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43阅读
  • 61回复

良将奇谋(长篇连载) 每天一个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0-21
五、以酒为谋   引蛇出洞
        ———斗越椒智败郑军
春秋中期,楚穆王趁晋国国君初立,国内纷争不已,无力他顾之机,派大将斗越椒率兵伐郑,以争夺霸主地位。郑穆公听说楚军大兵压境,一面派人向晋国告急,一面派大夫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人率军到边境抵御,并嘱咐他们凭险固守,不要主动出战。
楚军连日挑战,郑军只是不理。
楚军副将苏贾对斗越椒说:“自城濮之战以来,楚兵久不伐郑。郑国依仗有晋国支援,和我军相持。我们应当乘晋国援军尚未到来之前,诱郑兵出战而将其击败,可以雪往日之耻。否则,拖延下去对我们是不利的。”
斗越椒说:“用什么计策诱敌呢?”
苏贾就向他献出了一条诱敌之策。
斗越椒觉得这个计策很好,就传令军中:“粮食快吃没了,诸军可以到附近村落中掠取,以供食用。”他自己则坐在中军大帐中饮酒作乐,每天都到半夜才结束。
公子坚等见楚军不来挑战,心中疑虑,便派人打探。坛子回来报告说,楚军四处掠夺粮食财物,斗元帅天天在营中鼓乐饮酒,酒后就谩骂,说郑国人无用,根本不敢打仗。公子坚听到这个消息大喜,对公子庞和乐耳说:“楚兵四处掠夺,其营必然空虚;楚将终日酗酒,心中必然懈怠。如果今夜前去劫营,一定能获全胜。”
公子庞和乐耳皆以为然。
于是,当夜郑军饱食一顿,前去劫营。
将到楚营时,远远望见灯烛辉煌,笙歌嘹亮。三人大喜,指挥军队向前冲击,楚军全不抵挡。公子坚当先冲入寨中,乐人四散奔走,只有斗越椒呆坐不动。上前一看,却是个草人。公子坚方知中计,急待回军,为时已晚。斗越椒和苏贾前后夹击,郑军哪里低档得住?三员郑将都当了俘虏。
郑穆公无奈,只好投降了楚国。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0-22
六、示假隐真 虚设疑兵
        ———中行偃智败齐兵


  公元前555年,齐国进攻鲁国。鲁襄公派人求救于晋。晋平公命大将中性偃合诸侯之兵,大举伐齐。十月,晋军东渡黄河,与宋、鲁、卫、郑、曹、莒、邾、腾、薛、杞、小邾等十一国军队会师于鲁国境内的济水南岸,随即向齐国境内进军。齐灵公闻讯,亲率大军应敌,屯于平阴(今山东平邑)。



  为防御晋军,齐灵公派人在平阴城外挖了几条一里多长的壕堑,并派精兵把守。寺人(宦官)夙沙卫劝他说:“十二国人心不齐,我们应该趁其立足未稳,出奇兵攻击他们,败其一军,其余就会丧胆。如果要坚守,也应该选择险要之地,凭险固守,靠区区几条壕堑怎能阻挡敌人的进攻呢?”齐灵公不听,说:“有此壕堑,敌人还能飞过来吗?”


  中行偃见齐军深沟高垒,掘堑而守,就对部下说:“齐国人害怕我们,是不会主动出战的,我们应当用计策打败他们。”于是,他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鲁、卫、邾、莒四国军队分别沿鲁、莒过境迂回,经由琅邪(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深入齐国纵深,约定在七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城下会师。四国军队出发后,中行偃又派司马张君臣去布置疑兵,凡山泽险要之处,都虚设旗帜,布满山谷;又做了许多稻草人,蒙上衣甲,立于空车之上,将断木、树枝捆在车后,使人驱车来往于山谷之间,车行木动,扬尘敝天,以为疑兵。中行偃亲率大军,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进攻平阴城。各战车上都载有木石,步卒每人都携上一袋,填壕而进。齐军不能阻挡,被杀伤大半,大将析归父仅以身免。


