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41阅读
  • 61回复

良将奇谋(长篇连载) 每天一个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oach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良将奇谋

    战争,这一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恐怕还得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角逐。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智力的状况,谋略的水平,无不与战争的胜负休戚相关。一切在战争舞台上导演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活剧的将帅,无不具有高深的谋略造诣和超人的智慧。刀光血影的军事斗争,是奇谋妙计诞生的温床。“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百战奇略•计战》),以谋制胜,乃是军事斗争的最高准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出现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既有阶级的和民族的斗争,又有新旧势力之间的较量,还有统治阶级不同集团间的厮杀。一顶顶皇冠落地,一代代王朝崛起,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拂去岁月的征尘,翻开历史的篇章,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战争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军事智慧、军事谋略也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东周以前,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可信的军事智慧故事,但“自春秋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书•艺文志〉)。名将迭起,群星璀璨;奇谋层出,花样翻新。生动的战例,史不绝书:强而示弱,孙膑减灶败庞涓;弱而示强,虞诩增灶惑羌兵;木罂渡军,声东击西,韩信智败魏王豹;唱筹量沙,檀道济从容撤军;鹅鸭混声,乘虚而入,李塑雪夜袭蔡州;置酒高会,麻痹敌人,狄青巧取昆仑关。……我们从中选取了大约近百个故事,叙述始末,略加点评,介绍给读者。这些故事,大部分选自有关史籍,我们也大都注明了出处,以便于查阅。还有一部分,选自《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所描写的史事,极少作者的虚构和夸张,所言所论和历史典籍基本上保持一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清章学诚语),所叙事件也多有历史根据。
“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人们都希望自己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深谋远虑的本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前人的思维成果。这里选编的近百个军事智慧故事,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迪。这是我们所希望的。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0-18
一、巧扮樵夫   利而诱敌
      ————楚武王智取绞国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公元前770年,楚武王率大军进攻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两军对峙于绞州南门。楚军多次攻击,但由于城池坚固,守卫森严,相持月余,楚军终不能胜。


  楚武王一筹莫展,召集文官武将商议攻城谋略。大夫屈瑕对楚武王说:“听说绞国国王一向草率从事,缺少谋略,又不能够听从忠谏。我看只能智取,不能硬攻。”他建议选派些士卒化装成樵夫引诱绞军,然后设伏加以歼灭。楚武王接受了屈瑕的建议,派人化妆进山打柴,诱绞军出城掠夺。又派两支人马分别到山里埋伏,并切断绞军归路。


  绞国被包围了一个多月,柴草早已不足,绞王正为城内缺草发愁呢。这时见楚人三三两两在山间打柴,又没有士卒保护,认为有利可图。他派一支骑兵冲出北门,在山上捉了三十个楚人,连同柴草、干粮尽行略去。次日,楚王派出更多的士兵上山砍柴,绞王又要派兵前去捉拿。这时,有个大臣劝绞王说:“昨天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了三十个楚人,今天他们又派出更多的樵夫,竟然不派军队保护,这些樵夫会不会是敌人的诱饵呢?”绞王不听,仍派士兵出城。绞军争先恐后追捕化装成樵夫的楚兵。此时楚军已设伏于绞城北门外山中,待绞军追至,伏兵四起,绞军来不及防备,大败。另一部分楚军断其归路,并猛攻绞城。在楚军猛烈攻击下,绞王被迫签订了投降条约。




  《百战奇法•利战》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必败。”楚武王在对绞国的作战中,正是针对绞王的贪利心理,采取先予后夺的策略,先施以小利,使敌人落入圈套的。绞王利令智昏,为了多抢一点柴草、干粮,从而导致国破家亡,岂不哀哉!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0-18
如果有喜欢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往上加故事,不过希望大家能按照时间顺序来加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0-18
二、纵观对方 专攻其弱
   
