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07阅读
  • 62回复

往事如烟——久违的铁观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08-31
— 本帖被 晚甘园主人 从 天饮茶业 移动到本区(2020-03-28) —
前天闲在家里,打开一些老的瓶瓶罐罐,翻出了一泡当年喝剩下的铁观音。
这泡茶应该是04-05年我收来的一泡顶级铁观音,喝不完(新的又来了),打包起来,放进锡罐保存。
我已经很久不碰铁观音了,这泡茶,唤起我久远的记忆。
单泡包装是老的,当年铁观音的单泡包装不多,一开始只有非常好的茶才用这种包装,但到后来所有的观音都叫做“观音王”。
撕开包装,里面的干茶颗粒非常漂亮,还有几颗带着梗,当年的捡剔并不是那么干净。
快速洗茶,冲泡,干茶很快就吸水胀满了整个盖碗。没有当年迷人的兰花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什么气味呢?
我正在想,小领导走过来,我随手把杯子递给她,她接过,喝了一口,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这是什么茶?
'十年前的铁观音“,我告诉她。“哦,怪不得”,她说。“味道怎么样?”,我问。
“有点酸,没有预想中的花香,不过,水中带着一股类似水果的香气,还挺好喝的。”
茶的确有一股近似梅子的酸香,不过,都在茶汤中,盖香都不明显。茶汤中确实有一股水果发酵过的香气,想当年,这泡茶的兰花香气可是迷倒过不少茶客的呢。
茶很耐泡,我和大领导,泡了7-8水,没倒掉,留在盖碗里,第二天,我用开水洗过,又泡了5-6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8-31
其实,06年之前,我一直都在喝铁观音,铁观音不仅是我的日常口粮,还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喝的茶,百分之八十是铁观音。
现在,我已经记不清我究竟是几岁开始接触铁观音了,只记得童年时,在老家惠安,春秋两季,总有一些茶农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毛茶”,有时候是本山,一斤4-5毛钱;有时候是铁观音,会贵上一毛钱左右。清香四溢,透出茶袋,钻进我的鼻孔,打开袋子一看,是带着梗的,墨绿墨绿的,不像今天的铁观音这么紧结,是弯曲的条索,稍稍包揉过的。一斤有一大包,我们喝的时候,也是带着梗冲泡的,当时几乎不会有人把梗捡剔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70-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我的老家惠安涂岭、黄塘一带也产茶,主要制作闽南乌龙茶,还有涂岭红茶,当时是由永春华侨茶果厂统一购销的。我现在的制茶师(北硿华侨茶厂老茶师),当年就曾经到那一带去收购茶叶。
我的父母偶尔喝茶,他们把这种墨绿色的闽南乌龙茶叫做“绿茶”或者“生茶”,而把精制焙火过的闽南乌龙茶叫做“红茶”或者“熟茶。
一般来说,我们夏天时,常常喝“绿茶”;而在冬天,则以“红茶”为主。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记得我母亲让我把“绿茶”和“红茶”掺在一起喝。
到了中学,我喜欢呆在家中看书,很少跑到外面去和小伙伴玩。这时候,一边看书,一边喝茶,是我平日最大的乐趣。倘若拿到一本好书,舍不得随便打开看。开卷前,先要泡好一杯茶,嗅嗅茶香,浅啜一口,愉悦感瞬间充满身心,然后才开始逐行逐字,细细阅读。茶香伴随书香,是年少时期最深刻温暖的记忆。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8-31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喝茶,是最单纯的快乐,不管什么茶,好不好,只要是茶,就够了。滚烫的开水冲进去,一股茶香升起,钻入鼻孔,直冒脑门。小心喝一口,浓浓的苦,迅速转化为悠长的回甘。用的是搪瓷缸,每次都只敢小心翼翼地抓一小把茶叶放进去,因为舍不得。
那时看书,读《陶庵梦忆》,觉得张岱说的对极了,泡茶,最关键的三要素就是“浓、热、满”,也就开始琢磨怎么泡茶了,较为讲究的是用当地红泥烧的小壶,几毛钱一个。
家里买茶的事儿,也逐渐交给我来办了;父母喝茶的时候,也常常说,还是我泡的最好喝。
然后,开始把花盆里种的茉莉花,摘下花苞,自己窨制“茉莉花茶”了。
上了大学,家里人来看我,那时代虽然食物匮乏,但我索要的,也只有茶,只要给我带茶就好了。
除了故乡的本山和铁观音毛茶,也开始接触安溪铁观音,还从永春同学那里,接触到了佛手,那馥郁的香气,透过5、6层毛边纸包装透出,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宛如昨日。
大学时,茶断顿了,也会自己买一些厦门当地的茶,比如种末、黄金桂、色种、一枝春等。还喝过一次安溪凤山茶厂的特级铁观音,那可真是好茶!