  析归父逃回平阴城,将联军填壕而进的危急情况报告齐灵公。齐灵公这才害怕起来。他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今山东肥城西北)瞭望敌军,只见山泽险要之地都有旗帜飘扬,车马奔驰,顿时大惊失色。他认为联军的部队太多了,难以抵挡,便下令撤军,不战而逃。晋军乘胜追击,齐灵公损兵折将,逃回临淄。十二月初,晋军主力和迂回部队会师于临淄城下,包围了临淄。


  《后经百篇•疑字》:“兵危必疑,虚疑必败。”这就是说,作战用兵是一种欺诈的行为,对一些情况必须怀疑,但毫无根据的怀疑必然会失败。平阴之战,诸侯联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并非绝对优势。如果齐灵公听从部下的建议,利用充足的兵力和有力的地形条件,不见得就一定失败。但他却不懂军事谋略,采取了深沟高垒、掘堑而守的战术,已开始就摆出被动挨打的架势。战斗开始后,他又被对方虚张声势的表面现象所吓倒,打了一次败仗就断定再无取胜希望,做出了弃城逃跑的错误决定,从而导致了齐军的溃败和国家的危机。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0-23
七、左右开弓 多方出击
        ———勾践笠泽败吴军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为了复仇,讨伐吴国,向吴王夫差大举进兵。不久,双方的军队在笠泽(今江苏太湖伊动吴淞江一带)夹水列阵。
为了击败吴军,勾践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按照安排,越军左军和右军分别在上游、下游各五里的地方,擂鼓呐喊,跃跃欲试,摆出要与吴军决战的样子。吴王夫差见状,误以为前来进攻的是越军主力,便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分兵两路,分别迎敌。其实,越军的左右两军并非精锐,也不是主力部队。越王摆出这种架势,只是为了造成一种佯攻的假象,又是吴军主力向两翼分散。达到目的后,越王亲自率领中军精锐士卒秘密渡江,直接攻击吴王的中军。这时,按预先谋划好的策略,左右两军乘势夹攻吴军中军。吴军中军空虚,难以抵挡越军的猛烈进攻,吴王夫差大败而逃。
“左右开弓”原意是说武艺高强,左手右手都能拉弓放箭。引申用于军事谋略,就是指在作战中,要照顾全局,多方出击,挫败敌人。集中兵力,是用兵作战的基本原则,敌我双方都力图使自己以聚攻散,避免多路出击,或陷入左右挨打的境地;同时,作战双方也都千方百计地使用诈术和计谋,诱使对方分散兵力,陷入左右挨打的困难局面;或者以左右两翼牵制敌人,而集中自己的主力向敌人中间突击,以夺取胜利。
离线草田雨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24
比《东周列国志》还要精彩﹐PF!!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24
八、围魏救赵   攻敌必救
        ———孙膑桂陵败庞涓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王派人向齐国求援,请齐国出兵解围。



  公元前353年10月,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大队人马将要达到齐国的国境线时,二人讨论起进军方向。田忌想直趋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强拉硬扯;要劝解别人的纠纷,不能进去帮打。解救赵国危难,死打硬拼不合算。现在魏军的主力正在围攻邯郸,国内一定空虚。如果乘此机会知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军必然会撤离邯郸,回军自救。这样,就给赵国解了围。另外,魏军攻打赵国已经很疲劳,再长途跋涉返回大梁,就更加精疲力尽了。这时,我军占据交通要道,以逸待劳,一定能够打败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奔大梁。



  魏军主帅庞涓得到这个消息,只得丢下邯郸,慌忙回国解大梁之围。当魏军赶到桂玲(今河南长垣西北)的时候,埋伏在这里的齐兵突然冲杀出来。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溃不成军。庞涓大乱军中突围逃跑,魏军几乎全军覆没。齐军大获全胜,赵国的危难也得以解除。


