火。楼下烧松紫加热,但火温不宜过高,进行低温慢烘。
烘毛茶叶火味足,香复,含水量不超过8%,即不烘摊晾收藏。
            §8~4   工夫工茶初制
  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茶类,产地较广,分布各主要产茶省。至今我国生产的工夫红茶主要有:安徽邹红,云南省滇红;四川的川红,闽红、宁红(江西)、湘红、宜红(湖北),浙江、越红、贵州的黔红;江苏的苏红,广东的粤红等。其中以安徽邹红。
品质特点:
工夫红茶原料细嫩,制工精细,外形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叶底红艳明亮,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
鲜叶要求:
工夫红茶要求鲜叶细嫩,匀净、新鲜。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进厂后,严格地对明鲜叶分级标准进行检验分级,分别加工付制。
一、萎凋
萎凋是红茶的第一道工序,工夫红茶萎凋着重讲讲目的、方法及程度标准,以抻指导实际生产。
萎凋目的
鲜叶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匀地散失适量的水分,使细胞胀力减小,叶质变软,便于揉卷成条,为揉捻创造物理条件。
伴随水分的散失,叶细胞逐渐浓缩,酶的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变化,为发酵创造化学条件,并使青草气散失。
萎凋方法
目前工夫红茶萎凋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萎凋包括室内自然萎凋,日光萎凋。二是人工加温萎凋,包括萎凋槽,加温萎凋   萎凋(极少)。三是萎凋机萎凋。
其中萎凋槽萎凋结构简单,工效高,萎凋质量尚好,是改变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深受茶区人民的欢迎。
1、    萎凋槽萎凋
萎凋槽由热气发生炉,鼓风机、槽体三部分组成,除鼓风机外,其余均可土法生产,造价低。
萎凋槽利用叶层间隙是有透气性能的特点,由鼓风机将热气发生炉的热空气适入槽体穿过叶层,使槽面上的鲜叶受热,达到叶内水分气化,叶子变软,青气散失的目的。
温度
由鼓风机送入的热空气是影响萎凋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各地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槽体内热空气的温度应掌握在35度。在鲜叶采摘高掌期,为适当 缩短时间,提高萎凋槽的生产能力,保证鲜叶进厂及时付制,温度可适当提高。但超过40度以上,失水速度过快,萎凋时间太短,内含化闛成分不能正常变化进行,影响萎凋质量,同时往往出现红变、焦芽、焦边的萎凋不匀现象。
在夏秋季节,气温高于30度以上,可不必加温,只需要鼓风机鼓风,就能达到工艺要求。
  在萎凋过程中,经常检查温度的变化,调节冷热风门,掌握温度高低。一般在萎凋初期温度可略高,后期降低。下叶前5~10分钟,停止加温,鼓冷风。雨水叶在上叶后,先鼓冷风,除去表面水后再加温,以免产生水闷现象。
  摊叶厚度与茶叶品质有一定关系。摊叶过厚,上下层水分蒸发不匀,香味差。摊叶过薄,叶子易被坎成空洞,及备利用度不高,而且萎凋不匀,影响质量。一般每32斤/ 。厚度20厘米。鲜叶老嫩不同,摊叶厚度出不同1~3级鲜叶,厚度为15~18厘米,每槽(15平方米)摊叶量约400~460个左右。三级以下厚度为20厘米,每槽500斤左右。对肥厚叶子,嫩叶及雨水叶要适当薄摊,以利表面水蒸发。有的萎凋槽前后温差大的,也可以从调节摊叶厚度上使之与温差适应。上叶时不能压,保持鲜叶间疏松状态。
翻拌
为使萎凋均匀和缩短时间,在萎凋过程中,适当进行翻拌。频率1次/1小时,雨水叶在萎凋养期半小时翻拌一次。当表面水基本消失后,每小时翻拌一次。在翻拌时,停止鼓风,以免吹散叶子。翻拌要翻底,翻的透,动作要轻,以免损伤鲜叶。
萎凋时间
萎凋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度,含水量、温度、摊叶厚度、翻拌次数等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正常情况下,在35度,需3~4小时,春茶气温低、湿度大需要5小时左右,雨水叶要55~6.0小时才能完成萎凋。叶子肥厚或较细嫩的鲜叶,适当延长时间。
  总之,萎调时间应根据鲜叶和工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室内自然萎凋
  目前尚未使用萎凋槽的地方,一般采用室内自然萎凋的方法。
室内自然萎凋,是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进行萎凋。萎凋室要求四面通风,在室内装置多层萎凋架和需子。
  萎凋时,把鲜叶薄摊在萎凋需上,竹帘上反叶1~2斤/1席,在室内温度20~22度,相对湿度70%左右,萎凋需18小时左右即可完成。
  室内自然萎凋在正常天气和良好操作下,萎凋质量较好,但由于室内自然萎凋夏天天气的影响很大,如适低温阴雨天,气温低,湿度大,萎凋时间更长,难于控制,不仅影响质量,也影响茶厂均衡生产。同时操作时不方便,需要大批劳力,生产效率低,占用厂房面积大,设备投资多。随着萎凋槽的推广萎凋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它具有调和简单,不用燃料,萎凋快等优点。
  但受天气条件限制很大,在阳光很强的夏秋季节,尤其是中午前后,萎凋叶勿发生焦芽。焦边和叶子泛红等毛病,阴雨天又不能进行。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萎凋时,将鲜叶的均匀地摊放晒均或晒垫上,摊叶量1斤/1平方米,要细心勤翻。
日光萎凋,在春茶季节,气候较温和,萎凋较易掌推,质量较好,一般1~2小时后进行,萎凋1小时左右。在萎凋过程中,一定要勤翻,多检查,保证萎凋质量。
鲜叶在日光萎凋后,叶质柔软,叶面卷皱,为萎凋适度。萎凋适度的叶子应放在阴放在阴晾处摊晾处摊晾后,再进行揉捻。
  萎凋程度
  萎凋程度掌握“嫩叶老萎,老叶嫩萎”的原则。在生产上通常是观察现象来掌握的。
  萎凋适度:
叶面失去光泽,由鲜绿转为暗绿色,叶质柔软,手捏团,松手时叶子不易弹散,嫩茎梗折而不断,无枯芽,焦边、叶子泛红等现象,青草气部分消失,略显清香。
萎凋程度也有以萎凋叶含水量和鲜叶减重率作为指标。鲜叶含水量75%左右,萎调叶适度含水量掌握在58~64%,春茶略低58~61%,夏秋茶略高61~64%。鲜叶减重率在30~40%
萎凋过程中出现问题
萎调不足:主要是萎凋叶内含水量偏高,生物化学变化尚嫌不足。揉捻时芽叶易断碎,芽尖脱落,条索不紧,揉捻时茶汁大量流失,发酵困难,香味青涩,滋味淡薄,毛茶条索松,碎片多。
萎调过度:主要是萎凋叶含水量偏少,生物化学变化过度,造成枯芽、焦边、泛红等现象。揉捻不易成条,发酵困难,香低味淡,汤色红暗,叶底乌暗,干茶多碎片末。
萎凋不匀:同一批萎凋叶萎凋程度不一。萎凋过度,不足叶子占有相当比例,这是采摘老嫩不一致及操作上不善的,捻捻和发酵均发生很大困难,制出毛茶第索松紧不匀,叶底花杂,是萎凋上最忌讳的。
二、 揉捻
揉捻是红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是形成工夫红茶紧结细长的外形、样进内质的重要环节。
1、    揉捻的目的
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叶操卷成条。充分破坏叶细胞组织,茶汁溢出,使叶内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接触,借助空气中氧的作用,促进发酵作用的进行。由于揉出的茶汁凝于叶表,在茶叶冲泡时,可溶性物质溶于茶汤,增进茶汤的浓度。
揉捻技术
目前,采用的揉捻机以中小型揉捻机为主10型、45型、55型国营初制厂则以65型,90型比动揉捻机等大型揉捻机为主。
2、 揉捻时温度和湿度
揉捻室要求室温保持在20~24度,温度85~90%较为理想。在夏秋季节,高温低湿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洒水,喷雾,挂窗帘,搭阴棚等措施,以便降低室温,提高湿度,防止揉捻筛分过程中失水过多,保持捻揉叶有一定含水量。同时揉捻室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揉捻筛分之后,必须用清水洗刷机器和地面,防止缩叶,茶汁等发生酸,馊,霉现象。影响茶叶品质。
3、投叶量
揉捻机投叶量主要决定两个因素:一是揉桶直径大小;二是原料老嫩度。
揉桶直径与投叶量关系
揉桶直径(厘米    40    55    65    90
每桶投叶(斤)    14~16    60~70    110~120    280~300
原料老嫩对投叶量有一定的影响,嫩叶投叶量多些,较粗老叶投叶量少些。
投叶量过多,叶子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扁条多,揉捻时间延长。
投叶量过少,叶子在揉捻时翻转不规则,也易形成扁条,揉捻效果差。
揉捻时间
红茶揉捻要求多次揉捻充分,时间较长。大型双动揉捻机,投叶量多,一般揉90分,中型揉捻机,一般70~90分钟。小型揉捻机,投叶量少,一般揉60~70分钟 .
