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44阅读
  • 61回复

良将奇谋(长篇连载) 每天一个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7-11-12
龙且手下谋士献计说:“汉军长途奔袭,远斗穷战,锐不可挡;齐军在本土作战,牵挂家室,容易溃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令军士挖沟筑垒,让那些已丢失了城邑的人知道齐王还在,楚王发了救兵,这样他们就会纷纷起兵反攻韩信。汉军处处受敌,断绝给养,定会不战自退。”龙且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算盘。此番率军前来,名为救齐,实则是想趁机夺占齐地。他对其心腹说:“我军此番前来是为了救齐,如汉军不战而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现在我战而胜之,齐国大半疆土岂不垂手可得?”


  但是,龙且做梦也没有想到,韩信正在为这位骄傲的将军准备墓地呢。

汉高帝四年十一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齐、楚联军与汉军夹潍水对阵。战前,韩信仔细观察战场地形,决定再次用水战破敌。他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 万多个沙袋,在潍水上游垒坝塞流。拂晓,韩信亲自引兵经断流的潍河攻击齐楚联军,随后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河反击。楚军半渡时,上游汉军掘开沙袋放水,把龙且军分割在潍水两岸。韩信乘势反击,全歼渡河的齐、楚军,斩杀龙且。阻隔在东岸的齐、楚军不战而溃。韩信军渡过潍河,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俘齐王田广。很快,汉军平定齐地全境,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完成了对楚军战略包围。
  .


  在潍水之战中,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7-11-14
二十一、薄其前后   猎其左右
        ————成皋之战刘邦胜项羽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卷七、卷八,在《资治通鉴·汉纪》、《通鉴纪事本末》等书中也有记载。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围绕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乘项羽东进镇压田荣反楚之际,暗渡陈仓,占领战略要地关中地区。尔后又联络诸侯军五十六万袭占彭城(今江苏徐州),端了项羽的老窝,成为项羽强有力的对手。
 


  然而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置酒作乐,疏于戒备。而项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亲率精兵三万从齐地赶回,乘刘邦毫无戒备的时机,发起进攻,夺回彭城。刘邦溃不成军,仅带骑兵数十名狼狈逃脱,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囚。
 


  彭城之战使刘邦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这时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刘邦来说殊为严峻。



  彭城之战后,刘邦退至下邑(今安徽砀山)。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改变楚强汉弱的态势,他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韩信,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据关中为根本,以正面坚持为主;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对楚作战方针,并一一予以实施。


刘邦从关中征集到一批兵员,打算再夺成皋。谋士辕生认为这不是善策,建议刘邦派兵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调动楚军南下,减轻汉荥阳守军的压力;同时,让韩信加紧经营北方战场,迫使楚军分散兵力。刘邦欣然采纳这一计策,率军经武关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之间,与英布配合展开攻势;与此同时,韩信也率部由赵地南下,直抵黄河北岸,与刘邦及荥阳汉军互相策应。汉军的行动果然调动了项羽的南下。这时刘邦却又转攻为守,避免同楚军进行决战,而让彭越加强对楚后方的袭击。活动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的彭越不失所望,进展迅速,攻占了古邳镇要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断楚军粮道,直接给楚都彭城造成威胁。项羽首尾不能兼顾,被迫回师东击彭越,刘邦乘机收复了成皋。



  六月,项羽击退彭越后,立即回师西进,对荥阳、成皋发动第二次攻势,杀汉将周苛、枞公,俘韩王信,再占荥阳、成皋。并继续西进,抵达今河南巩县一带。


刘邦仓猝北渡黄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在那里刘邦征调到韩信的大部分部队,以支撑危局,增强正面的防御。为摆脱被动局面, 刘邦命汉军一部拒守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一部屯驻小修武,深沟高垒,不与楚军交锋。同时派韩信组建新军东向击齐,继续开辟北方战场。又命刘贾、卢绾率领二万人马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旧黄河渡口)渡过黄河,深入楚后方配合彭越扰乱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彭越得到刘贾这支生力军的支援,很快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等十七座城池。彭越、韩信的军事行动,给项羽侧背造成严重的威胁,迫使项羽在九月间停止正面战场的攻势,再次回师攻打彭越。项羽临行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十五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项羽很快收复了彭越攻占的十七座城池,但没有能够消灭彭越的游军,彭越继续威胁楚的后方。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7-11-14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反攻成皋。守将曹咎开始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刘邦见激将法奏效,便运用半渡击之的战法,大破曹咎所部楚军于汜水之上,曹咎兵败自杀,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一线,收敖仓(秦汉时粮仓,位于今河南荥阳北黄河中)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部。
 