  孙膑“围魏救赵”谋略的成功,一是抓住了魏赵鹬蚌相争、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二是选择了正确的作战方向,攻敌之所必纠,使敌疲于奔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围魏救赵”之谋,为历代军事家所赞赏,并被不断地运用和发展。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25
九、强而示弱   减灶诱敌
      ————孙膑马陵败庞涓
 
  这个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


  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兵救韩。孙膑又使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指挥齐兵直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惠王听说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撤军,又派太子申为大将,与庞涓合兵,抵御齐军。


  孙膑知道魏军将到,就对田忌说:‘魏军一向强悍,轻视齐军,以为齐军胆小,不敢与魏军正面交锋。我们可以利用敌人的这一弱点,示之以弱,诱敌中计。”接着,孙膑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之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至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的煮饭用的炉灶。他连忙派士兵去清点。根据炉灶的数目,庞涓估计齐军有十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节节败退,庞涓在后面紧紧追赶。他仍派士兵数灶,发现齐军煮饭的炉灶越来越少,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了。见到这种情况,庞涓大喜,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率精锐轻骑,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在黄昏时可以赶到马陵。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就决定在这里设伏。于是,他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道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树皮削去一大块,让它露出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提笔在上面写下了一行字。接着,他又命令一万名神箭手夹道埋伏,约好晚上见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一起放箭。



  天刚黑,庞涓果然追到马陵道。军卒报告,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认为这是齐军害怕魏军追击而设置的障碍。他正在指挥士兵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路旁树上隐隐有字迹,但天色昏黑难以辨认,便令士兵点燃火把。但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大惊失色,急令速退,但为时已晚。齐军伏兵望见火光,顿时万弩启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庞涓智穷力竭,长叹道:“天不佑我,遂成竖子之名!”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太子申,大败魏军。


  《百战奇法•强战》云:“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弱而诱之,敌必轻与我战,吾以锐卒机制,其军必败。田忌、孙膑手握重兵,本可力战,却示敌以虚,用减灶的办法诱敌上钩,正是利用了魏军的骄傲轻敌,造成敌人的判断错误,最后战而胜之。



  孙膑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的战法,几千年来一直为兵家所赞许,并被公认为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术原则而被经常运用。其减灶诱敌的计策,也为历代兵家所称颂,效法者也颇有之。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26
十、离间敌人   坚守孤城
      ————田单巧布火牛阵
这个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东西对峙,较弱的燕国与齐是近邻。燕王哙于公元前318年让位于燕相子之,导致太子平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于公元前314年乘机攻燕,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齐军被迫撤退,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齐湣王即位。齐湣王南攻宋、楚,西击三晋,连年征战,国力日耗。燕昭王想乘机攻齐,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还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在这种形势下,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建议:争取与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燕昭王采纳了这一计策。
为此,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了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连防备燕国的兵力也全部从北面撤回。公元前288年10月,秦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再次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齐湣王果然被打动,于12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
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又经过三次战争,灭掉了宋国。邻近齐国的宋国,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其大商业城市定陶的巨大税收,尤为齐、秦、赵三国所垂涎。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国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28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燕王将全国的精锐部队都派出去了,由乐毅统率全军。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自率领本国军队,按约定日期会合。赵王又把本国相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统率五国军队,浩浩荡荡,东奔齐国。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大将、达子为副将,自己亲率中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二十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
  齐军主力被歼,大将触子逃亡,下落不明;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大将韩聂也被乐毅的弟弟乐乘杀死。五国军队乘胜追击,齐湣王也逃回齐都临淄,秦、魏、韩、赵乘胜各自分路攻占齐国边城,只有乐毅独自率领燕军,长驱直人,势如破竹,齐国的城镇都望风而溃。
  齐军主力被消灭后,秦、韩两军撤走,乐毅派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自率燕军向临淄实施战略追击,继续聚歼齐国败退的残军,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临淄。齐湣王被迫出逃至莒(今山东莒县)。
齐湣王逃难的时候,曾派人连夜向楚国求救,并许诺将淮水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楚。于是楚派大将齿淖率军二十万,名义上援齐,实际上只是去占土地。齐湣王为笼络齿淖,立他做相国,并把大权全交给齿淖。而齿淖见燕军兵强马壮、恐怕劳而无功,于是私下里给乐毅通信,想杀死齐湣王,和燕国平分齐国、立自己为王,乐毅立即答应:于是齿淖将齐湣王从莒骗来,硬生生地把齐湣王的筋抽出来,将他吊在屋梁上。齐湣王三天之后才死。有个齐国人得知齐王惨死,夜里约来几百国人,趁着楚国军队都驻扎在城外,齿淖饮酒作乐之时,冲杀进去,将齿淖剁成了肉酱。由于城门坚闭,城外的楚兵没了主帅,一半逃散了,一半投降了燕国。