原料老嫩、萎凋程度等不同,揉捻时间也不同。嫩叶采用轻压短揉,老叶采用重压簪揉的原则。重萎凋的叶子采用适当重压,累萎凋的叶了采用适当轻压揉捻时间相对延长。
4、揉捻次数和加压技术
工夫红茶,根据鲜叶老嫩度不同,揉捻次数和时间 也不同。
特级、一级原料:分三次揉捻,每次揉30分钟
二级以下原料:分两次揉捻,每次45分钟
五级以下原料:一次揉捻不筛分,筛45%加压,后45分钟加减压交替进行,共揉90分钟。
3、    解决筛分
主要的作用,是解散茶团,散热降温,分出老嫩,使之揉捻均匀,叶卷成条,同时调节和控制叶内化学成分的变化。
一方面 工夫红茶在揉捻过程中,由于叶子在桶内受到机械力的作用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产生大量热理,使叶温升高,特别是夏秋气温高,必须及时散热降温,以调节和控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的速度。否则,多酚类化合物缩合过多,茶叶品质降低。
另一方面,嫩度好的原料,揉捻时易造成较紧的团块解决分筛更为重要。
第三,对老嫩混茶叶来说,嫩叶揉捻时间较短些,易揉成较紧的第索,而老叶揉捻难以成条,时间要长些,压力更重些。当嫩叶达到适度,老叶揉捻不足,老顺达到适度,嫩叶揉捻过度,产生断碎。因此,在揉捻过程中,要求分2~3次进行,每次揉后进行解决筛分,分别进行发酵,使之揉捻均匀一致。
揉捻程度
揉捻充分为发酵创造良好条件。揉捻适度条索紧卷,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叶子局部泛红,并发出较浓烈的清香,成条率达95%,细胞破坏率达78~85%
要获得良好揉捻叶,则要求萎凋叶必须均匀适度,萎凋不足或过度都会影响揉捻叶质量。
揉捻不足条索较松,发酵困难,成苛滋味淡薄,茶汤不浓,叶底花青。
揉捻过度茶叶条索断碎,茶汤泽暗,滋味淡薄香气低,叶底红暗。
三、发酵
  发酵是红茶初制的第三道工序。发酵在正常的萎凋,揉捻的基础上,是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关键,是绿叶红变的主要过程。
1、    发酵的目的
增强酶的活化程度,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形成红茶特有的色泽和滋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叶子发酵充分,减少青涩气味,并发生浓郁的香气。
2、    发酵方法
发酵过程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揉捻叶的发酵要具备的条件为:
  设当用的发酵室
  大小要合适,门窗要适当设置,便于通风,避免阳光直通射。最好水泥地面,四周开沟排便于冲洗,室内装置温增湿的设备。
温度湿度
发酵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条件下才能顺得进行。发酵室要求适宜湿度5~28度,相对湿度95%以上,空气新鲜供氧充足。
如温度过高(35度),发酵过快,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成不溶性的产物较多,叶底乌暗,香味低淡。
温度过低,酶促作用很弱,发酵慢,时间长,品质差。特别在春茶季节,气温较低,发酵困难,必须提高发酵室温度。其方法:用火盆生火,炉上放水壶,并经常移动位置,但不宜靠近发酵盆。有条件的茶厂可安装小型气锅,用高温蒸汽提高室内温度。
    摊叶厚度
揉捻叶经解快分筛之后的各筛号茶,分别摊在干净的发酵盒内,依次放在发酵架上进行发酵。
发酵叶摊放厚度:根据叶子老嫩,揉捻程度,气温高低等因子而定,一般嫩叶宜薄,老叶厚。
4.发酵时间:
发酵时间与叶子老嫩,整碎,揉捻程度和季节,发酵室温度,湿度都有密切的关系,发酵时间从揉捻算起,春茶气温较低,需2.5-3.5小时,夏秋季温度较高,发酵时间缩短,在揉捻结束时揉捻叶已经泛红。发酵基本完成,就不需要再经发酵室发酵可直接进行烘干。
三)发酵程度:
从发酵叶的表征变化规律,来判断发酵程度比较困难。必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适时地掌握发酵适度表征,才能能获得优良品质的红茶。
发酵适度,叶色显红色,并发出浓厚的苹果香味。不同原料的色泽也有所不同1-2级发酵叶,对光透视呈黄色,3-4级呈铜色,叶面及基脉,凝于表面的叶液均是红色。
发酵不足:香气不纯,带香气,冲泡后,汤色欠红,泛青色,味青涩,叶底花青。
发酵过度:香气低闷,冲泡后,汤色红暗而浑浊,滋味平淡,叶底红暗多乌条。
四,干燥:
一):干燥方法:
目前普遍使用的毛茶烘干机械,有自动烘干机,手拉百叶烘干机和烘笼烘干。
二类红茶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干称毛火,中间适当摊晾,第二次烘干称足火。
毛火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抑制酶的活性,散失叶内水分。中间适当摊晾,使叶内水分 重新分布,避免外干内湿,但摊放不宜太厚,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对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足火掌握低温慢烤的原则,断续蒸发水分,发展香气。
干燥的时间和温度:
干燥的时间受温度,鲜叶老嫩度,叶层厚度等都有很大关系。温高,时间短。温度低,时间长。因此,烘干必须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灵活掌握烘干技术措施。
二):干燥程度:
毛火适度的叶子,手捏稍有刺手,但叶面软有强性折梗不断,含水量为20-25%左右。足火适度的叶子,条索紧结,手捻成米,色泽乌润,香气浓烈,含水量6%左右。
烘干程度要掌握适当,特别是含水量要符合要求。如果烘干过度,产生火茶,甚至把茶叶烘焦,造成品质下降。烘干不足,含水量较高,香气不高,滋味不醇,在毛茶贮运过程中容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品质。
三)干燥目的:
利用高温破坏霉的活性,停止发酵,固定萎凋,揉捻,特别是发酵所形成的品质。
蒸发水分使干毛茶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以紧缩茶条,防止霉变,便于贮运。
继续发散青臭气,进一步发展茶叶香气。

§8—5: 切 细 红 茶 初 制
切细红茶俗称红碎茶,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品种,占世界红茶产稍总量95%以上。
我国在1953年以来为满足出口需要,生产丁部分扎机制切细红茶,主销中东地区。
1964年,在几个国营茶场开展切细红茶的试制工作,从此我国的切细红茶生产不断发展,质量逐年提高,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茶类。
目前切细红茶的生产都集中在一些国营茶场,主要产区有广东、广西、贵州、江苏,产量以广东为最多。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一些国营茶场也产生部分切细红茶,云南的切细红茶与广东英德的切细红茶获得国际市场一致好评。
切细红茶的初制方法,是在我国工尖红茶的初制技术基础上发展来的,因此,初制到原理与工艺过程和工尖红茶基本相同,但在具体操作技术和掌握上却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切细红茶的揉切过程与工尖红茶的揉捻过程不同,从而形成红细红茶特有的品质。
品质特征:切细红茶根据外形和内质分为叶茶,碎片茶,末茶四大类。叶茶呈条状,碎茶呈颗粒状,片茶呈皱折状,末茶是沙粒状。四大类茶叶规格差异明显,不同叶型茶不能混淆并合。叶色润泽(色泽稍红不枯)茶汤红亮,香味浓,强,鲜。
一.萎凋:
切细红茶的萎凋机具,方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工尖红茶初制基本是相同的。
萎凋程度:对切细红茶品质有很大影响,各地试验证明,萎凋程度以适中偏重为好。
适中在内质上,香气和滋味都有独特的鲜爽度,汤色红亮,但外形紧结不如重萎凋。
重萎凋在外形上具有显著的优点,颗粒多且重实,色泽乌润,但香低味淡,汤色叶底泛暗。
萎凋以叶底红亮为其特点,但外形颗粒少,粒飘,香味带青涩。
适度标准:
切细红茶适度萎凋叶含水量以58-59%为宜。一般大叶种鲜叶含水量较大,要中小叶萎凋稍重些;嫩度高的比嫩度低的宜重些,春茶稍重,转子揉切比传统平切机重些。
具体指标:萎叶含水量 春茶59-61%,夏秋60-62%,老嫩度:一二级57±2%,三级58±2%,转子揉切:52-62%,传统制法先揉成条后切碎的57-64%。
总之,萎凋叶含水量在掌握适中的同时,根据鲜叶品种,芽叶老嫩度,制茶季节,机械性能配套等条件加以凋节。
二揉切:
切细红茶的揉切与工尖红茶的揉捻有较大的差别,它包括揉捻,切碎和解决筛分等方面,揉捻程度上要求更为充分。
在揉切的方法上应掌握先成条,后切碎,才能多取颗粒茶。传统测则是先是用普通揉捻机进行平揉,用转子揉切机的转达子第二节螺旋形转子中间加上一节斜形转达子,③洛托风揉切机中的翼形转子,都是为了便叶子初步成条然后切碎,以达到颗粒,容量大,茶味浓的目的。
揉切的次数上,要掌握“多次数短时间,筛分复揉”这是切细红茶初制的主要一环。
切细红茶要求多出颗粒紧结的碎茶,符合一次冲泡的要求,因此揉捻要充分,但在揉切过程中,由于叶子受到切磨,挤的作用,叶温往往升高很快,叶温上升过高,多酚类化合物变化激烈,可溶性物质就会减少,切细红茶品质受到影响,因此,采用多次揉切,多次解决快分筛散热,降低叶温,防止过度发酵,以获得浓,鲜强的内质和增加粘碎芽的目的。
我国切细红茶揉切方法有传统切法和转子揉切法。
一)传统揉切法:
鲜叶凋稍重,萎凋叶先经着通揉捻机揉捻成条再用揉机进行反复揉切。
以广东英德茶场工艺流程图(揉切)
萎凋叶→揉捻机→解块筛分→揉捻机→解块筛分→揉切机(70型)→解块筛分→揉切机(70型)→解块筛分→揉切机(55型)→发酵→干燥
二):转子揉切法:
使用转子揉切机进行揉切,所制切细红茶比传统制法具有更大优点:切碎率高,颗粒紧洁,叶温低香味鲜浓,外形与内质兼优。
揉切工艺:转子揉切法由于在组配套不同,制法与程序有差别,介绍两种方法。
1.针对春茶前期和末期,鲜叶加工数量较少情况下采用组合。
工程流程需要:大型揉捻机一台,55型揉机两台,705型转子揉切机和解快筛分机各一台。
程序:萎凋叶→大型揉捻机→55型揉捻机→解块散热→转子机705型→解块筛分→发酵。
2.采茶高峰期使用:
709型转子机一台,705型三台,解块筛分三台。
程序:萎凋叶→705型转子机→解块筛分→发酵。
萎凋叶直接上转子揉子揉切机优点是功效高,设备简单,茶叶内质较鲜爽,但茶叶外形颗粒差,片末多。因此多运用在高峰期。
三),揉捻室要求:
揉捻要求低落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以利于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因此,选择早晚切细红茶。在夏秋高温干燥季节里,必须经常洒水或喷雾,以增加湿降温,采取快揉,快切,快分,冷中求快,反好质量关。,
三.发酵:
切细红茶发酵环境条件要求与工尖红茶蒸率相同,技术大同小异。
1.时间:
由于切细红茶揉切得充分,碎茶多,发酵快,发酵叶温往往比室温高5~10℃,发酵时间比工尖红茶短些,应做到薄摊短时。一般厚度5-8cm,不超过10cm。在室温22-25℃的条件下,发酵时间30分钟左右在夏季节气温高,一般揉切后不必过专门发酵室发酵。可直接上烘。
程度:
