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33阅读
  • 75回复

安徽名茶/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牛霄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3
尖茶是安徽省烘青绿茶中的一个特有品种,其产量最为集中,质量也属上乘的要首推泾县所产的尖茶。特尖就是泾县尖茶中的精品。据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泾县尖茶的级别按其品质和采期分为:魁、贡、天、地、人、和、元、享、利、贞十个等级。后以将级别划分改为提魁、特级尖茶和一至六级十二等的一般尖茶,一直延续至今。由于一些习惯原因,提魁也往往归入特级尖茶之中。
  泾县是安徽省的一个老茶区,尖茶是传统产品。远在唐宋年代,就曾出过白云兰片、梅花片、涂尖等类的名贵茶叶。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六下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下泾县汀溪产的贡尖款待,乾隆饮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多多带上,途中饮用。清朝末年,泾县汀溪、爱民等地的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还曾成批出口东南亚一带,故而当时尖茶又被称之为“洋尖”。清朝学者胡耸孙称誉其为“瑞草葳蕤,南国无双。”
  泾县尖茶现主要产于泾县东南部山区的爱民、南容、汀溪、铜山、晏公、陈村等乡镇。这些地区多为黄山山脉的余峰分部地带,山高林密,溪流潆洄,气候温湿,“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土壤也较肥沃。其中以受民的阴尖、南容的濂长、汀溪的大坑、铜山的麻岭、晏公的茶冲、陈村的里坞坑等地所产尖茶品质最好。是提魁的特尖的主要产地。
  泾县特尖具有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嫩香持久、高爽馥郁、滋味鲜醇、甘爽耐泡、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肥壮的优异品质特征。因此1983年在全国出品商品基地及专厂建设成果会上,泾县提魁的特尖受到外贸部门和有关领导的赞赏,并获得了外贸部颁发的“荣耀证书”。1985年特尖(提魁)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优质茶,获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1986年特尖(提魁)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泾县尖茶的采、制工艺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特尖要求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茶农形象地称为“一叶抱,二叶靠”。茶芽还须肥壮完好,长约3厘米,每100个鲜茶芽重量应为15克左右。采回的鲜叶必须立即摊放,一般是上午采,下午制。尖茶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分为杀青和烘焙两道。杀青投叶量要少,拌炒为主。烘焙用炭火,分初烘和复烘两道。初烘、复烘均用四只烘笼连续进行,其中并有轻压做形。尖茶外形松散,难以贮藏保鲜,因此要求成品茶含水量低于4%。
[ 此贴被牛霄在2006-07-15 03:51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7-13
“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诗仙李白曾这样赞美泾县的山川景色。
  泾县位于皖南山区的北缘,地处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著名旅游景点的辐射中心。境内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同时,泾县又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和闻名全球的宣纸之乡,文人墨客情有独钟。
  泾县盛产绿茶,是我国重点名优绿茶产区。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清朝年间,泾县尖茶大量出口东南亚一带,曾有“洋尖”之称。名茶较多的东南部山区系为黄山山脉的余峰分部地带,这里山高林密,幽谷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生长在这群峰环抱中的茶树,常年以山花为伴,白云为友,清泉为邻。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采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
  泾县兰香产于汀溪乡大坑村,位于泾县东南部山区,境内拥有一片原始森林,并与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相连。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均日照百分率小于40%,年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60多天,是茶业专家周海龄教授在《泾县茶叶区划》中划规的“茶树最适宜湿热多雾气候区”。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汀溪乡领导和茶农充分利用了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优势,于1990年请来著名茶业专家陈椽等教授,指导当地名优茶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结合产地茶树鲜叶的适制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品质标准和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善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新型的名优绿茶。陈椽先生审评鉴定后亲自命名,并题写下了“汀溪兰香”的条幅,从此开创了泾县名优茶研制和开发的新局面。1991年年汀溪兰香在全县名优茶评比中名列前矛,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茶,同年10月在北京获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5年在“95澳门国际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称号。
  汀溪兰香属烘青尖茶类名优绿茶,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呈绣剪形,肥嫩挺直;色泽翠绿、匀润显毫;香气清纯,高爽持久;滋味鲜醇、甘爽耐泡;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成朵。特别是深山极品,形美味甘,香如幽兰,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半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初放的兰花,坚立于一杯裴翠玉液之中,水静其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假说乾隆皇帝六巡江南时曾路过泾县,县官捧出一杯极品尖茶,皇上饮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多多带上,途中饮用。
  兰香茶的采制工艺要求十分严格。茶芽须肥壮完好,采自当地特有的中柳叶型茶树,选择日照较短的荫山茶园。采回的鲜叶要立即薄薄摊放在通内处,一般是上午采,下午和晚上做。兰香的制作并不复杂,仍为传统手工工艺。分为杀青、做形和烘焙三道工序。杀青投叶量要少,拌抄为主。做形是在锅里采用多种手法,将茶叶理直压扁,并扣磨提毫。烘焙用炭火,分初烘和复烘两遍,并要求在翻烘和中途摊凉等操作中做到手不触叶,叶不变形。兰香和其它尖茶因外形松散,较难贮存保鲜,必须要求成品茶含水量不得高于5%,做到轻折梗断,手捻成粉。
  汀溪兰香自创制以来,产量逐年上升,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更是供不应求,在上海、江苏等大中城市很受欢迎。泾县茶农正积极扩大名茶生产,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并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天然仪器和中药材资源,配制各种保健茶饮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让泾县千余吨名优无公害绿茶香飘祖国大地。
[ 此贴被牛霄在2006-07-16 02:01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7-13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可知泾县产茶历史久远。涌溪火青创制于清朝顺治年间,当时涌溪的茶农仿徽州炒青的做法,并参照浙江平水珠茶的特点,创制出具有独特外形和上乘品质的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产于黄田乡涌溪等地,《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为涌溪火青之极品。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整齐成朵。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渐变成朵朵初开的兰茶,枝枝竖立于水中,颇有观赏趣味,在众多的高档绿茶中独树一帜。

