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86阅读
  • 277回复

习茶笔记:壶为茶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水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 本帖被 晚甘园主人 执行加亮操作(2013-10-28) —

香溶于水,方为尚品。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6


&
没有砂,哪来坚实的胎骨?




1970年代中期,清水泥汉鼓。自藏品。)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40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6
二十年后,优质紫泥还在,砂骨却变得难以察觉了。




1990年代初,清水泥小梅报。自藏品。)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41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10-26
泥料配合明针功夫,呈现出绵密内敛的水色。



1970年代中后期,黑星砂扁虚。自藏品。)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43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10-26


不同时期的泥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但窑温和水色是有内在的一致性……
当然,有时也会有意外之喜,比如全手工……




1980年代中期,红泥掇只。自藏品。)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45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10-26
老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时候,都是一个厂里出来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

(左图借用网络图片,藏家自标为1980初黑星砂。仅作借鉴用,恳请藏家谅解。)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6:24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10-26
有时,一些工法细节的差异,却使得气韵完全不同。
诸如下图两壶的流、把、的子、身线的处理。

(左图为1980年代后期,右图为1980年代早期,小集玉。)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57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10-26
甚至,同作者在前后几年的同款作品,也有些许细微的差异,当然气韵方面是一致的。

(1980年代中期,红泥葵掇,左图年份稍早。自藏品。)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3:56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10-26
同一家门出来的,总有某些特征是一致的,如果差太多,只能猜测是否为别人家的孩子。







从上到下:1970年代中期汉鼓、1980年代后期四方竹、1970年代中后期扁虚、1960年代末扁桃、1980年代初源泉、1970年代后期四方抽角、1970年代中期四方传炉。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4:02重新编辑 ]
离线水民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10-26
即使是手工修饰,也能看出技法的一致性。





[ 此帖被水民在2013-10-26 16:18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