发酵程度的准确掌握,对获得优良品质的切细红茶是至关重要的。
发酵程度的感官鉴定:
80%以上的叶色主要看嫩梗和主要看嫩梗和主脉呈桔红色,青茶气散失,并发刺鼻的花香或果香。具体掌握上白天观察叶色为主,夜里间以嗅香气为主,结合看叶底。
根据切细红茶品质要求掌握三至四级发酵叶底。
三级叶象:色黄青香,四级黄红色,花红色,花香或果香,三级叶象,发酵尚 ,其品质特征开始形成,尤其香味较为鲜爽,便浓度不足。
四级叶象发酵适度,切细红茶的浓度,鲜,强风格表现全面,特别是香味鲜,强有力并有一定的浓度,茶汤和茶底红亮,干茶色泽和颗粒较好,成茶中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高。
四.干燥:
通过上述三个工序,切细红茶品质业已形成,需要通过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固定品质。
由于切细红茶茶身细碎,发酵进展较快,因此干燥时必须掌握高温,快速,薄摊的技术,操作要快,温度要高,发酵适度的叶子要迅速上烘,以免过度。
烘干温度:100-120℃为宜,不要忽高忽低。叶层厚度根据叶型调节,叶茶类可稍厚,分二次干燥,中间摊晾短不宜长。碎茶类要适当薄摊,才能达到烘匀的目的。远红外干燥:利用远红外线直接从幅射器以光束向外幅射,直接透入茶叶,使叶表面和内部同时升高,蒸发水分而达到干燥的目的。自动化打下基础。
复习题:  
1.    萎凋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    工夫红茶揉捻应注意的问题。
3.    萎凋的目的。
4.    区别工夫红茶与红碎茶发酵技术和程度
5.    工夫红茶揉捻的目的是什么?
6.    红茶干燥应注意的问题。
7.    工夫红茶发酵叶叶象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九章     青茶初制


本章重点: 青茶的品质特点, 青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青茶,习惯上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青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即鲜叶先经萎凋,摇青,促使发酵,后进行杀青,揉捻和烘干。成品茶品质兼有红茶之甜醇与绿茶之清香。
青茶的品质特点:绿叶红镶边。要求汤色金黄,香高味厚,喝后回味甘爽。高级青茶必须有韵味。如武夷岩茶需有岩骨茶香之岩韵。安溪铁观音盾需有香味独特的观音韵。优良品种茶,都具有特殊的香气类型,如肉桂之桂皮香,黄旦之蜜桃香,凤凰单枞具有天然的花香。
我国青茶产区有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以福建生产青茶的历史最悠久,茶色品种最多,品质最好,是青茶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
青茶除内销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外,香港,奥门是主要的侪销市场。近年来贸易逐渐扩大,青茶外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美、日、加、德、英等。
青茶依其制法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及产地不同,可分为闽北青茶,闽南青茶,广东,台湾青茶。
闽北做法掌握:熏蒸轻摇,发酵较闽南茶重,成茶香气幽长,滋味甜醇。
闽南青茶则:或重萎重摇,发酵程度较茶香清高,味浓厚。
广东:与闽南青茶相近。
台湾:生产乌龙,色种;色种发酵强度较轻,可窖花茶。
           
§9—1 青茶初制原理
一.鲜叶与青茶品质特点:
青茶具有自然花香和醇浓滋味,特别是优越的韵味得到古今中外饮用者的好评。其特殊品质的形成,除了优良品种,优异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制造技术外,与它的原料—鲜叶,有密切关系。
青茶要求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在顶芽全部开展而形成统计驻芽时采摘。青茶的原料要比红绿茶原料偏老些,这是形成青茶特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茶要求叶底的黄亮红边,是形成于萎凋和做青阶段,由于萎凋时叶缘失水快,细胞滚浓缩也快,氧化趋势加强,加之摇青时叶片与筛网摩擦,破坏边缘细胞,多酚类化合物与氧化接触被氧化而使叶缘变红。从物理性状来说,如果鲜叶太幼嫩,没有达到一定的硬化程度,萎凋失水过快,摇青时鲜叶较平优于筛面,就不能达到擦破叶缘细胞的目的,而且会使整个叶片产生红变,制成的茶叶的香气不高,不符合品质要求。
鲜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随着茶芽伸青而变化的,咖啡碱多酚类,含N量采摘较迟的比嫩叶少。而芳香物质却显著增加,这样对青茶香气起着极好的影响,就滋味而言,多酚类化合物适当减少,可降低茶涩味。因此,从不同季节采制的茶叶品质以春茶最好,(多酚类较少),秋茶次之,夏茶最差。
二.青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青茶品质 的形成显与制造过程中水的减少所伴随的变化及制造技术的合理掌握密切相关的。
现将各工序的水分 变化和制造技术与品质形成的关系分述如下:
一):萎凋(晒青)
1.水分变化与品质的形成
萎凋是制青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质量好坏会影响下一工序的操作和成茶的质量。青茶萎凋与红茶稍异,水分的丧失比红茶要轻,减重率8-15%,青茶的萎凋过程中,叶和嫩梗伯水分不均匀,叶片失水多,嫩梗失水少。晒青结束时叶子呈萎凋状态。晾青时,由于热量散失,梗脉中的水分向叶片渗透,使叶子恢复苏胀状态,为做青创造条件。鲜叶在阳光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下,使叶温迅速提高,水分蒸发,酸的活性逐渐加强,促进了多酚 炭化合物的转化和对叶绿素的破坏,同时对香气的形成与青气的挥发也起着很好的作用。据分析 ,青松树在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水容性茶素都有有增加,氨基酸和水溶性糖也有所增加。
水浸出物和水溶性几茶素含量的增加能使茶汤滋味浓厚,氨基酸和唐类的增加和控制,萎凋的适宜条件,及适度标准,促使这些物质的转化形成,对青茶品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2.萎凋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萎凋是青茶制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青茶香气和滋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工序中主要掌握如下几个方面:
1),温度:采用日光萎凋时,不能在直射强烈阳光下进行,否则容易烫伤叶片;采用萎凋加温萎凋,温度要控制适当,不能过高,否则对品质不利。
2),不同品种,老嫩度和含水量的鲜叶要分别进行萎调做到看清晒青,灵活掌握。
3)萎凋程度的掌握,宜轻勿重。
但萎凋过程,成茶青条多,味苦涩,品质不好。萎凋过度,鲜叶失过度叶子紧贴筛面,部分幼芽叶泛红起皱,成茶的色香,味汤较差。
4),鲜叶在萎凋和晾青过程中,翻拌动作要轻,以防机械损伤叶面而中断水分渗透的通道。
二),做青:
1.水分变化与品质的形成:
做青过程中,水分蒸发非常缓慢,失水也较少,摇青进随着水分的蒸发,推动梗脉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通过输导组织向叶南渗透,远转,水分从叶面蒸发,而水溶性物质在叶片内积累起来,这是摇青时水分变化的特点。
老茶称摇青过程是:行水,过程。也是以水分的变化控制物质的变化,促进香气滋味的形成如发展过程。掌握和控制好摇青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足青茶控制的一个关键。
2.做青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做青中以水分的变化,控制物质的转达化,促进香气,滋味的形成和发展,是做青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凋节制茶过程水分变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做青的技术关键主要掌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①    青茶摇青必须是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主要是温度的控制。
闽南和广东茶摇青一般都在夜间进行。
闽北茶区摇青即在特设的摇青室内时行。摇青室内要防止阳光直射和保持空气相对的静止,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温度过低,就容易造成做青不 的自然干燥现象,使叶底发暗而不能达到青茶的红边要求,因此,生产实际中若温度低于20℃时就要采取加温措施,湿度低于80%时就要洒水增湿。
若温湿度过高,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太快而水分无法去尽,芳香物质不能随水分扩散而挥发,青臭所尚留,碳水化合物亦不能转达化到理想的程度,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够 ,总之各种化学成分不能协调的变化,同时亦无法控制,给成茶品带来叶增多,叶底暗绿,香气不高而带有青味,汤色红而浊,滋味若涩等不良影响。
2),摇青时动作要轻,防止叶脉折断,阻止水分及干物质的运输,而使折断处多酚化
物先期氧化形成不规则的红变而影响品质。
3),摇青次数,转速和程度要根据季节气候不同灵活掌握。
一般原料嫩的少摇,原料老的多摇。
含水量高的水仙品种多摇,含水量低的乌龙品种少摇。
摇青不足,汤味涩口,苦而不甘。
摇青过度,香气低沉,叶低死红不活,外形色枯。
三)杀青:
杀青的目的促使叶子在摇青过程中所引起的变化,不再因酶的作用而继续进行。
青茶杀青过程中失水量比绿茶杀青失水量要少得多,只有15-22%左右。
因青茶原料偏老,纤维素含量较多,叶质较硬,韧性较强,给制茶带来困难,因此,青菜的杀青方法与结茶也有所不同,采取高温,快速,多闷,少扬的方法来达到杀青的目的,青茶在杀青的过程中,在水热的作用下,内含物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如叶绿素的进一步破坏,叶子的青叶醛,青叶醇及正已醇等低沸点杀青臭气大量挥发,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逐渐显现等。
杀青程度的叶子具有悦鼻类似成熟水果的香味,这种香气的形成,必须要有做青的过程中正形成的香气为基础,同时也必须要有高温杀青的条件。如果杀青温度低,杀青不足,叶内水分不易蒸发,青气不能得到发挥,制成的茶叶外形不乌润,内质:汤暗浊,味苦涩,青气重,香气不高。
但火温过高也不利,如温度过高会产生焦味。
锅温掌握:以青叶入锅,发出连续不断的啪啪响声,为标准,一般在300-350℃之间。温度过高,过低对品质不利的影响见青4-13,P111.