  火青采制工艺独特,茶树品种要求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初展,茶农俗称“一叶抱二叶靠”。鲜叶经捡剔和数小时摊凉后开始制作。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分为杀青、揉捻和长达20个小时的低温慢炒和二三次的并锅及干茶筛分数道工序,干茶出锅达10—20公斤 ,需鲜叶40公斤以上。该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火青品质特征之一是“汤色杏黄”。分户生产农户一天采摘的鲜叶往往不足以一次炒干成形,半成品茶坏摊放两、三天待叶足干出锅,更使干茶色泽黄褐,茶汤暗黄,不符合目前消费者普遍要求的“清汤绿叶”标准。且制茶劳动强度极大,费工费时,浪费柴炭。
[ 此贴被牛霄在2006-07-15 03:53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高山流水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7-13
希望牛宵做个系列报道!
条理清晰,排版尽量便于茶友阅读,
谢谢了!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7-13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据记载:东晋司马睿时(公元317—322年)温阶官于宣城,进贡茶一千斤,贡若三百斤。这是宣城生产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引《随见录》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说:“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
  敬亭绿雪始创于明代,其产地敬亭山自古以来为宣城近郊名胜。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凡历代到过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咏。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绿雪,她心灵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衔。有一次她在悬崖上采茶,失足身亡。为了纪念她,敬亭山茶得名“绿雪”。二曰:开汤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杯中雪花飞落,犹如天女散花。这天女传说就是那个绿雪姑娘。三曰:冲泡后,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伴随着白毫翻滚,好似“绿树丛中大雪飞”而得名。一为民间传说,二说富有神话色彩,三者则名实相符。
  恢复敬亭绿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年开始,1978年通过审评鉴定。1982年和1987年分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省名优茶证书。
  敬亭绿雪产地宣城县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风景幽雅秀丽,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山高280米,两峰耸立,茶树生长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峰庵一带石缝中所产之茶品质最佳。这里崖悬壁峭,云雾笼罩,气候温润,泉水潺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质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敬亭绿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这里的茶农说:“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意思是要早采嫩摘。敬亭绿雪采摘一要争时间,二要上高山,三要进行选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采制技术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做到对夹叶、鱼叶、老叶、紫芽、病虫叶、焦边叶等六不采;二要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防止鲜叶变质;三要做到及时摊放,采回的鲜叶薄摊待制;四要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30—140℃,每锅投叶200—250克。先抖炒2分钟左右,再抖闷结合。杀青适度,起锅摊凉。
  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理条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搭拢和理条,有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做形手势要求“轻、重、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焦点。当形成雀舌形,约四成干,即可出锅。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110℃,以后依次下降。下烘后摊凉半小时左右,转入足烘。足烘采用暗火,低温长烘,温度60℃左右。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敬亭绿雪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嫩绿成朵。饮评者有诗赞誉:“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绿匀嫩香气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飘。” a
[ 此贴被牛霄在2006-07-16 01:27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7-13
松萝茶历史悠久,在明代已盛名远播。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明代沈周《书芥茶别论后》中有“新安之松萝”的记载。新安和歙州都为当时的郡名,后世因以新安作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关于松萝茶的炒制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罗禀《茶解》中。一曰:“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这里明确指出了松萝茶产地,但由于其他山场仿制,已真假难分了。二曰:“家孝廉兄有茶圃,……所产茶,实用蒸法如101茶,弗知有炒焙揉挼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明代饮茶萝茶已成时尚,其香味比虎丘茶、天池茶好,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同时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产的假松萝茶。

