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83阅读
  • 277回复

习茶笔记:壶为茶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3-10-26
众所周知,如提壁壶、集玉壶、六方龙凤等经典器型,是顾景舟、高海庚等名家创制,并成为经久不绝的摹制原型,并提供创作源泉。
其实除了这些热门货,师傅们还创作了若干更耐看的壶型,散发着质朴的紫砂生命力。
前面所贴扁虚壶,有说法称是王寅春打样设计,其根据是由一厂展览室流出的、落王寅春款的壶。
不过,弟也翻看到资料,表明这款壶可能朱可心也制作过。


出自《上好紫砂器》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3-10-26
上过手,甚或需要有相当长的使用实践,也许会发现,大师级的师傅,其打样设计的精神气在何处,并且还兼顾了实用性。
比如盖墙的长短、流口的弧度、把手的握感、倒角的圆润。
同时,徒工们也能较好的贯彻师傅们的意图,尽力将个人工技修为展现出来。
不过,也许徒工们能在明针等具体处理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一旦缺失了师傅级的设计打样,在壶体比例、首尾呼应等精神气方面,则很难有所创建。
这也是为何新壶越来越不耐品……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3-10-26
接下来想聊聊泥料。
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什么是纯正的紫砂料?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3-10-26
紫砂五色土,泥料炼制技法,各家均有心得,配合不同的窑烧,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水色。
尤其是,各种化学原料的普遍使用后,泥料的特征更是纷繁复杂。很多长久从业的老业者,也表示出无奈。
不过,优质的原矿似乎也有些共通的特征可以把握。
1)磷片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3-10-26
2)熔点

右下角的这颗美人痣,仔细看,这与铁质熔点并非相同。
这种熔点,在早期泥料上尤为明显,如前述汉鼓,那对花盆。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3-10-26
3)
烧融面之下的黄色颗粒。
有人认为,这就是砂。
不过,可能也不是。

(1970年代,清水泥)

在优质的黑料中,也能察觉出这种黄色颗粒

(1990年代中后期,黑料)
(借用网络图片,请藏家见谅。)
如果看不到这种黄色颗粒,是否要考虑下,这是什么紫砂?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6:31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3-10-26
壶,是用来泡茶的。
泡不出好茶水的紫砂壶,不是把好壶。
独饮,喜好80cc-140cc;
众乐,200-350cc大概应该是合适的。
再大,可能就太浪费茶叶了,尤其是好茶,难出茶品真滋味。
同时,一般认为,大壶在窑烧过程中,很难烧透。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小壶烧结度及呈现出的水色,可能会胜过大壶。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7 08:55重新编辑 ]
离线mist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3-10-26
好贴!
观点值得思考。
图中壶有些很熟悉,甚至是自己错过的,欣赏!
离线十八子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3-10-26
学习帖
吾心本无疆.........
相遇中轴线!
QQ:984788703
微信:  13420129087  
离线桥梁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3-10-26
很久不上网,上网就看到水民兄好贴

作为同好,几年来也收了几把各个时期的厂壶,手边这台机子里恰好有几张旧照,发上来顶贴

1960 荆溪南孟臣六杯红土水平



荆溪任制 盖款永芬 清水泥小扁梅



80年代初闵亚萍单底款三色佛手桩



80年代初陈志华单底款四方小云肩如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