四.揉捻:
揉捻是形成青茶外形卷曲折皱的重要工序,由于原料比红绿茶温老,揉捻叶含水量较少,因此,必须采取热揉,少量重压,短时,快速的方法进行。否则,杀青叶冷却反变硬发脆,揉不成条,投叶多,时间长当产生水闷气。
五:烘焙(干燥):
叶子经过料揉后,茶汁外溢,物质转化还在继续。通过干燥散失水分,发展香气,并将各种水溶性物质,相对稳定下来,以形成青茶特有的香气,滋味和易于贮藏,不再产生新的变化。
青茶的干燥在热力的作用下,茶叶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发生热裂作用和异构化作用,对增进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有很好的效果。
烘焙作用:蒸发水分,固定品质,紧结条形,发展香气和转化其它成分,提高青茶品质有良好作用。如岩茶毛火时,采用高温快速烘焙法,使茶叶通过高温转化成一种焦脆香味,足火后的茶叶还要进行文火慢敦的吃火过程,对于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辅助茶香熟化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茶叶起烘后,趁堆放或装箱的热处理,对于茶叶内含物质起一定的催化作用,使多酚类类化合物与氨基酸和糖相互作用,增进滋味,提高成茶品质都是有用的。
总之,青茶制造中的萎凋,做青工序,以水分的变化,促进和控制物质转化,为形成青茶内质制造适当的水分条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以水分的变化配合机械力的作用,为塑造外形创造适当的水分条件。这就是青茶制造过程中水分变化与青茶品质形成的主要关系。其它的条件对杀青品质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香茶制造过程中随水分的蒸发而促进其物质的转化是较复杂的。鲜叶中的主要化成分含量,在制造过程中逐渐减少的。这与其它茶类和物质转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青茶制造中的萎凋,揉青与红茶的萎凋揉,揉捻,发酵相类似,其物质转化都相似。但由于青茶制造的条件和要求与红绿茶有所不同。因此物质转化也有它独特之处,如醚侵出物,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等含量都较红绿茶为多。
依据青茶初制机械化边续化的理伦,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试验认为:萎凋以至晒,减重率8±1%。品质较好尤以香高较为明显。
摇青方法以中摇薄摊加二小时的堆闷发酵品质较好;机械杀青伏于手炒;
干燥以烘干为不再加关功品质为好。

         §9—2闽北青茶初制              

闽北青茶产于崇安、建阳、建欧等县。主要生产武夷岩茶和闽北乌龙。武夷岩荣包括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和一些高级名茶;闽北乌龙包括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
武夷岩茶
是闽北青茶中采制技术最高、品质最优的一种。产于安县西南离城10公里的武夷山区。岩山上岩峰峥嵘,秀拔奇伟,茶树就生长在这样回壑清之间的优美环境之中。由于产地的不同,又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嵘之外。品质以正岩茶最优,其中三坑二涧品质最优,慧苑坑、中柱坑、大坑口,品质涧、梧源涧。半岩茶产于武夷山范围三坑二涧以外和九曲溪一带。洲茶产于平地和沿溪一带。外山茶产于武夷山以外和邻近一带。武夷岩茶依茶树品种不同分为:
武夷水仙——以水仙品种的鳞叶为原料,包括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
武夷奇种——以茶鲜叶为原料,包括岩奇种、洲奇种、外山青茶。
高级名茶——分名岩名枞奇种、普遍名枞奇种(品种茶)。
名岩名枞奇种有:金钥匙、千里香等。
品种茶有:铁观音、梅占、乌龙、奇兰、佛手等。
闽北乌龙:
闽北乌龙和闽北水仙都是以茶树品种而命名的。闽北乌龙的产量占闽北青茶的80—90%。
青茶鲜叶采摘标准:
与一般茶类不同。红、绿茶以幼嫩鲜叶为优,青茶鲜叶的要求则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若原料太嫩、萎凋、做青过程容易形成“死红”成茶香低味苦涩,一般要求采摘形成 的2-3片叶的新梢,当地群众称开面采。
青茶采摘按老嫩程度不同,又将开面采分为三种:
半开面——第一叶反卷未展开的新梢。
小开面——第一叶伸展平坦叶的面积小于第二叶的新梢。
大开面——第一叶面积与第二叶面积相近的新梢。
一般掌握小开面时采摘为好,产量与质量均有保证。大开面则叶片粗老,制成茶叶采索粗松,梗、片多。半开面茶叶幼嫩水分含量高,制成茶叶香气不高,且在加工过程中叶子易发生红变,不合青茶品质要求。青茶每年要2-3季,春茶、立夏前开采,夏茶夏至前后开采,秋茶立秋开采。
露水和雨水鲜叶制成的青茶品质要比晴叶差。茶区老农的经验,鲜叶采摘时间在露水干后开始,采到下午5点。5时以后不采茶。尤其是采摘高档青茶,以下午2-4点最好。青茶不采雨水叶和露水叶。
在鲜叶采摘、运送和保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原料的新鲜和纯净。鲜叶进厂后,按不同品种和含水量,及不同采摘时间,分别摊放,不能混杂,以便分别加工。
青茶的制法是手工操作,工序繁杂。随着制茶机制化生产工艺也相应简化为:萎凋、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五个工序。
一、萎凋
一)萎凋目的
萎凋是青茶制造的第一个工序,其目的是①蒸发一部分水分;②散失青草气;③促进酶的活化和叶内成分的化学,为做青制造良好条件。它对形成青茶的品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萎凋方法
岩茶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目前青茶萎凋工艺是日光萎凋(晒青)为主。但对下午4-5时以后进厂的鲜叶,阴雨天无法晒青的鲜叶,彩和加温萎凋。
1、日光萎凋
将进厂的鲜叶,按不同品种、产地和采摘时间,分别均匀地开青于直茎一米,孔眼-cm2的水筛上。每筛摊鲜叶0.8斤左右,(每平方米摊叶1斤)以叶片不相迭为宜。开青毕,按先后顺序放置晒青架上进行日光萎凋,以防损伤叶子而先期发酵,产生叶干瘪(死青)现象。晒青时间的长短,应以日光强弱和鲜叶含水量多少等灵活掌握,做到看青晒青。鲜叶嫩的、叶片薄的、含水量少的、晒青宜轻;鲜叶肥嫩含水量较高的,常采取两晒、两晾的方法,避免局部晒伤,形成死青。中午,日光过强,不宜进行晒青。雨青和露水青要先摊晾,去掉表面水后,再进行晒青。
2、加温萎凋
包括焙楼和萎凋槽两种。
焙楼萎凋:过去加温萎凋一般在焙房的楼上,利用焙房上升的热空气提高室温。室温掌握在30—35℃之间,相对湿度50—55%,如室温不够,可在焙房门口烧火盆,利用门扇左右开放角度不同,调节室温。摊叶厚度为5—7cm,时间2—3小时。萎凋过程中,翻拌1—2次。
萎凋槽加温萎凋
萎凋槽萎凋既减轻劳动强度,也提高了萎凋质量。应用萎凋槽萎凋时,摊叶厚度,萎凋时间和风温,应按品种和鲜叶含水量等灵活掌握。一般摊叶厚度15—20cm,时间1.0—2.5小时,风温在42℃左右。萎凋程度比采用日光萎凋稍老,但要防止萎凋过度,出现泛红。
三、萎凋适度的标准
岩茶萎凋程度一般比红茶轻。主要看,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较柔软,叶缘稍卷缩,叶子呈萎凋状态,青气减退,清香呈   ,手持新梢基部,顶部第二叶下垂,而梗中水分尚充足,减重率在10—15%之间为适度。
萎凋结束后,随即进行晾青。在晾青过程中,由于茶梗,叶柄,叶脉中的水分向叶面细胞组织渗透,叶片由萎凋状态变为苏胀状态(俗称还阳),并缓慢地蒸发水分,继续萎凋,晾青时间以热散失为主,晾青结束即移入做青间进行做青。
二、做青
(一)做青目的
做青是形成岩茶“三分红、七分绿”和特有香味的关键性工序。做青目的是叶子在筛、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叶缘摩擦而破坏细胞,使茶汁外溢,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形成“绿心红边”。