      ———郑伯繻葛败王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周平王即位时得到郑国的全力支持,所以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作了周王室的公卿重臣。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即位。周桓王觉得郑庄公的权力太大,就解除了他的职务,委政于虢公林父,这就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一气之下数年不向周王室朝贡。郑庄公的行为激怒了周桓王,他决定亲自率军讨伐郑庄公。于是,周王室和郑国之间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繻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亲自率军伐郑。他命虢公林父统领蔡、卫两国人马为右军;周公黑肩统领陈国的部队为左军;周桓王亲自率领中军。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郑国。


  郑庄公闻讯,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夫子元胸有成竹地说:“周王的三军,是以中军在前、左右军在后排列的,这种品字形阵法,是一种祖宗传下来的老阵法。我们这次作战,要反其道而行之,要以中军在后、左右军在前,三军呈倒品字形排列。以这种阵法夹击王师,定能取胜!”



  郑庄公和众大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谁也没搭话。子元见状,连忙进一步解释说:“这次作战,必须先从敌人的弱处下手。陈侯杀兄夺位,国人不服,政局不稳,士无斗志。这次又是被迫出兵,士气必然更加低落。只要我军右翼勇猛冲杀,陈兵一定很快溃散。王师左翼败退必然会影响中军士气。中军一乱,其右翼蔡、卫的军队就很难继续支持,只能一跑了事。王师两翼既退,我则集中兵力攻其中军,岂有不胜之理?”


  众人听罢,交口称赞。


  郑庄公欣然采纳了子元的建议,派曼伯率军为右翼,祭仲率军为左翼,自己亲自统领中军。


  军队刚刚准备就绪,王师已经入境。郑庄公遂令三军出师迎战。两军相向而进,很快便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相遇。刚刚布阵完毕,周桓王正要下达冲阵号令时,但见郑军中军阵内两杆大旗不停地摆动,郑军两翼方阵也随之擂鼓呐喊冲将上来。曼伯率领的右翼方阵,战车在前,步卒在后,鼓声震天,吼声如雷,潮水般地朝着陈军冲去。陈军本无斗志,一见郑军如此凶猛,立即四散奔逃。左军阵脚一乱,王师右军中的蔡、卫两国军队也纷纷向后退却。这样,王师三军只剩下周桓王亲自指挥的中军还在支撑。郑庄公集中全力向王师猛冲。王师中军在郑军三路大军夹击下,很快也乱了阵脚。郑将祝聃冲入敌阵,见周桓王正站立在车上督战,便弯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在周军将士的保护下,且战且退,方才逃出重围。


  《删定武库益智录•难易篇》指出:“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这就是说,在两军对阵时,要了解对方的虚实强弱等诸方面情况,避其强,攻其弱,避其众,攻其寡,先从薄弱的一环下手,打开缺口,易于取胜。


  繻葛之战,虽然处于马拉战车与步兵协同作战的时代,可是一些将领却已经懂得从弱处突破,由弱及强,个个击败的战法了。
离线无为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0-19
虽然没几个人希望看到战争,但是战争能给科技提速增加动力..
很多的民用的东西都是从军备里演化出来的......手机.汽车.K歌.高速路很多很多.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19
可以加个“三十六计”,最好配上图画。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19
引用第5楼晚甘园主人2007-10-19 17:39发表的“”:
可以加个“三十六计”,最好配上图画。 [表情]