乐毅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然后分兵五路,以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左军攻取胶东、东莱(今山东半岛),右军沿济水南进阿、鄄(今山东西南部)以接应魏军,前军沿泰山东进攻取琅玡(今山东沂南至日照一带),后军沿北海(今山东临淄东北沿海一带)出击攻占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中军占领临淄以镇齐都。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城未被攻克。


  眼看形势是一片大好,岂料莒城却是坚城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燕军攻打莒城数年不能下,不得已,于是到即墨城下来试试运气。
  

  公元前283年,齐臣王孙贾等杀掉淖齿,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齐襄王守莒抗燕,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乐毅又重新调整部署,集中右军和前军攻莒,左军和后军攻即墨。即墨军民在守将战死之后,共推齐宗室田单为将,坚守抗燕,形成当时两个抗燕的坚强堡垒。



  燕军围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乐毅改用攻心战,命燕军撤至距两城九里的地方设营筑垒。并下令凡城中居民有出来的不加拘捕,有困难的予以赈济,以争取齐民。如此相持三年之久,两城依然未被攻下。
  

  即墨为齐国较大的都邑,地处富庶的胶东,靠山近海,土地肥沃,财物丰富,有坚固的城池和一定的人力用于防守。田单是齐王的远房亲戚,原为临淄市掾,带过兵,是个不大知名的人物。在燕军进攻安平(今山东临淄县东)的时候,他让本族人将兵车伸向两边的车轴锯短,以免互相牵挂,影响行动,保证全族安全地撤到了即墨。因此,他在军民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他被推举为将后,为挽救危局,除大力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外,还将所带的族兵及收容的残兵七千余人,及时加以整顿和扩充;又亲自带头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浚深壕池;将族人、妻妾编入军营参加守城。由于田单与将士同甘共苦,即墨人都很钦佩他,致使即墨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士气旺盛,决心为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奋起抵抗燕军。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28
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躲在盾牌后面的人是永远无法击败对手的,相反,被击败的威胁则是时刻存在的,如果不出变故,田单的最终命运是为乐毅所俘虏。但就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


  燕惠王早在做太子时便对乐毅不满,且对三年攻齐不下又有所怀疑。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   宣扬说,乐毅借攻齐为名,想控制军队在齐国为王,所以故意缓攻即墨。如果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果然中计,派骑劫代替乐毅。骑劫是个无能之辈,他做了大将,燕军的将士都不服气,但是都敢怒不敢言。乐毅被撤换,不仅使田单少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手,且使燕军将士愤慨不平、军心涣散。



  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以望观津作为他的封地(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

骑劫到任后,即一反乐毅的做法,改用强攻。由于齐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仍未能奏效。