在做青过程中,水分继续缓慢蒸发,各种物质转化的速度逐渐加快,青气散失,香气形成。
(二)做青方法
做青是在做青室内进行的。做青室一般设在较密闭而有爽的地方。保持室温25—27℃,相对湿度80—85%。若室温低于20℃时,可用火盆在室内四周移动,提高室温,促进发酵。但室温不得超过29℃。
做青过程,是岩茶制造中最细致最复杂的半萎凋半发酵过程,做青时,水分蒸发使叶片回软呈半萎凋状态(俗称退青);摊青时,梗脉中的水分又向叶面渗透,叶子恢复苏胀状态。做青方法有手工摇青和机摇青两种。
1、手工摇青
鲜叶摊晾后,将水筛搬到做青间按顺次放在做青架上。静置一小时,开始摇青。
手工摇青的方法是用两手握水筛边缘,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把,使叶子在筛上作圆周旋转与上下翻动,促使梗脉内的水分向叶片输送,同时擦破部分叶缘细胞。第一次摇青后等青半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做青。这样反复进行4—8次,总历时6—10小时。为使叶缘细胞破坏,摇青时为“住加以做手——用双手将叶子挤拢和放松,使叶边缘互挤而擦破细胞。
摇青次数、转数与每次间隔时间,随品种、气候、晒青程度不同而灵活掌握。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摇做结合、多摇少做,先摇后做;做手先轻后重;转速和转数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等青时间先短后长;摊叶先薄后厚。
含水量多的品种要多摇少做;含水量少的品种少摇多做,在第一、二、三次摇青前要拼筛,四筛拼三筛或五筛拼四筛。每次摇青的青叶等青均需蓬松堆成凹伏茶堆,以便青气充分散失。
2、机摇青
摇青机做青工效高,质量好,适用于大批生产和实现青茶制造连续化生产。
圆筒摇青每筒投叶25斤左右,28—30转/分,每次摇青后,青叶的放在筒内。每次摇的转散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技术参数P100表4-2
(三)适度标准
做青适度的叶子,叶脉透明,叶面黄亮,叶缘朱砂红显现,带有三红七绿的特色。叶缘向背卷,呈现龟背形。兰花香显,叶质柔软(指较嫩的原料)或手握茶叶发出沙沙响时即为适度。做青结束后进行适当堆闷,以利发酵。
三、杀青
(一)杀青的目的
利用高温破坏做青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进一步逸散青气,发展香气;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揉捻。
(二)杀青方法
杀青方法有机械杀青和手工杀青两种,目前以机械杀青为主。
1、机械杀青
机械杀青,适于大批量的生产,只需一次炒、揉。锅温300—350℃。掌握多闷少扬,高温,快速短时,小锅的原则,炒2—3分钟,至适度起锅揉捻。
2、手工杀青
手工杀青分初炒和复炒两次。
初炒,锅温240—260℃,投叶量1.5左右。青叶下锅,先闷炒,待叶温上升,即扬炒。采取多闷少扬,炒匀炒透的原则。翻炒的快慢,视叶子受热程度灵活掌握,做到看青炒青。含水量较少,叶片较薄的奇种以闷炒为宜,火温宜低,时间宜短些。叶子肥大含水量较高的水仙应采取高温闷扬结合的方法,时间宜长些。
一般趁热揉捻,揉后进行第二次杀青,又叫复炒。复炒锅温200—240℃。将初揉叶撒在锅内闷炒十几秒钟,炒到烫手时起锅,进行复揉。
(三)杀青的适度标准
杀青到叶子变软,富有粘性,叶色转暗,发生清香,无青臭气,失水约15—22%时,即为适度。
四、揉捻
(一)揉捻目的
进一步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以形成岩茶的壮结外形和增进岩茶的滋味。
(二)揉捻方法和适度标准
1、手工揉捻
闽北青茶习惯采取二炒二揉,炒揉交替进行的方法。第一次揉捻叫初揉,第二称复揉。初揉,就是把初炒后的叶子放在编有十字形棱骨的竹盘上,趁热用力揉二十几下,解块抖散;再揉二十几下,时间约2—3分钟,揉至叶汁流出,卷转成条,即可解块,进行第二次炒揉。
2、机械揉捻
用炒茶机和揉捻机炒揉时,使用小型揉捻机,投叶量10—12斤,转速60—65转/分,掌握热揉,重压、短时,快揉的原则。揉捻时间:嫩叶4—8分钟,老叶20分钟左右。揉至叶细胞破坏,茶汁流出,叶片卷成条索,即为适度。
五、干燥
岩茶的传统干燥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目前,茶场机械化生产,只进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制进行。
(一)目的
蒸发多余水分,发展香气,塑造外形,形成岩茶特有色香味。
(二)干燥方法
有烘干机干燥与焙笼干燥二种。干燥过程温度应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采用烘笼焙茶,先初烘,后摊晾,簸拣,再复焙。
1、毛火(初焙)
要求火力均匀,温度100—140℃。每笼摊叶1.0—1.5斤。每隔4—5分钟翻拌一次。烘至7—8成干起焙摊晾,再进行簸拣。簸去黄片、蜡片、茶片,拣去梗、片、老叶、茶头和毛杂物。
用烘干机干燥,毛火温度160—180℃。摊叶厚度4—5cm,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不加簸拣。经过1—2小时摊晾,进行足火。
2、足火(复焙)
烘笼足火温度80℃左右,每笼摊叶3斤左右。每隔2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时间1—2小时,焙至叶子呈干,发出纯正茶香后,再将两笼拼一笼,焙笼上加盖,用105℃左右的火温烘15—20分钟。这次烘焙称吃火或焙火功。下焙后趁热厚堆密闭收藏。
烘干机足火的温度120℃左右,摊叶厚度2—3cm为宜,中速约8分钟。足火后又簸拣工作待后进行。





















§9—3 闽南青茶初制
闽南青茶产于安溪、永春、平和、云霄、长泰、漳平等县。主要生产铁观音、色种、水仙、香橼、乌龙。
品质以铁观音最优。铁观音和乌龙都是以茶树品种名称而命名的。色种是各种不同茶树品种混合制成的,包括毛蟹、本山、奇兰、梅占等。
闽南青茶原料比闽北原料稍嫩。每年采4—5季茶。春茶谷雨后开采,夏茶夏至后开采,暑茶立秋后开采,秋茶秋分后开采。采摘方法与闽北青茶相同。
闽南青茶的制造工序是:摊青、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初烘、整形(包括复色揉)、复烘八个工序。
一、摊青
闽南青茶制法与闽北青茶制法有所有不同。鲜叶进厂后,不是立即进行晒青,而是先进行摊青。摊青的目的主要是散发叶温和叶面水分,保持叶子新鲜。
按品种、时间及地理条件、土壤条件的不同分开采摘的鲜叶,分别摊放在晾青架上。
上午10点以前进厂的鲜叶称早青,由于含水分较多,须用大竹匾分开,6—8斤/竹匾,露水叶,2斤左右。以晾干叶面水分为宜。在摊晾过程中要翻拌2—3次,至下午2点左右开始晒青萎凋。
下午1时左右进厂的鲜叶称“午青”,由于午青叶子受热已软,鲜叶进厂摊晾,至下午4点左右开始晒青。
下午5时以后进厂的鲜叶称“晚青”,应及时摊放,厚度较薄一些,每竹匾1斤左右,置于通风处吹晾,并翻拌2次。至叶片稍软时,即可直接进行做青。
雨水叶,1斤/每竹匾,摊叶愈薄愈好。待表面水范发后,做青。
二、萎凋
闽南青茶的萎凋程度比闽北要轻些,这是形成品质差异的重要原因。晒青主要是使鲜叶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度失水,清除青气味。要求少量薄摊,及时轻翻,厚薄均匀,程度适宜。晒青时间一般在下午4—5左右进行。采摘旺季,提前到2—3时进行。
晒青是用竹制直径100—112cm的竹匾,每竹匾摊青叶1.5—2斤。摊青后,将竹匾放在阳光充足、空气畅通的晒谷场或晒青架上晒。中间翻拌2—3次。晒青时间长短和程度的掌握是依季节、品种、天气与阳光强弱而有不同。
以品种来说,叶子肥厚的铁观音,做青变化缓慢,发酵历时长,晒青宜重,减重率8—10%;本山、奇兰等,容易发酵,宜轻度晒青,减重率5—8%。
嫩梢肥大,含水量多的梅占、菜蕙、大叶乌龙等品种,青气味强,做青过程中苦水难消,易发红,晒青宜分次重晒,减重率8%,叶子较薄,含水量较少的乌龙茶等品种,晒青宜稍轻。
以气候来说,春茶气温较低,鲜叶含水量较高,晒青时较长些,程度足些;平原炎热地区,夏暑秋茶鲜叶进厂时萎凋程度已足够,可不晒青或以晾代晒。