[ 此帖被晚甘园主人在2015-08-31 16:43重新编辑 ]
离线大鸟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5-08-31
就着佛手红茶,读园主的故事,忆老家的乡村往事,周一的上午,红茶和往事汇聚成的是:悠远的后韵、冰糖般的甜蜜!人生匆匆,回忆悠长,感恩生活,感谢晚甘园!
离线会贤堂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8-31
以前观音王不是随便包的。
只卖自己也喝的茶,
微信:A746850777
1895002559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8-31
第一次接触大红袍,也是在厦大校园里。
当时去学校供销社服务部,我们平时买东西一般都在小卖部,里面只有一点杂货烟酒,没有茶。
但是那里不一样,竟然有“大红袍”。如今,满世界都是大红袍,只要外表看起来黑黑条索状的,不管有没有焙火,焙火的叫大红袍,不焙火的叫清香大红袍。可那时候,大红袍不能轻易叫。即使是正岩的茶,正岩水仙、正岩肉桂,也都不能叫大红袍,因为那时候有个国家标准。大红袍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打上大红袍的茶,里面肯定不是别的。
我记得很清楚,一个非常精致的纸盒,外形和今天一个手机差不多,但是厚度要厚一些。里面装着两泡茶,应该是20克,一泡10克。价格我记不准确,5毛或者一块吧(那时候一包一枝春100克,也就3-4毛钱,我们在食堂吃一顿饭大约2-3毛)。这相当于我们1-2天的伙食费。
我买了一小盒,回来和几位喜欢喝茶的同学一起泡了一泡,记得其中一位拍着自己的大腿,大声叫:“tmd,这才是茶啊!”。
香气和滋味,我就不再形容了,说一下外形吧:那时候的大红袍外形不像现在,条索比较小,细紧,不像现在粗大松散。火也不是焙得很高,叶底还是深绿的。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8-31
人多有逃现世之倾向,觉得只有梦想或是回忆是最甜美的世界。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8-31
因为这些过去才经得起我们慢慢地抚摩赏玩。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离线段王爷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8-31
最喜欢《陶庵梦忆》了。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8-31
80年代,我们不知道什么正岩,什么三坑两涧,能喝上一次大红袍,足够了。
说到喝茶,还是铁观音和我们最贴近,并且,毛茶香气好,滋味甘醇,价格不高,紧吧紧吧的,还能喝得起。
读了硕士,换了地方,西安当时没什么茶,但是,去西安的路上,经过一些茶区,比如杭州的龙井,南京的雨花茶,都是绿茶,并且,80年代西安唯一的茶叶店就在钟楼附近,新华书店对面,每次看完书,都要在茶店转转,不买也好。不过,又一次还是狠下心来买了一两一盒的“信阳毛尖”,10元,够贵的吧。
当时的口粮茶,也还是从老家寄来的铁观音,从邮局寄来的包裹,也还是用搪瓷牙缸泡的。买信阳毛尖,那是救急,没茶了,正好手里有钱,一时冲动,就买了。平时经常也没茶喝,只能忍着。
[ 此帖被晚甘园主人在2015-08-31 11:29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