  高明的统帅从来不放过任何战机。在这种有利时机下,田单开始施展他的反击计划。


  田单有意利用神灵作为号召,他利用城中人祭祀祖先时飞鸟都下来取食的情况,散布说这是神来教导他。田单早晨起来对城里的人说:“我夜里梦见上帝告诉我说:‘齐国该当复兴了,燕国军队就要败了。’不久就会有神人来做我的军师,那时我们将会战无不克。”这时有一个小兵猛然醒悟他的心意,急忙走近田单的战车前,低声说道:“我可以假借你的军师吗?”说完扭头快步离开了。田单急忙从车中跳下来,拉住了他,对着周围的人说:“我梦中看见的神人就是他呀。”于是替这个士兵换了整洁的衣服,安排在上座,恭恭敬敬地侍奉他。那个士兵说:“我一点能耐也没有。”田单说:“不用你说什么。”以后再逢下令,总是向这位天师禀告后才施行,对城里的人说是奉了神师的命令。田单这一招,在今人看来未免可笑。可是在人们迷信鬼神的当时,却对鼓舞齐军的土气起了很大作用,而燕军听说即墨城内有神师下临教导,于是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说齐国得上天的帮助,是战不败的,如果攻打他们便是违背了天意,全军因此更加没有了斗志。



  田单又派亲信潜入燕军说:“齐国军民别的不怕,只怕燕军俘虏了他们的土卒,割去他们的鼻子,把他们放在队伍的前面,去和齐军作战。那样即墨人看了害伯,不敢争战,即墨也就守不住了。”骑劫是个昏庸的家伙,竟真的听信了这样的话,以为这样真的能够打下即墨,于是就那样去做。暴行激怒了即墨人,见到被俘的齐军都被割去了鼻子,十分忿怒,更加决心坚守,而且又怕被抓去割鼻子,再没有投降的。



  田单又派出间谍,扬言说:“城中的人们,他们的祖坟都在城外,如果被燕兵挖了,那怎么办?即墨人别的不怕,就是担心燕军挖他们祖先的坟墓,毁坏他们祖先的尸骨,那样即墨城里的人们会很寒心,无心再守城了。”骑劫听到后,又上当受骗了,果然下令燕军将即墨城外的坟墓全都挖开,把尸骨扔得到处都是,暴露在荒野之中。即墨城的人们从城墙上看见这种情景,都十分悲恸,号陶大哭,恨得想吃燕人的肉,纷纷要求出城决一死战。

田单看到士气高昂,便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他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女登城守望,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少壮已伤亡殆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然后派人向燕军诈降,燕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更加麻痹松懈。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收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刀,身披五彩龙纹的外衣,牛尾绑上渗透油脂的芦苇,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直通城外;又挑选了五千名精壮勇士,扮成神怪模样,令全城军民备好锣鼓以便出击时呐喊助威。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一天夜间,点燃牛尾上的芦苇,驱赶一千多头火牛从城墙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五千名勇士随之杀出,全城军民擂鼓击器以壮声势。一时间火光通明,杀声震夭。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出逃命,死伤无数,骑劫在混乱中被杀。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彻底溃败。
田单奇袭获胜后,立即大举反攻。齐国民众痛恨燕军的暴行,纷纷响应,帮助齐军打击燕军,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收复了沦陷的七十余城。   
  田单大摆“火牛阵”是战国后期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田单用挑拨、反间、散布欺诈言论、借助人们迷信鬼神观念、利用“火牛阵”助战等等手段,巧妙地欺骗了敌人,激发了人民的斗志,从而使即将灭亡的齐国,神话般地山河重振,反败为胜,实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田单因复国有功,而被封为安平君,食邑万户。燕惠王也悔恨错怪了乐毅,然而乐毅已不肯再回燕国了。
  这次火牛阵大战,有史官做诗说:火牛奇计古今无,毕竟机乘骑劫愚。假使金台不易将,燕齐胜负竟何如?
    这一战,乐毅采用诱齐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齐的有利形势。在作战中又抓住强弱已经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直捣齐都,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而齐湣王自恃强大,穷兵黩武,四处树敌,落入燕国圈套而不自知。当五国联军攻齐时,仓促应战,过早集中主力与强大的联军交锋,因而惨败,几致亡国。至于齐军后来在即墨保卫战中能先坚守后反攻,最终一举击败燕军,一是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 二是由于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备和力量不充分;三是因为田单面对优势之敌,采取有效措施,取得即墨军民的支持,为挽救危局、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接着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又针对骑劫警惕性不高,燕军士气不振的弱点,以诈降手段造成敌人错觉,使之麻痹松懈。然后实施夜间奇袭,出其不意地击破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打好了反攻初期的关键性一仗,取得战场的主动权。接着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乘胜追击,在齐国民众的支持下,终于取得了复国的胜利。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29
十一、告之不被   示之不能
      ————赵奢突进救阏与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后期,秦穰侯魏冉为扩大其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韩魏两国攻占齐国的刚、寿地区,由魏入秦的谋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战国策·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赏范雎的见解,任其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但北方强赵的存在,使秦对兼并韩、魏有所顾忌,遂寻机打击赵国。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81年),秦攻取赵地三城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三城的协议。后来,赵国又反悔。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协义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