萎凋适度的叶子,叶质柔软,失去弹性,手提新梢基部而新梢顶端叶片下垂,叶色转暗绿,略显清香,失重率8—10%之间为宜。然后二窝拼一窝,收入青间进行摊晾做青。
三、做青(程度轻)时间长
闽南青茶做青时间较长,而发酵程度比闽北青茶轻,通常只是叶缘锯齿上呈现微红即为适度。其方法采取摇动与摊晾交错进行。
做青间要求清洁凉爽,温、湿适宜稳定,室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80%为宜。
目前闽南区摇青除铁观音等数量较少的优良种的用手摇外,大都采用竹制圆筒摇青机。
1、竹制圆筒摇青机
每机投叶量80斤(机容量的二分之一)。转数25—30转/分,对于不同的天气、品种、季节的青茶,摇青次数、摊青厚薄要灵活掌握,春茶含水量多,叶质肥厚则必须多摇;秋茶叶质较薄,则可少摇。
雨水叶多摇,晴天叶少摇。
水仙品种含水量高,多摇;奇种含水量适中,摇青次数适中,含水量少的则可少摇;
温度低,湿度不高天气,摇青发酵进程慢,宜厚堆,重摇。
气温高,相对湿度高天气,宜薄摊,轻摇。
摇青次数一般4—5次,每次隔时(摊青时间)由短到长,摊青厚度薄到厚,注意保持一定的叶温,防止因冷而产生死青。
2、手工摇青
每筛投叶量5—6斤。由于凌筒摇青和筛动摇青的操作不同,叶子在筛子中运动的情况也不一样。
第一次摇青在晒青后40—60分钟,茶青回阳转历时进行。每次摇青后,放在晾青架上摊青一定时间。
3、做青适度
叶面凸出,成汤匙形,叶色黄绿,(闽北黄亮),失去光泽,叶身柔软,叶缘银石朱色,叶表出现红色斑点,青气退,茶香起,细胞破坏率达18—20%左右。(程度轻闽北轻)
达到做青适度,将青叶倒在大青笾中堆积发酵。气温高,堆成中空四周厚的凹字形,不能压紧;
气温低,叶子上面覆盖东西保持24—30℃的叶温,促进化学变化。约堆闷2小时后进行杀青。
四、杀青
过去采用手炒,现在采用机炒。有110凌筒机和锅式杀青机二种。
凌筒20—25转/分,锅温度240—260℃。投叶量:110凌筒式50斤左右,锅式杀青机每锅8—10斤。炒青时间8—10分钟。
粗老叶杀青水分少,炒青时间可稍短,程度应稍轻,宜多闷少扬,以免失水过多,揉不成条;
茶青较嫩,水分多,宜高温,多扬,程度要充足。
杀青过程:叶色由青绿转为黄绿,叶质柔软,手握叶子有粘性,叶张皱卷,失重率30%左右。
五、揉捻和烘干
揉捻过去采用手揉,现在用机揉。揉捻机的转速50—60转/分。投叶量视揉桶大小而有不同。安溪30、35、40型揉捻机和54型木质双桶揉捻机,每桶装杀青叶8—10斤,先轻压后重压,揉2—3分钟后,去压再揉3—4分钟。中间解块一次(防闷黄),揉时6—8分钟。揉后便可出桶解块上烘。
初烘
采用自动烘干机,手摇   烘干机初烘。温度100—120℃,摊叶厚度2—3cm。撒叶须均匀,时间11—12分钟。烘至手握茶叶有刺手感,松手时叶子自然散开,即可下烘,趁热整形或复揉。
整形(覆包揉)
铁观音等高级青茶的覆包揉用手覆包揉。手覆包揉用2×2尺见方的白布,每包叶量1斤左右。把布包放在板凳上,一手抓住布包口,一手摊揉,使茶在里面翻动。用力先轻后重,约揉2分钟,揉后扎紧布巾,放一段时间。待条形固定后,松开布巾,解块进行复烘(足烘)。
目前,闽南青茶制造采用整形机代替人工覆包揉。这种整形机械与珠茶炒干机一样。在炒制过程中,由于炒手板作往复运动,茶叶在锅内不断受到弧形炒手板的推力和球形锅面的反作用力,使茶叶推炒成条索,卷曲紧结,达到人工覆包揉的目的要求。温度不能过高,掌握80—100℃之间。每锅投叶量20—25斤,时间0.5—1小时。炒至7—8成干左右,即可起锅摊晾,然后足干。
复烘(足干)
用烘干机或烘笼复烘,采用低温慢烘。烘干机复烘,温度80—90℃,时间20分钟左右。
焙笼复烘,温度60—70℃,每笼投叶量5斤左右,中间摊晾一次,约烘1—2小时。
适度:烘至茶梗折而脆断,捻成粉末,香气清纯,水分含量不超过9—10%,即可下烘,摊晾后装箱保藏。
4—4 广东青茶初制
广东青茶产于汕庆地区的潮安、饶平、梅县地区的大铺,惠阳地区的东莞。
主要品种:凤凰水仙、梅占、茗花、奇兰、黄   、铁观音、乌龙等二十多个品种。潮安所产的凤凰单枞以香高味浓耐泡而著名,凤凰浪茶、“凤凰水仙”品质稍次,毛茶集中在汕头加工。
广东青茶一年采摘(春、夏、秋、冬)四次。正常采摘时,高水茶区以春茶为多,冬茶极少。平地茶区以夏茶为多,春茶多于秋茶。
凤凰单枞的采摘时间,选择晴朗天气,从下午二时开采,四时结束,单枞采摘,分别装放,分别加工,成品单独投售,不能混杂。春茶生产凤凰单枞、冬茶生产雪片、夏茶生产   。
凤凰单枞和高级浪菜一般以手工制造为主。单枞的制造分晒青与晾青、浪青、炒青、揉捻(做形)、烘焙等五个工序。
一、晒青与晾青
晒青用直径116cm,边高4cm孔眼0.66cm的水筛,每筛摊鲜叶1斤左右,摊叶时尽量不使芽重叠,摊叶后将水筛置于晒青架上,在日光下晒青。晒青过程以不翻为好。若日光较强,摊叶较厚,上、下叶萎凋不均匀时,可用手轻翻一次,以免损伤茶叶。
晒青时间,根据鲜叶的老嫩、含水量、日光强弱、气温高低、摊叶厚薄及天气等不同灵活掌握。一般温度28—33℃晒10分钟,22—28℃晒10—15分钟,20—25℃晒20—30分钟,温度超过75℃,阳光过烈,不宜晒青,晒青一般下午3—5时进行。
程度:叶子失去原有光泽、色泽暗绿、叶质柔软,失去弹性,嫩稍竖直时,顶芽叶下垂,略有天气产生,减重率8%±2%。
晾青:晒青适度后,将晒青叶二、三筛拼一筛(每筛摊放晒青叶2—4斤),移入室内晾青架上晾青30—60分钟。晾青后,又将二筛晾青叶拼入一筛,用手轻翻一次,为浪青做准备。
晾青完毕移入浪青间,将晾青叶堆四周高中间低的“凹”字形,按次序放在浪青架上,使叶内水分均匀散失。
二、浪青
浪青是形成青茶特有品质的关键性工序。浪青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散发叶内水分,不断擦破叶缘细胞,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以形成凤凰单枞味浓而醇厚有果花香的品质特点。
浪青,产量多的茶厂,第一次、二次用手工碰青,三、四次用摇筛,五、六次用机动摇笼。但数量少的高级茶全用手工操作。
碰青:用双手捧叶抖动,使青叶相互碰撞达到破坏叶缘细胞组织的目的。
手摇:用竹篾制的直径130cm,深度28cm,网眼0.5×0.5cm的摇筛,中有一横梁,吊挂在青房的梁上。每筛投叶6—10斤。两人对面手执筛沿作上下前后的筛动,使叶子在筛内作“   ”形的波浪式滚动,叶子因互相碰撞并与筛壁、筛底磨擦,部分叶缘细胞破坏。
机摇:用一竹篾制的长筒形摇笼长200cm,口径75cm,网眼0.6×0.6cm,每分钟35转左右。投叶量50—70斤。
单枞浪青一般在晚上7—8时开始,浪青次数5—6次,到第二天早上结束,历时8—12小时左右,浪青室温度以22—28℃,相对湿度70%为宜。
浪青时应先少后多,先轻后重,堆叶先薄后厚。碰青用手抖动时,手心向上,五指分开,勿贴筛底,轻轻捧叶抖动翻滚。每碰完一次青后,将叶片堆成“凹”字形,使叶片间的湿度达到均匀一致,以利水分蒸发。
适度,叶子成“二红八绿”或“三红七绿”,在灯光照射下叶脉透明,叶面呈黄绿色,叶缘呈银石朱红,叶片呈汤匙伏,手触叶子略感柔软,翻动叶子发出“沙沙”响声,香气浓郁,浪青叶含水率在65—70%之间。
浪青适度后,堆叶静置一小时,促进叶内化学变化和水分均匀分布,堆叶厚度随温度高低而不同,堆叶量6斤/每筛。
三、炒青
手工炒青在口径65—70cm的平锅或倾斜的炒茶锅中完成。采用二炒二揉和高温、快速、多闷、少透的方法。第一次炒青锅温140℃,第二次锅瀑100—120℃。等火瀑稳定后,投入浪青叶或初揉叶3—4斤。先用闷炒,以利提高叶温,破坏酶的活性;中间扬炒,散失水分,减少水闷气,最后闷炒,进一步破坏酶的活性,使叶内各种物质初步固定下来,要求闷炒结合,炒透均匀,约4—5分钟起锅初揉,经初揉后进行第二次炒青,二次炒青时间10分钟。
炒青适度的叶子有粘手感觉,握立成团,无青草气味,散显茶显,折梗不断,无焦边焦叶。
四、揉捻和烘焙
揉捻的目的是挤出茶汁,破坏部分叶细胞,是形成蜻蜓头,砂绿头,三吊色的外形,提高青茶品质的重要环节。
叶子数量少时用手揉,数量多用小型揉茶机。揉至茶头紧实,细胞破坏率20—40%时为适度。约二炒二揉后的茶条仍粗松,可用布袋包揉一次,使外形更紧实。揉捻结束,及时烘焙。
烘焙分毛火和足火。
毛火:火温80—90℃,每笼均匀地薄摊揉捻叶1斤左右。每2分钟轻翻一次,翻拌时抖散团块。烘10分钟左右,至茶条淡粘手,达5—6成干时下烘摊放。
足火:火温50—60℃,每笼摊叶毛火叶3—4斤,时间2—3小时,烘到后期将炉灰覆盖笼面,降低火温,防止炒焦茶叶,同时在烘笼上覆盖茶匾,以保温慢烘,防止茶香散失。烘至手折茶梗脆断进下烘。薄摊后,即可密闭贮藏。
复习题: 1. 试分析青茶做青与红茶发酵在各自品质形成中的异同点。
2.青茶鲜叶为何要求一定的成熟度?