准备贴到现代,哈哈,如果时间足够,哈哈!三十六記大家加吧,我这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
离线十八子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19
有趣味,有收益
先坐下慢慢看
吾心本无疆.........
相遇中轴线!
QQ:984788703
微信:  13420129087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0-19
三、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
          ————曹刿论长勺之战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6年至685年间,齐国统治集团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鲁国支持的公子纠被公子小白击败。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于公元前684年派兵攻打鲁国,于是发生了有名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强鲁弱,但由于鲁国采纳了曹刿的战略战术,竟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那么,曹刿究竟是采纳了什么样的战术取胜的呢?
在齐鲁之战发生之前,曹刿这个爱国的平民百姓就十分关心这次战争。他主动去拜见鲁庄公,并询问国君凭什么打这一仗。鲁庄公一一说明了自己治国为民的态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是说衣食一类用以安身之物,不敢自己独自享用,一定分给百姓共享。又说用来祭祀神灵的牛羊之类牲畜、玉帛等,都如实相告,决不欺骗诸神。言外之意,就是说这种虔诚的态度是会感动上苍的,一定会得到神灵的保佑。鲁庄公还进一步说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秉公而断。曹刿认为这是国君尽心处理政事的良好表现,可以凭此打好这一仗。
战斗中,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阵势。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说:“不可!”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庄公亲自击鼓助威。鲁国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一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一鼓作气,打得齐军狼狈败退。鲁庄公想立即追赶,曹刿又阻止说:“不可!”他从战车上下来,看了看齐军战车逃跑时留在地上的车轮印迹,然后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向远瞭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追击了!”鲁庄公亲统大军火速追击,结果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部崩溃。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所以取胜的原因,曹刿说:“打仗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敌人击鼓三次,士兵勇气已尽。我们第一次击鼓,士兵勇气正盛,所以一举全胜,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原因。”
接着,鲁庄公又问道,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立即追杀呢?曹刿答道:“大国用兵的情况一时是难以预测的,应该提防有伏兵截击。我下车见齐军兵车逃跑时轮迹已乱,上车后望见他们的大旗已倒,就断定敌人是惊慌逃窜,绝无伏兵,所以才下令追赶他们。”

曹刿论战很有道理:战斗前,做好充分准备,争取民心;战斗中,应等敌人士气衰竭后再战;追击时应考虑敌人是佯败还是真败,是否有伏兵;战斗后,要及时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孙子兵法•军争》:“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里说的“锐”、“惰”、“归”都是指士气。部队作战,初战时气锐,过一段时间,士气逐渐懈怠,到最后士气衰竭。这说明打仗时心理态势很重要,所以指挥者应根据敌我双方士气,把握最佳的进攻时机。
离线loach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0-20
四、退避三舍   后发制人
      ————晋文公城濮败楚军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长期流亡国外。当他来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已经预见到他回国执政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便拿他当贵宾接待。为了日后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楚成王问身处逆境的重耳将来如何报答他。重耳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虽然如此,总也可以说说怎样报答吧?”重耳于是回答道:“倘若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执政,我愿和楚国结为友好之邦。如果不得已和楚国交战,双方的军队在中原相遇时,我一定命令晋军避军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如果您还不能谅解,那么我就只好全副武装与您周旋了。”



  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作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功。晋文公一心一意治理国家,晋国很快强大起来。


  这时,楚国也日益强大,经常攻打别的国家。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攻打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决定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以吸引楚军,解宋国之围。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攻下了曹、卫。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忙命大将子玉迅速撤离宋国。子玉非常骄傲,停止攻宋后,又转而向晋军进攻。两军相遇后,晋文公下令晋军退避三舍,以实现自己的诺言。有些将领反对这样做。大臣狐偃说:“退避三舍,一可以实现国君的诺言,二可以避开楚军的锐气,待其斗志松懈时再与其交战,更有胜利的把握。听了这些话,大家都想通了。于是,晋军后撤几十里,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下来。



  子玉以为晋军撤退是害怕楚军,拒绝了部下提出的停止追击的建议,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城濮。他狂妄地说:“晋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

  两军对阵,楚军以左、中、右三路进攻,晋军以上、中、下三军应敌。晋军采取先弱后强的战法,先由下军副将胥臣向楚军右军进攻。楚军右军是由陈、蔡联军组成,战斗力较弱,很快溃败。这时,晋军上军主将狐毛假充中军,竖起两面旗帜(当时只有中军才有两面旗帜),佯装退兵。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在战车上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装败逃。楚军以为晋军主帅败逃,就驱车追杀,被晋军中军主将先轸拦腰截住。晋军上军、下军也掉转头来,和中军一起合歼楚军。楚军左军又被击溃。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急忙退出战场。他怕回去以后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拔剑自杀了。


  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即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娇纵了楚军;又激励了晋军的士气,选择了有利的战场,从而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中期一次重大的争霸战争。战后,晋文公通过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之盟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