  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欲与刘邦决一雌雄。可是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刘邦还在阵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挫其锐气。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这时适逢齐地战事吃紧,项羽不得已只好派龙且带兵二十万前往救齐,这就更加减弱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到了十一月,韩信在潍水全歼了龙且的部队,平定齐地,直接威胁彭城;彭越游动作战于楚后方,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


这时,汉军韩信部已经破魏,破赵,降燕,平定三齐,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部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彭越的游军则不断扰乱楚军后方,攻占了昌邑(今山东金乡西)等二十多座城池,并多次截断楚军的补给线。英布所部在淮南也有所发展。项羽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项羽在腹背受敌,兵疲食穷的情况下,被迫与汉议和,以鸿沟(古运河,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还用盛大典礼将刘太公及吕雉送还。九月,项羽率军东归。 成皋之战以汉胜楚败而告终。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它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刘邦把握时机,采纳张良建议,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十月,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实施战略追击。   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合围并大败楚军,项羽突围后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北)。
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幕。


成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防御战。刘邦以正面相持,两翼进攻,后方袭扰相结合的军事谋略,分散、调动、疲惫楚军,阻止楚军西进,争取时间,发展力量,最终形成三面夹击楚军之势,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六韬》曰:“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成皋之战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之间的巨大矛盾反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局,给后世兵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离线老夏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7-11-16
楼主,31楼、32楼里的项燕与项羽、王剪与王离听说是亲戚,是吗?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7-11-21
二十二、以短致长   示弱诱敌
          ————冒顿白登围刘邦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南下掳掠,成为北方的边境大患。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又率四十万匈奴兵南下,在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掳掠。汉高祖刘邦得讯后,亲率大军应敌。军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听说前队人马节节胜利,就想大举进攻,企图一举歼敌,解北部边境之患。
  刘邦派去侦查的人回来都说,匈奴大多是老弱残兵,他们的马也挺瘦,只要果断出击,一定能打胜仗。刘邦一边率军继续前进,一边又派娄敬去侦察敌情。不久,娄敬急急匆匆地赶回,劝刘邦停止进军。他说:“两军对阵,向来都以实力显示军威,借以震慑敌人,但匈奴人让我们看到的却都是些老弱残兵,连马都瘦得好像走不动路了。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我认为我们看到的绝不可能是真实的情况。如果匈奴的军事力量真的十分薄弱的话,他们一定不敢大举进犯中原。我看着一定是匈奴的“示弱之计”,冒顿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贸然进攻啊!”刘邦却觉得自己掌握的敌情不会有什么差错。听了娄敬的话,他十分生气,气冲冲地骂娄敬是胆小鬼,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于是,将娄敬关进监狱。
  刘邦自以为胜利就在眼前。他生怕冒顿跑掉,就急忙率领一队骑兵,扬鞭催马,追了上去。当他赶到平城(今山西大同)时,突然伏兵四起。匈奴兵兵强马壮,喊声震天动地。刘邦情知中计,急忙率军杀开一条血路,退到城东面的白登山。冒顿单于指挥四十万大军,把白登山围个水泄不通。就这样,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缺粮断水,陷入绝境。后来,还是谋士陈平用大量金银珠宝贿赂匈奴王后,刘邦才乘大雾冲出重围。
  刘邦脱险后,首先将娄敬从狱中放出来,加封他为建信侯。接着,把那些劝他进攻的人都砍了脑袋。
  冒顿单于以短示长,示弱诱敌,充分地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纵横捭阖,连施妙招,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项羽。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偏听偏信,判断失误,首战失利,险些作了冒顿的俘虏。如果不是陈平出奇计解白登之围,恐怕西汉初年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7-11-22
二十三、 处变不惊   诱敌生疑