3.青茶的品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试比较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鲜叶加工方法不同之处。
离线djue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6-10
第十一章 茶叶精制


  本章重点: 精制目的和精制原理, 品质规格, 毛茶验收归堆,
              §11-1 概述
初制仅将鲜叶加工成毛茶,技术较简单。
精制是将毛茶加工成一定规格的商品茶,技术较复杂。
出口眉茶或其它茶类,主要特别是眉茶,在外销市场上要求有一定的品质规格要求。由于毛茶产地分散,茶树品种和采摘方式不同,鲜叶加工技术各异,品质很不齐一,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达到品质规格要求。
一、研究茶叶精制的现实意义
当前,茶叶生产不断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研究茶叶精制的普遍规律,探讨怎样搞好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精制技术,寻求精制工艺规范化﹑连续化、自动化的途径,实为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制茶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二、产销情况
作为我们国家,茶类丰富,品质优良,销售广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特别是眉茶、珠茶、工夫红茶、青茶和白茶曾长期强占国际茶叶市场,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茶客所喜爱的饮料。
眉茶和珠茶是我国产区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绿茶,以色润、香郁、形美、味浓称著国际茶叶市场,为我国主要传统出口茶类。
眉茶主要是由长炒青加工而成,因外形紧秀如眉,故称之。
珠茶由圆炒青加工而成,因外形圆紧似珠,故称之。
长炒青通过精制出口,始于1820—1850年间,据《皖南茶叶概述》记载:婺源东乡(原属安徽,今属江西)的愈德昌、愈德和、胡源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各制高级屯绿千余箱,途径香港销售,获得高利。多数茶商争相制作,当时都集中在屯溪加工出口,故称“屯绿”。至1913年,据传屯溪街上的大小茶号就有109家。有一首描绘了茶叶的加工盛况:“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跨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绿茶的产销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现在眉茶的产区已遍布江南各地,并扩延到长江以北。安徽有屯绿、舒绿、芜绿,浙江有遂绿、杭绿、温绿,江西有婺绿、饶绿,湖南有湘绿,广东有粤绿、黔绿、川绿、滇绿,江苏、湖北、陕西、广西、山东和台湾都有生产。盛产眉茶的是浙江、安徽、江西三省。
珠茶原产浙江绍兴,过去多集中在平水镇加工,故也称“平水珠茶”。珠茶最初出口欧美,被称为“熙春”或“贡熙”,意为专门进贡康熙皇帝的茶叶,引起了欧美资本家的重视和争销,从而获得了高价。现在珠茶的产区由绍兴发展到诸暨、嵊县、新昌等浙东十多个县。
各省加工的眉茶,都必须通过口岸拼配出口,珠茶由浙江出口,对外统称中国绿茶。主销磨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利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加列群岛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法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我国出口绿茶突破5万吨,约占世界绿茶总贸易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现约占80%以上。
我国绿茶不仅产量多,而且品质特优,深受国外饮茶者的喜爱,某些花色一直供不应求。其中特珍一级在摩洛哥被单独拼配成“梅那哈”牌出售,称为纯中国绿茶,用五星级标记。特珍特级被国王用作奖赏大臣的礼品。目前,不少产茶国仿制我国绿茶,因自然条件不及我国优越,加工技术不如我国精湛,品质较低次,难与我国相比;但他们绿茶的售价比我国低,而且印度等国的绿茶,滋味较浓,内质适当拼配,对我国低档绿茶的销售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发挥我国出口绿茶的传统优势,精工细做,不断提高质量,多做适销对路产品,才能使我国绿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夫红茶、青茶、白茶这些特种外销茶,由于品质独特,或者以外形著称,如白茶,这种传统的特种外销茶,因成茶外表披满白毫而得名。或者以内质见长,如祁红工夫,曾在马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在英国伦敦市场,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英国人以能饮到祁红而自慰,亲切称祁红工夫的香气为“祁门香”。
作为上述出口茶叶,大都需要进行精制加工,介以统一规格、品质,保持品质稳定性、连续性。
三、品质规格
我国各茶叶精制厂执行对样加工。各类出口茶的标准样由国家主管部门制订,一部分内销茶标准样由省级主管部门制订。标准是衡量产品品质高低的实物依据。因此,各类精制茶的品质规格必须以标准样为准。
1、眉茶、珠茶
这两类茶是我国主要传统出口茶类。现执行两类标准样,一类是加工标准样,另一类是贸易标准样。
加工标准样一般都结合本地区产品的品质特点和传统风格,具有地区性。执行加工标准样的产品均须通过口岸拼配方能出口。
贸易样:是我国对外交货的出口标准样,各类茶全国只有一套,没有地区性。一般以茶号代替花色级别。执行贸易标准样的部分产品经国家检验后可原装出口。
特珍和珍眉是眉茶的主体,属于长形茶,条索细长紧秀,稍弯如眉。
珠茶是圆形茶,外形圆紧似珠。
贡熙近似圆形茶,颗粒卷曲尚圆紧。
两茶原为珠茶类产品,60年代后期,眉茶厂也生产部分珠茶。
秀眉特级的面张由细筋嫩梗和部分轻身细条组成,条索挺秀如针,故也称特针。秀眉三级和茶片为片形茶,含有碎末,其片形大小适当,筛档匀称。
各级品质规格简述如下:
特珍特级:是眉茶的极品,条索紧结细秀,匀整平伏,锋苗完好,身骨重实,色泽绿润,忌黄漂花杂,不带筋梗、黄条、小圆头和10孔茶,不含或少含扁条。香气浓烈,滋味厚爽甘甜,汤色清绿明亮,叶底细嫩多芽,柔软明亮,匀整不带青叶、断叶。
秀眉特级(特针):面张由细筋嫩梗和轻质细茶条组成,条索挺秀如针,中下盘为碎茶及细片,碎茶含量约占1/4,身骨稍轻,色泽黄绿带青,香味平和低淡,汤深黄,欠嫩匀,带有茶筋,多碎片。
其它工夫红茶、切细红茶、青茶、白茶等均有统一出口规格要求。
均细红茶亦称红碎茶。过去通称为分级红茶,是在我国工夫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品类。目前属于世界上产量最多、销量最大的一种红茶。
切细红茶的规格分为条茶、细茶、片茶、末茶四个类型,数量最多的是细茶(碎茶)。条茶(即叶茶)要条索紧卷或紧直;细茶要颗粒紧结匀齐;片茶要紧实有折皱;末茶要呈沙粒。
切细红茶的色泽要求乌润匀调,内质要求鲜爽浓强,富有收敛性,即具备“浓、强、鲜”的品质特征。
我国对切细红茶制订了四套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分别适用云南(第一套);两广(第二套);四川、贵州、两湖(第三套);江苏、浙江(第四套)等不同产区。

§11-2精制目的和精制原理
精制即精细的制造,是把毛茶加工成一定规格的商品茶,经过精制的茶叶称精制茶或成品茶。
一、精制目的
毛茶加工与其他食品加工一样,其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长期的饮茶习惯,使商品茶形成了一定的品质规格。但是,目前各地生产的毛茶,由于采制技术欠精细,存在老嫩不匀,长、圆、粗、细规格不一,筋、梗、片、朴混合的现象,这就影响了茶叶外形的美观和内质的纯净,不适合消费者的要求,必须经过再加工,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商品茶,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这就是精制的目的。
具体来说,精制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整饰外形,分做花色