  《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休宁县志》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104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名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松萝,司牧地以应,徒使市肆伪售”。105源山僧人,仿松萝茶制法,所以105源山的茶叶也叫松萝茶,又称105源松萝。因为茶价好,僧人弃佛事经营茶叶去了,其因“贾利”也。一些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要松萝茶,当地掌管松萝茶的官员,“无以应求”,因此市场上出现假松茶。

  关于松萝茶名的来历,清代宋永岳《亦复如是》中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云:制艺名家讳焕龙到松萝山,问茶产于何处,僧引至后山,只见石壁上蟠屈古松,高五、六丈,不见茶树,“僧指示曰,茶在松桠,系鸟衔茶子,堕松桠而生,如桑寄生然,名曰松萝,取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意也。复叩其摘采之法,僧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曰,老友何在,即有二、三巨猿跃至,饲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撷下”。以上故事不可信以为真。松萝茶实因产松萝山而得名。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1920年以前,松萝山上寺庙完好,僧人众多,主持佛事活动,栽培和采制松萝,香客云集,热闹非凡,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商睐名而来,采购松萝,作药疗疾,其后因社会动乱渐衰。

  1938年江苏潜阳巨贾吴筱竹,慕松萝之名,以重金在山上创建“松萝垦殖工学团”,主持松萝生产经营。其后转由吴巧祥集资成立“松萝商社”经营,直到40年代未期。

  松萝山位于城北约15公里,与105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目前的采制技术与屯绿炒青相似,但要求比较严格。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并做到现采现制。

  松萝茶古今闻名,与其品质独特是分不开的。明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明代谢肇106《五杂106》去:“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107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冒襄《108茶汇抄》云:“计可与罗108敌者,唯松萝耳”。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他处产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记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赞誉松萝茶品质的诗句。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明代熊明遇《罗110茶记》中说,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浓。松萝茶分1—3等。

  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慈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未拌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即愈。”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近年来,一些高血压、肾炎等患者试服松萝茶治疗,症状有所减轻。“沁脾芬芳胜绿金,松萝灵秀朵奇珍,三杯能解千日醉,还我龙马好精神。”这是一位老者在服用松萝茶后血压下降,写的一首《茶颂》,以赞美松萝茶疗疾之功效。
[ 此贴被牛霄在2006-07-15 03:54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7-13
天柱剑毫
  天柱剑毫产于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区,是大别山余脉,主产地在天柱峰西南路的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茶庄、横冲、武庙、下和村等地。天柱山群峰争秀,幽谷竞奇,苍松翠竹,景观神奇,为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江淮大地的第一名山,天柱茶也久享盛名。
  天柱剑毫品质特征: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翠显毫。内质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7-13
金山时雨

  “金山时雨”主产安徽绩溪金山一带的条形炒青绿茶。研制于清末,后失传。1978 年恢复生产,因形似珍眉,细若“雨丝”而得名。

  “金山时雨”茶叶的鲜叶采摘一芽二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制茶工艺与炒青绿茶类似,分一至三级。

  “ 金山时雨 ”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具有花香,滋味醇厚回甘
补一张“ 金山时雨 ”干茶图片:
[ 此贴被泓涓在2006-07-15 01:08重新编辑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7-13
瑞草魁
  瑞草魁产于宣州鸦山,又名鸦山茶,属历史名茶。鸦山上有古鸦山寺和鸦山街遗址,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海拔446米,古树参天,林苍竹翠,云雾缭绕,土质深厚,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
  瑞草魁品质特征:外形微扁,色泽黄绿,内质香气嫩香,滋味清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黄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离线牛霄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7-13
旌德魁针
  旌德魁针产于皖南山区旌德县,是近年来创制的新名茶。旌德县境内峰峦绵延,溪涧密布,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品质特征:外形紧直细秀似针,色绿油润。内质汤色浅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滋味浓厚鲜爽,叶底嫩绿匀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QQ:79309976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