  阏与是赵国的边境重镇,也是赵国的西南门户。它东靠太行山,西向晋中平原,战略地位十分显要。秦军之所以攻打阏与,是想以此地作为进攻赵国的前哨阵地。若阏与被占,赵国的西部大门洞开,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对赵国威胁极大。


  赵惠文王听说阏与被围,立即召集大将商讨对策。他首先问能征善战、长于谋略的廉颇:“大将军有何计策可解阏与之围?”廉颇回答:“阏与距邯郸很远,而且路途险阻,实在无法救援。”屡立战功的大将乐乘也认为阏与道险不可救。


  最后,赵王又问赵奢,赵奢果断地说:“阏与地处边塞,道路险阻,正如前面两位将军所言。但正因为此,秦、赵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斗一样,哪一只勇敢就会取得胜利。”这一番独到的分析,得到了赵王的赞许。赵王于是立即命赵奢为大将军,率兵解救阏与之围。“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实证明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


  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


  赵奢率军西行迎战秦军,在距离邯郸城西仅三十里的地方就安营扎寨,不在前进了。并且宣布:“如果有人在作战问题上有异议,格杀勿论!”将士们都感到迷惑不解,觉得自己的军队即使日夜兼程,恐怕也解救不了阏与之围,为何刚出城三十里,就安营扎寨裹足不前呢?何况行军打仗,应该集思广益,主帅为什么不许部下提任何作战意见呢?将士们哪里知道这正是赵奢为了迷惑秦军,以使秦军失去警戒而实施的策略。
 


  秦、赵两军在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对峙下来。秦军在武安城西操练,人喊马嘶,战鼓咚咚,连武安城内屋上的砖瓦也被震得颤动了。赵军见秦军如此猖狂,侵入赵地如入无人之境,个个十分愤怒。这时,赵军中一名负责侦察敌情的军侯忍耐不住,不顾军令,建议赵奢发兵解武安之危。赵奢立即下令,将那个军官斩首示众。从此,再无人敢议论军情了。赵奢命令全军修筑营寨,深沟高垒,做出长期固守、怯敌畏战的假象,麻痹秦军。赵奢按兵不动达二十八天之久。
 


    一开始,秦军主帅胡阳得知赵国出兵救援阏与的消息,行动十分谨慎。以后发现赵军不再前进,还在修筑堡垒,就逐渐地不大在意了。不过,胡阳仍未不明赵军的真实意图而疑虑重重,就派出间谍潜入赵军驻地探听虚实。赵奢明知来人是秦国奸细,却佯装不知,还以美酒佳肴招待他们,让他们观看新增的堡垒,显示赵军固守不前的意向,随后又让他们随意离去。间谍返回秦营,向胡阳报告了耳闻目睹的一切。胡阳听后大喜,认为赵军怯阵,不敢迎战秦军。于是秦军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放松了警惕,疏于戒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