由于鲜叶采摘老嫩不匀和初制技术不一,使毛茶的外形组成复杂,有长有圆,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螺旋弯曲,还有梗叶勾连等等,极不整齐。故精制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整饰毛茶的外部形态,分离各种外形规格,并按长、圆、粗、细等形状不同,分别做出各花色成品茶。如长炒青经整饰外形后,可做出特珍、珍眉、雨茶、贡熙、秀眉、茶片以及内销素坯等花色。
2、分离老嫩,划分级别
毛茶虽然已经初步划分了等级,但由于鲜叶采摘不易达到完全标准化,特别在眉茶初制大生产中,鲜叶尚未实行分级验收和分级加工,有的地方甚至“老嫩一把捋”。工夫红茶虽然对鲜叶进行分级验收,但也不够精细。这样,初制而成的毛茶势必老嫩混杂,造成在高级毛茶中夹有质地粗老的朴片,在低级毛茶中混有质地细嫩的叶芽,使得品质优次不清。故精制的第二个目的要在整饰外形、分做花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离茶叶的老嫩,并通过分老嫩来划分茶叶的级别,使品质优次更加分明。
3、剔除次杂,纯净品质
在鲜叶采制过程中,或多或少混有一部分次质茶和非茶类的夹杂物。次质茶有老叶、鱼叶、筋梗、茶籽、蒂头以及各种劣变茶。非茶类的夹杂物有竹末、纸片、砂子石块、零碎金属等。茶叶是供人喝的饮料,不能混有非茶类的夹杂物。故精制的第三个目的是要剔除这些次杂,以提高净度,纯净品质,保证饮茶卫生。
4、适度干燥,发展色香味
茶叶是吸湿性很强的物质。初制成的毛茶,虽已相当干燥,但在收购和调运过程中,毛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含水量增高。
精制茶主要供应出口,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和长途的海上运输,茶叶含水过多,会加速陈化,甚至发霉劣变,故精制的第四个目的是要适当干燥,有利于运输和贮存,并在干燥过程中,发展茶叶的色香味,以提高品质。
5、调剂品质,稳定质量
由于毛茶的品种、产地、采制季节的不同以及初制技术各异,就会造成同级成品茶的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内质方面的差异较大,如春茶香味醇浓,夏秋茶香低味涩等。故精制的第五个目的是要调剂品质,使各个时期加工的同级成品茶,规格一致,保持质量的稳定性。
二、精制原理概述
要达到精制目的,就必须采用相应原加工技术来加工。其精制原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筛切取料
毛茶的各个方面加工,都由相应的作业来完成。整饰外形、分做花色,主要靠筛分和切轧,简称筛切取料。
(1)筛分有圆筛和抖筛
圆筛是茶叶在筛面作回旋运动,使短的或小的横卧落下筛网,长的或大的留在筛面,以分离出茶叶的长短或大小。
抖筛是茶叶在筛面作往复抖动,使长形的或细紧的茶条斜穿筛网,圆形的或粗大的茶头留在筛面,以分离出茶叶的长圆和粗细。
对眉茶或珠茶来说,分离出长圆,长形茶条就可取做珍眉和面茶;圆形的颗粒则可取做珠茶或贡熙。经圆筛筛出的碎末,一般只能取做碎茶、副茶或片末茶。经抖筛分离出茶条的粗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茶叶的老嫩。因为质地细嫩的鲜叶,叶质柔软,可塑性好,初制时能做成细紧的条形,因此,抖筛抖出的细紧茶条,嫩度往往较好,可取做高档精茶;粗浊的茶条,外形和嫩度都较差,则取做中、低档精茶。当然,抖筛只能初分茶坯,不能细定级别,但为风选取料定级打好基础。
(2)筛分过程中分离出的粗大头子茶,外形不符合成品茶的规格,通过切轧,把大的切小,长的切短,勾曲的切成短条。
切过再筛,筛出来的头子又切,反复筛切直至符合规格为止。因此,筛分和切轧是精制中整饰外形,分做花色的主要作业。
2、风选取料
在正常情况下,茶叶的品质总是与其嫩度相一致的。原地细嫩的鲜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丰富,叶质柔软,可塑性好,初制时能做成紧结的外形,毛茶身骨重实。
反之,粗老的鲜叶,毛茶身骨轻飘。因此,外形相同(长短、粗细一致)的毛茶,总是身骨越重实,品质越好,这就可以利用风扇的风力来分离毛茶的轻重,并按轻重不同排队,以此来决定茶叶级别的高低。
风选取料是毛茶经筛切整形后,各花色定级的主要作业。
3、干燥处理
自从茶叶成为饮料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火功技术来做茶,现今很多眉茶、工夫红茶厂采用一种熟做的方法,即加工一开始就将毛茶复火熟取。
熟做能排除茶叶多余水分,使之适度干燥;能紧缩茶身,使外形紧结光滑,便于以后各工序加工;能促进茶叶内含物进行有利于品质的热化学反应,增进色香味。
对那些不采用熟做熟取的各类半成品茶也必须经过干燥处理,以提高品质。因此,干燥是精制中关系到成茶品质高低的重要作业。
4、拣剔去杂
混入毛茶中的次质茶和非茶灰夹杂物,主要靠拣剔作业剔除。
拣剔主要有阶梯拣梗机拣剔、静电拣梗机拣剔和手工拣剔三种。光电拣梗机新式拣梗机械。
由于当前茶叶采制较粗放,混在毛茶中的次杂较多,将它们拣除很不容易,工作量极大。加上目前拣梗机的效能还不太高,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人工辅助,这就有碍于制茶全过程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实现。因此,拣制是精制的薄弱环节。
5、拼配调剂
拼配是调剂茶叶品质、稳定产品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为原料拼配和成品拼配二个方面。
原料拼配是毛茶加工之前,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等级的毛茶拼配和拨付。
成品拼配是毛茶加工成各类半成品后,将相同级别而不同原料 、不同加工路别、不同筛孔的半成品合理地拼和在一起,组成成品茶。
加工的首尾进行拼配,使品质各异的各类茶互相取长补短,品质的高低得到平衡,使外形和内质都符合标准,达到产品规格一致,质量稳定的目的。
综上所述,毛茶精制所采取的主要加工技术措施是筛分、切轧、风选(简称“扇”)、拣剔、干燥和拼配。拼配处在加工的首尾,不属加工作业。习惯上称上述技术措施为筛、切、扇、拣、干。
毛茶精制是毛茶通过各道作业,逐步展开为一定数量以筛号茶形式出现的在制品,完成全部加工后又拼配成若干成品茶的过程。
精制是在初制基础上进行的再加工。初制过程,茶叶内含物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非常明显,特别是有效化学成分经过一系列热化学反应才形成了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由于茶叶的内质在初制中已大体形成,精制中的化学变化就不太显著。除了在火功的作用下,茶叶内含物起一些热化学反应外,多属物理变化,是长圆、粗细、大小、轻重的分离与组合,是区别好差、去除次杂、纯净品质的过程。因此,精制是注重外形的加工。通过筛、扇、拣作业,可将毛茶分为本身、长身、圆身、轻身和筋梗茶,并分“本、”、“长”、“圆”、“轻”、“筋”诸路进行取料。在取料时,筛、切、扇、拣、干等作业可以穿插和反复,各作业按取料要求排列成一定的程序,就构成了作业流程。
由于目前眉茶、珠茶、工夫红茶的鲜叶采制较粗放,毛茶的品质与商品茶的品质差距很大,就使精制过程费工较多,作业流程甚为繁杂。随着鲜叶采制的不断精细和商品茶规格改变,精制流程也会逐步简化,甚至可发展到初、精制合一。这样,就可以从鲜叶直接加工成商品茶,实现制茶过程一条龙。
§11-3 毛茶验收归堆
毛茶是精制厂的原料,调进厂的毛茶必须经过复评验收,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归堆入仓储存。
整个毛茶验收过程是精制厂毛茶验收归堆、精制加工、成品拼配这三大技术环节之一,也是进厂原料品质好坏的第一关。
一、毛茶验收的方法和技术要领
毛茶由乡镇初制厂和国营农场、茶场生产,经各地茶叶收购站对样收购后调厂。由于现阶段茶叶品质的优次主要靠感观审评,难免存在一定的技术误差。而毛茶是成品品质的基础,毛茶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凡调进厂的毛茶,必须对样复评验收,以明确调出、调入双方的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将毛茶归堆,便于加工取料。
毛茶验收分为数量验收和品质验收二方面,重点在于品质验收,品质验收包括扦样、审评定级、水分及碎末含量检验等内容。
1、数量验收
目前,调厂的毛茶大都用布袋包装,验收时要认真清点袋数,逐袋或抽袋过磅称重,仔细核对运单上的批唛、级别和数量与实物是否一致,发现少袋短秤现象应作好记录,以便及时处理。
2、扦样
品质验收之前,必须先扦取茶样,对于一至四级毛茶,最好逐袋扦样,一般按10袋抽扦一袋,交货时间,同批同级数量超过100袋的,每20袋抽扦一袋。各厂虽各自制定有具体的扦样措施,但都必须做到扦样要有代表性。在扦取某袋茶时,应注意每装茶的上、中、下各部都要扦到。尽量做到取样全面,使样品与该批大堆茶的品质相符,为准确复评定级创造条件。经审评后拟作升降级处理的毛茶,尚需重复扦样。
3、审评定级
审评定级是毛茶验收的核心。
复习题:
1.    毛茶精制加工的目的
2.    毛茶精制加工的主要作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