            ————李广脱险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时,匈奴大举入侵上郡(今陕西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汉景帝派一名宦官协助李广防御匈奴。一天,这个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在驻地附近遇到了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射箭,射伤了这个宦官,几乎将他带去的骑兵全部杀死。那宦官急忙逃回。
李广得知这个消息,说:“这三个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他就率领百余名士兵追赶那三个匈奴人。走了几十里,李广追上了那三个匈奴人。他命令部下左右散开,从两面包抄过去。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一审问,他们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
李广命令把俘虏绑在战马上,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飞奔而来。
匈奴兵远远望见李广只有一百来人,以为是汉人的诱敌疑兵,都惊恐不已。他们害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骑兵见敌人众多,也都非常恐慌,想赶快策马逃跑。李广阻止道:“我们离大部队几十里路,现在敌众我寡,如果往回跑,匈奴兵追赶我们,立即就能把我们全部消灭。如果我们留下来不跑,匈奴人一定会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的诱兵,必定不敢进攻我们。”于是,李广不但不退,反而命令部下前进,直到离匈奴阵地约二里远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他又命令部下下马卸鞍。有个骑兵说:“匈奴人多,而且离我们很近,他们打过来怎么办?”李广说:“匈奴人认为我们是要逃跑的,现在我们却卸鞍休息,停下不走,他们就更加相信我们确实是诱敌的骑兵了。”匈奴人果然不敢攻击他们。
过了一会儿,匈奴军中有个骑白马的军官出阵来检查他的部下。李广飞身上马,率十几个骑兵飞奔过去射死了他。然后,又重回队伍,仍然卸下马鞍休息。这样僵持到黄昏,匈奴人疑心重重,始终不敢发起攻击。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汉军会发动袭击,就悄悄地撤走了。第二天早上,李广才平安回到大本营。
李广脱险,是用了诱敌生疑之计。如果李广见匈奴兵多就落荒而逃 ,其结果是很难预料的。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7-11-22
李广的故事很熟悉了,这样的人才在汉代竟老死不能封侯,可见汉代的用人制度也不怎么样。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7-11-22
引用第46楼晚甘园主人2007-11-22 21:26发表的“”:
李广的故事很熟悉了,这样的人才在汉代竟老死不能封侯,可见汉代的用人制度也不怎么样。 [表情]


其实主人误解了,仔细看看,就会觉得李广其实只是一个将才,而且是运气很不好的将才而已,当年和卫青,公孙贺兵分三路进攻匈奴,李广全军覆没且被俘,后只身逃走,运气不好是一个原因,但指挥作战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7-11-22
运气不好,是的;将才,也是;可是在那个很多蠢才都封侯的年代,将才封侯是应该的。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7-11-23
二十四、绝敌粮道   以饱待饥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西汉初年,在削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惩亡秦孤立之败”,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才不过15郡。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趋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纷纷反对。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吴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汉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成为严重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统治的地方割据势力。
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其封区。汉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反叛。
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他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很快打到今河南东部。被叛军声势吓昏的汉景帝,听信大臣袁盎的谗言,将晁错处斩,并恢复诸王封地,想以此换取诸王罢兵。但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取皇位。叛军至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为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汉景帝才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任命颖绛侯周亚夫为太尉统兵东征。
周亚夫对汉景帝说:“楚兵剽悍轻捷,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放弃梁地,而去切断叛军的粮道。那样就可以制服他们了。”汉景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了避开叛军的伏兵,周亚夫听取部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今属陕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秘密迅速地迂回到洛阳,先敌控制了荥阳(今属河南)的军械库和敖仓(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邙山上,是当时最重要的粮仓)的粮秣。然后,进兵东北方向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截断吴楚与齐赵的联系。这时,吴军正猛烈地进攻梁国,梁王屡次派人求救,周亚夫坚持不出兵,让梁王坚守,以迟滞吴楚兵西进。梁王上书汉景帝,汉景帝下诏书命令周亚夫救梁。周亚夫从实际出发,不执行汉景帝的命令,仍然坚守营垒不出兵救梁。同时,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率领轻骑兵出淮泗口(今江苏清河),切断叛军粮道,以瓦解叛军的进攻。

叛军攻梁不克,又急于迅速击败汉军主力,就挥师攻打周亚夫的军队。两军会于下邑(今江苏砀山)。周亚夫高筑壁垒,坚壁不出。吴兵缺乏粮食,士卒饥困,屡次挑战,周亚夫总是不出兵应战。一天晚上,部队发生骚乱,内部互相攻击扰乱,竟闹到周亚夫帐前,但周亚夫却仍然安卧不起。一会儿,部队便恢复了安定。
后来,吴军将部队运动到汉军营寨的东南角,做出要进攻的样子。周亚夫却命令部队多加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军的精锐部队果然进攻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军粮尽饥疲,士兵散乱,被迫引军撤退。周亚夫乘机派精兵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下自己的大部队,只率几千名精兵逃走,退到丹徒(今属江苏)自保。周亚夫乘胜追击,尽平其地。刘濞逃到东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为东越人所杀。只三个月的时间,七国之乱就被基本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西汉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

古代战争,粮秣的充足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百战奇略•粮战》:“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周亚夫是汉代著名将领,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他出兵之始,即先控制敖仓,保证汉军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接着,又派轻骑断敌粮道,以饱待饥,坚壁不战。终于使吴军因粮尽退兵,大败而逃,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